“市長”之手不能錯位,也不能缺位。要把更多決策權還給市場,少一些“拍腦袋”,多一些引導和服務
日前在西部某地采訪,兩則見聞發人深省:
新建的智能溫室大棚黃了,陳老板后悔得直拍大腿。原來,前些年當地打造蔬菜大市,領導找到在外經商的他,“現代農業高投入、高回報,沒有你們這樣的老板不行。”又是敘鄉情,又是給政策,陳老板禁不住勸回到家鄉,財政補貼1000萬元,老陳投了近2000萬元,鋼架大棚建了起來,可說好的訂單沒了,觀光的游客也不多,一年光電費就30多萬元,大棚撐不下去,只好關門。
在隔壁縣,政府主導上葡萄產業,引大戶、給補貼、促流轉,短短幾年就發展上萬畝基地。可當地土壤氣候沒優勢,單產低,品種又單一,吐魯番葡萄運到當地每斤才賣兩塊多,而本地葡萄成本就要三塊錢,結果可想而知。
“兩只手如何發力”,是農業發展繞不開的課題。盡管“不看市場看市長”一直被詬病,但現實中,“市長”說了算的項目還是不少。因為,“市長”手里有政策、有資源,錢往哪里花,扶持什么產業,行政命令更強勢。正是這樣的“權力慣性”,有的地方一任領導一張圖,你建萬畝果園,我搞十萬畝基地,背后的動因多是政績沖動。長此以往,可能會扭曲市場信號,讓一些企業習慣依賴政策優惠,找市長內行,做市場勉強,類似“傷心菜”“賤蘋果”事件頻發,最終企業、農民都受傷。
事實上,農業是典型的慢熱型產業,比較效益低,回報周期長。培育一個成熟的農業產業,要有叫得響的品牌,要開拓市場,有廣大農民參與,需要三五年、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靠政府拔苗助長不行,急功近利也不行,必須尊重農業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這也注定投資農業不會一夜暴富,必須有長遠眼光,耐得住寂寞,如果不在產業上做足功課,僅僅沖著套項目、搞投機,往往自己會被套牢。
如今,農產品市場環境變了。“買難”與“賣難”并存,需求更加多元、多樣。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調優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農產品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靠誰實現?還得靠新型市場主體。全國153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民超過1億戶,龍頭企業12萬多家,對于市場脈搏,這些新型經營主體肯定感覺更靈敏、決策更有效。到底該種什么,多大規模合適,不妨把更多決策權還給市場,真正讓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說了算。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市長”之手不能錯位,也不能缺位,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加大扶持,加快農業制度創新,營造更加寬松的市場環境。當前重點是發揮好政策“指揮棒”的作用,讓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聯動起來,解決農業資源要素的錯配扭曲問題,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體系。健全與轉方式調結構相適應的扶持措施,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從田間到餐桌,提升農業供給鏈效益,提升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權力要“瘦身”,服務要“健身”,加強產業發展信息指導,強化農產品市場預警,推廣農業保險,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讓從事農業的企業和農民分享更多收益。
農業生產對接千變萬化大市場,關鍵還是“市長”做好角色轉換,少一些“拍腦袋”,多一些引導和服務,讓企業和農民多看市場,少找市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