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首次下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12324.8億斤),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104.0億斤),減少0.8%。其中谷物產量56516.5萬噸(11303.3億斤),比2015年減少711.5萬噸(142.3億斤),減少幅度達1.2%。
糧食減產,與種植面積和單產都下降有關。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上年減少314.7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0.3%。全國糧食作物平均單產每公頃5452.1公斤(363.5公斤/畝),每公頃比2015年減產30.7公斤(2.0公斤/畝),減少0.6%。根據了解,本年因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34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33.2%;全國糧食產量因單產下降而減產70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66.8%。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認為,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各地針對糧食品種的供需矛盾,主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采取“玉米改大豆”、“糧改飼”和“糧改油”等措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他認為,糧食單產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高產作物面積減少。按可食用的籽粒玉米統計,玉米播種面積5.51億畝,比上年減少2039萬畝,減少3.6%。低產作物大豆播種面積1.08億畝,比上年增加1046萬畝,增長10.7%。2016年,玉米平均畝產398.2公斤,是大豆的3.3倍,僅玉米改種大豆就可拉低糧食畝產約1.7公斤。
二是全國農業氣象災害較上年偏重,部分地區受災較重。夏糧、早稻因災減產。秋糧生長前期,南方多地遭受強降水,湖北、安徽等地受災較重,部分農田反復受淹,作物倒伏嚴重。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南方一些地區又遭遇持續高溫天氣,導致水稻空殼率增加;東北、西北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旱情,對玉米后期生產和灌漿不利。據民政部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3.97億畝,比上年同期增加5410萬畝,增長25.7%;絕收面積6218萬畝,增加1719萬畝,增長70.9%。
根據了解,目前農業系統正在實施供給側改革,即改變過去以追求產量為主的發展模式,轉換成以提高質量,以更高效益為目標的發展方式。
這些措施,包括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等等。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在12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從農業領域來看,隨著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依靠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農業發展道路已經難以為繼,部分農產品階段性產大于需與結構性短缺并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難以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農產品競爭力難以滿足國際競爭的要求,這就倒逼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要按照融合發展的理念,著力延伸農業產業鏈,創新農產品流通和銷售模式,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轉化率和附加值,著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從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的拓展,著力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農業,用現代的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水平。”他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