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說土地廣博,但只有故鄉那一塊最好。
又到春節,又是歸鄉,就如秋冬候鳥南飛的習性一般,一年一度。但在近些年的回鄉大戲里,總是摻雜著一出出唱衰鄉村的小橋段。而主唱者正是一些從鄉村走入大城市,又千里歸鄉的學子和知識分子。
縱觀近幾年的春節輿論,唱衰鄉村者大多是以鄉容的破敗、婦孺的留守、農田的荒廢,以及所謂的“淳樸民風的消失”、“知識不再被尊重”等來盡數農村凋敝。然而,這些所見所感表面看似貼切真實,但卻如同看不透現實的鏡花水月,不夠客觀。
不可否認的現實是,隨著大量的農村青年離開故土走進城市,一些鄉村出現空心化,村容村建確實疏于修繕,略顯凋敝,農田也出現荒蕪。但實際上這只是局部的、表層的現象,經濟社會的發展,讓整個社會包括農村和農民都享受到切實的紅利: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更多村莊實現了街道路面硬化,村容改善,甚至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鄉村雖然多是老弱婦孺,但進城務工讓家庭的錢包鼓了起來。而城鎮化打通了社會流動的渠道,也讓農民有機會生活的更好,改變了在家里受窮的窘境,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的發展中去。至于所謂的“知識不再受尊重”,其實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縱向流動的渠道更多元,知識不再被神話而已,這并不意味著不尊重。至于“淳樸民風的消失”,其實只是一種新的時代風氣正逐步取代了傳統鄉土氣息,是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的改變。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知識分子,單純地把城市和鄉村僵硬地對立,而忽略了它們都是一個國家的不同層面,于是只會看到鄉村的“破敗”。這是對時代發展潮流的一種蒙昧。正如資本主義在歐洲剛剛興起的時候,也不被認可,黑暗的中世紀伙同傳統的道德依然被不少人懷念。這與如今對鄉村的唱衰如出一轍,破敗是表面的,更大的活力在孕育當中,中國鄉村正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就會想念這個地方”。本質上,鄉愁里摻雜著一種希望家鄉不斷向好的期盼。而在片面觀察與理解的基礎上唱衰鄉村者,盡顯對鄉村的失望,認為鄉村的衰敗不可挽救,這是一種變質的鄉“愁”。只要內心充滿希望,破敗的鄉村、道路尚有煥發新生的可能,但若心也衰敗了,誰還能是鄉村的希望呢?
費孝通先生曾說:“中國知識分子是否有前途,要看他們是否能改變傳統的社會結構,使自然知識、技術知識、規范知識能合成一體,而把他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術來服務人民,使知識不成為一個社會階級的獨占品?!边@提供了一條回報社會,回報家鄉的正確道路。作為知識青年,作為復蘇大地的主力軍,不能沉浸在“鄉村衰敗”的哀傷中,不該把知識作為高高在上的資本,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鄉村;也不該為了所謂懷舊情懷,就無視現代化的道路交通水電,無視城鎮化給農民帶來的便利。知識青年,當投身希望的田野,用行動建設這片土地,用智慧澆灌這里的人民,讓貧瘠變為沃土,讓衰敗變為繁榮。
人人都知道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過程,但這個國家原處何地,現在何方,將欲何往,卻并不是像那些走馬觀花的回鄉見聞所截取和有意要反映出來的那樣。曹錦清先生也曾在《黃河邊的中國》表達了一個真正知識分子對鄉村社會的觀察和思考,從內向外,從下向上來思考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也能真正看到中央和各級政府推動現代化努力,也才能真正眼見鄉村,心有鄉愁。
唱衰鄉愁并不能遮蔽對現實的理性認知和觀察。因為鄉愁,農村包圍了城市,開啟了5000年中國的新篇章。因為鄉愁,改革富裕了中國,崛起了世界東方的傳奇。更會因為鄉愁,中國實現了復興,命運共同體將成就歷史,并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時代孕育著無限生機,鄉愁是心間揮之不去的情懷,也是一股滋潤心靈的涓涓清泉。青年,當用深厚的感情,以獨立的人格和思考來看待鄉村的變化,思考鄉村的未來,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對鄉村的希望、對未來的希望。(中國青年網評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青年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