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干旱少雨,但水利設施和科學種植技術確保農作物產量連創新高;玉米市場呈現疲軟態勢,市場風向標引領老百姓轉變種植結構,實現人均收入連年增;鄉村生態觀光游等新興業態讓農民鼓起了“錢袋子”……近年來,山東省昌邑市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實現增產增效,探索市場引領機制降低農業風險,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展發展空間,激活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內動力”,打通了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綠色崛起之路。
科技支撐降成本,農業“內外兼修”提升含金量
記者在該市卜莊鎮三教堂村的糧食綠色生產技術示范區了解到,今年夏秋生產中,應用水肥一體化及種子包衣、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寬幅播種、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等集成技術,實現田間水肥定時定量的自動化和精準化供應,切實提高肥水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實施糧食綠色生產技術后,僅小麥一季每畝就比常規種植減少成本投入100元,其中減少人工100元、化肥40元、農藥10元,只有增加灌溉設施投入50元。我們這個家庭農場種植面積是120畝,總計節約成本1.2萬元。”建平家庭農場主趙建平告訴記者。
昌邑市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業中實現了新突破,實現了“一控兩減三提高”的目標:“一控”主要是控制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兩減”主要是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三提高”主要是提高土地產出率,小麥、玉米單產提高5個百分點;提高勞動生產率,小麥、玉米耕種收等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和農藥防治效果提高5個百分點,實現節水20%以上。
近年來,該市依托科技支撐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發揮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作用,加大高產創建力度,推動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變超產,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產能。同時,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技術推廣服務機構,推行深松深耕、秸稈還田等措施,不斷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產出率,趟出農業綠色崛起的新路子。目前,該市優質良種推廣應用率100%,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36萬畝,年內將新建省級高產創建示范方2萬畝。該市也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國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縣、山東省首批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縣。
依托大數據,讓農業“價格指數”成風向標
“我們在賣姜和種姜前會上生姜價格網查一查、看一看,指數數據成為我們確定種植面積和選擇出售大姜時機的重要‘參謀’。”該市圍子街道大章東村大姜種植戶高星波告訴記者。據了解,自2014年12月29日“中國·昌邑生姜價格指數網”正式運行以來,依托專業的大數據統計和分析推出了價格指數、指數點評、市場信息、價格行情、供求信息等9個模塊,生姜行情走勢一目了然,已成為市場的“風向標”和“導航儀”。
在該市土豆重要產區的石埠經濟發展區有一位名叫翟慶普的“土專家”,他帶領村集體投資1300萬元,建成占地230畝的大姜土豆專業化批發市場,業務輻射全省以及深圳、海南、上海、江蘇、杭州、安徽、沈陽等地,并出口韓國和俄羅斯。翟慶普看準時機,又先后成立了前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昌邑市慶普農產品商貿有限公司,利用“公司+市場+農戶”,統一供給種苗,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收購銷售經營模式,與市場周邊3000戶農民簽訂了種植土豆等蔬菜的種植收購合同,形成了一個種植面積達7.5萬畝的生產基地,為農民增收3億多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12-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