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保險新天地

[ 作者:賈澤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21 錄入:吳玲香 ]

較于“小而散”的傳統農戶,創新符合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需求的農險產品,滿足“新常態”下新型主體面臨的切實需求,成為了當下農險發展的又一課題。

2007年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啟動以來,短短幾年,保險產品不斷創新,保險覆蓋面和參保農戶數顯著提高,保險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農業保險正在走向“快車道”。

然而,隨著農村的各項改革持續深化,我國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亦由此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給農業保險在發展動力、政策目標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發展與壯大。

據統計,截至20156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4.3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32.3%;轉包和出租占80.4%;轉出農戶6542.1萬戶,占家庭承包農戶總數的28.4%。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超過341萬戶,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超過140萬家,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

相較于“小而散”的傳統農戶,創新符合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需求的農險產品,滿足“新常態”下新型主體面臨的切實需求,成為了當下農險發展的又一課題。

新主體成農險新訴求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飛速發展無疑是個福音,尤其是對于那些相對較新的機構而言,傳統大宗農業保險市場基本已瓜分完畢,因此這個全新的領域成為他們主要的發力點。

同時,與傳統小農戶相比,追求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對農險的態度也更為“給力”,由于要面臨更多風險,一旦遭受損失將面臨更大打擊,因此新型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也更為迫切。

中華聯合財險某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傳統散戶參保積極性低,加上點多面廣,保險公司收保費難度很大,甚至付出的成本超過收到的保費。近年來,新型主體增加,他們參保積極性高,也更好溝通,客觀上促進了農業保險的普及發展。

安徽省今年洪災較嚴重,大片農田被淹。幸運的是,樅陽縣共贏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葉勝今年給1900畝水稻都買了保險,洪水過后,保險公司按照絕收賠付,再加上補種改種,挽回了一部分損失,穩定了合作社的人心。

同樣受災嚴重的湖南省,農業保險也受到了新型主體的歡迎。洞庭湖之濱的安鄉縣楚源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余霞告訴記者,今年5000畝一季稻納入保險范圍,部分受了災,全都得到了賠付。“有保險托底,我心里也有了底,敢增加投入?!?

其實,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除了對農業保險需求旺盛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對農險產品不斷創新所提供的保障持肯定態度。

李兆華是黑龍江省嫩江縣鴻翔達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2015年種了9000多畝大豆,其中3000畝大豆進了當地的大豆目標價格保險試點范圍。后來大豆價格猛降,扣除保費,保險凈賠付了4萬多元。李兆華認為,有了這個保險,基本上就可以保障收益,不用提心吊膽擔心大豆價格下降了。

湖南華容縣今年探索推行水稻種植補充保險,賠付額最高達到每畝800元。種糧大戶譚正軍介紹說,以前每畝田保費4.5元,最高賠付額360元,今年有了補充保險,每畝再多交6.6元,最高賠付800元。他高興地說:“我家里1000畝水稻,部分受災,按以往標準可能就是賠幾萬塊錢,今年賠了26.46萬元,不僅抵掉了成本,還有一點利潤?!?

除了對種植業的農產品予以保障,保險公司還將目光對準了更多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經營范圍。位于四川東興區大千路的中航安盟財產保險公司內江支公司相關負責人唐數斌告訴記者,該公司從2014年開始率先在東興區推出特色水產養殖險種,將“四大家魚”之外的名優品種納入保險范圍,目的就是為了降低特色水產養殖的風險。除此之外,從2015年開始,該公司又針對返鄉創業青年推出了返鄉青年農民創業險,為那些雄心勃勃的年輕創客們提供風險保障,讓他們可以甩開膀子在農村廣闊天地中奮斗拼搏,創造財富。

增信融資成農險保障新功能

農業保險除了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提供基本風險保障外,還能滿足如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等主體的信貸資金需求。

融資約束是當前制約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個現實問題。2014年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相繼提出要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加大對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的協作配合,創新符合農村特點的抵()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

2015227日,農業部聯合保監會、銀監會、財政部、人民銀行等11家金融機構發布了《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鼓勵保險機構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發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層次、高保障的農業保險產品??梢?,實現農業保險與農業信貸的融合發展,借助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為農業信貸提供融資擔保,已成為當前各級政府部門日益關注的重要議題。

“農業保險的主要功能是為農戶的農業經營風險提供經濟保障,在農產品遭受自然災害或其他事故的情況下,使得投保農民獲得一個限定最大額的、無風險的未來收益。因此,將農業保險嵌入到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融資機制中,一方面可以降低新型主體的波動性;另一方面,雖然農產品自身不能成為合格的信貸抵押品,但購買農業保險后,農產品便被賦予了一個以保險賠償金表示的預期最低收益,于是農產品這種高風險、不易流動的特殊資產便具備了間接的信貸抵押功能?!睆V東金融學院保險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偉表示。

位于吉林省公主嶺市的3家農業合作社就因玉米產量保險順利獲得了中糧信托的貸款支持。

“合作社想貸款,但我們也有顧慮,擔心最后他們還不起。”中糧信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面對合作社的資金需求他們也是躊躇良久。其實,為規避玉米生產環節中的各類風險,保證信托資金安全,中糧信托在前期就已經做了很多準備:在產前,有物權公司協助規范農業合作社的土地流轉;隨后,中糧信托為農業合作社提供流轉資金。在產中,有農事服務公司為農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農資采購等服務,在產量穩定的前提下提升品質和收益。在產后,有中糧黃龍公司為合作社提供訂單支持,保障玉米收購。

即便準備充分,可一旦面對自然災害的侵襲,上述風險防范措施變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中糧信托積極尋求商業保險以謀求更加穩妥的解決方案?!拔覀冎肋@里要開展玉米產量保險試點,就迅速與承保公司對接聯系,最終不僅促成了玉米產量保險的落地,還讓這3家農業合作社都拿到了發展資金。”上述中糧信托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作為玉米產量保險的承保方,安華農險營業部總經理徐天進向記者介紹:“玉米產量保險發揮了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減少了農業合作社因自然災害遭受重大損失;另一方面,保證了中糧信托的資金安全,相當于為合作社貸款提供了讓人放心的背書,怎么看都是個‘三贏’的買賣。”

由此可見,保險機制具備化解農戶有效抵押物不足的問題。“通過保險機制將重要的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納入保險保障,實現保險與金融機構的互動,可分散支農信貸資金的風險,促進金融資源向農村流入,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通過保單質押貸款,還可以便捷地從保險公司獲得貸款資金,緩解臨時性資金需求?!睆垈ケ硎?。

在他看來,保險機制除了可以降低信貸違約概率,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的有效供給。保險機制還可提供信用增級服務,構建多元化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優化農村金融環境。通過保險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貸款保證保險產品,能夠提供信用增級服務,合理分擔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促進金融信貸對“三農”的支持。

農業保險仍面臨諸多挑戰

雖然農業保險相當程度上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風險管理和増信融資的雙重保障,不過記者也了解到,相對于新型主體的蓬勃發展,我國農業保險仍面臨融資難保費高、險種少覆蓋面窄等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主體對農險的熱情與興趣。

在這些問題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在推行特色農業保險中仍然存在著資金方面的難題。目前,農業保險大部分采取的是“政府出大頭,個人(企業)出小頭”的模式,有的農業保險投保比例為個人(企業)、政府“三七開”。

四川省市中區供銷社書記陳茂均介紹,目前,市中區已成立了兩家農村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下一步,市中區將和保險公司合作,把政府財政補貼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三者結合起來,解決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投保費用高的問題。另一方面,市中區還成立了內江市農業擔保公司市中區分公司,為那些有一定資產但手續不全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陳茂均說,目前特色農業保險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規模有一定的門檻限制,必須保持“適度規模”,規模太小了保險公司不愿意做,規模太大了風險又太大,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帶來的損失難以承受。

陳茂均建議,農業本來就是弱勢行業,特色農業保險不妨吸收其他險種的好做法,采取一些新舉措,比如可以嘗試投保人今年投保后沒有在受損時申請理賠,保費可轉入下一年度,今年遭受損失申請理賠了,明年保費就得重新交,這樣可以減小返鄉創業者的壓力,增強他們在農村創業的信心。

此外,多名種養大戶反映,在應對自然災害風險上,相比傳統散戶可以多元化經營,新型主體難以轉嫁風險,必須完全依靠農業保險。但目前賠付標準太低,甚至達不到物化成本,影響災后再生產。

雖然目前也有地方探索商業補充保險,可以增加賠付額度,但僅限于種植,且大多還是處于試點階段,覆蓋面窄。多家保險公司負責人也坦言,補充保險的機制不完善,只是在局部進行試點,無法做到廣覆蓋。

覆蓋范圍同樣很窄的,還有以價格指數保險為代表的應對市場風險險種。例如在生豬養殖大省湖南,全省122個縣市區中,只有7個探索試行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

雖然問題多,但相對于這些已有農險產品覆蓋的領域而言,那些完全沒有特色農業保險保障的領域更為令人擔憂,當地農民對保險的呼喚更為迫切。

洞庭湖平原向來是粵港澳、長株潭、武漢城市群的蔬菜供應基地。蔬菜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多,市場價格也常常像坐“過山車”,但當地蔬菜一直沒有納入農業保險范圍,菜農的種植規模受到制約。

在廣東省,很多養殖戶也有這樣的反映。信宜市英地坡村村民謝玉紅家生豬存欄量為2000頭,包括220頭母豬以及肉豬等。今年洪災,800多平方米的豬舍被沖壞,40頭母豬、200多頭肉豬、400多頭豬仔被泥石流沖走或砸死。他反映,總損失不低于70萬元,但只有能繁母豬進入保險范圍,得到了4萬元賠付款,其他的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各方期盼“加強版”農業保險

基于上述問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朱俊生認為,傳統的農業保險主要著眼于高度分散化的小農經營,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一方面,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單一、差異化不明顯,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多層次的風險管理需求。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設計的農險產品一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農險產品的保障水平低,難以滿足規?;洜I主體的保障需求。”朱俊生認為,保險公司應積極推出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產品。

“此類產品,相較于傳統型農險產品,應具備以下特點?!敝炜∩ㄗh,保險金額應予以提高,保障水平也應提升。創新產品保險金額的確定不僅要考慮物化成本還應考慮一定比例的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針對新型主體的個性化需求,保險公司還應設計“定制版”險種。要不斷創新產品服務形式,開發產量保險、質量保險、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產品,進行試點并加以推廣。

除了保險公司自身的努力,政府在農險市場中的作用也一再被提起。

江西省委黨校農村問題專家劉勇認為,各級政府應針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階段和實際需求,對其給予更多幫助,真正做到不失位、不越位,改善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環境,增強扶持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他表示,應增強上下政策間的緊密性,形成通暢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體系,逐步減少政策實施中的“中間環節”,減少地方配套或者明確地方配套標準,暢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對接,實現惠農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一位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各級財政如果能進一步加大投入,創新資金扶持方式,降低信貸門檻,簡化審批程序,暢通無抵押信用貸款渠道,加快建設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那么貸款難這塊“硬骨頭”將會很輕松地被啃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金融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人曰屄在线视频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视频 |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 |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