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進程近年來快速推進,但目前,人口紅利漸趨消失,龐大的城市流動人口與農村留守人口并存;城市房價不斷上漲,削弱經濟轉型動力……在今天的財新峰會上,專家熱議城市發展下一程的資金和動力在哪里?農村人口和土地資源又如何參與城市化?
中國經濟意義上的城鎮化水平已經很高,去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化率為56.1%,不過,戶籍城鎮化率為38%,差距明顯。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副主任喬潤令分析,進入城鎮化的下半場,以往大規模招商引資、房地產開發、新城新區的建設,以及土地金融大規模融資等舊的動力迅速減弱,而新的動力還沒形成。
喬潤令建議:“特大鎮設市,發展300個特大鎮變成中小城市,釋放巨大的投資潛力;中西部地區發展省會大城市為主,絕對不能以小城鎮為主;從大一統走向更加精準的區域化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峰會上表示,城鎮化改革不是免費午餐,需要支付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應該合理分擔中央與地方政府改革成本,將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結合起來。
蔡昉說:“公共成本最直接看到的就是把農民工落戶,要對他的社會保障給予補貼,改革的核心是推進建立一個激勵相容的改革環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合理的分擔改革成本,合理的分享改革收益。私人成本包括遷移費用、安家費用等等,我們目前已經開始探索比如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可以讓土地進行流轉。”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外出農民工增長速度從過去每年大約4%,降到2014年的1.3%,2015年只有0.4%。今后可能還會降,甚至很快進入負增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認為,延長農村產業鏈增加就業,未來可能將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釋放的新模式,比如生產玉米的可以養牛,生產小麥的可以做面粉等等。
許善達:“從農民的土地集約化經營里,節約出農村的勞動力。可能這種就業方式,會取代初中、高中畢業生到城里去做加工貿易工作那種就業模式,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內,形成農村最主要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就業的框架,形成一種新的小城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12月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