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之年。這一年,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不斷完善,作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的城市群規劃相繼出臺,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也蓬勃發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不久前舉辦的“中國城市政策與管理暨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年論壇(2017)”上,有關專家表示,在推動戶籍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既尊重農民進城意愿,也要增強地方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能力。同時,要更加注意統籌發展,破除中小城市發展瓶頸,關注非城市群地區發展。
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因地施策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也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抓手。
2016年,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不斷完善。在一系列政策舉措的推動下,地方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意愿和能力有所增強,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的積極性也在提高。據估算,2016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望比上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就是人的城鎮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確實存在以物為核心的城鎮化傾向,有些地方只建樓不管人,有些地方只要土地不要人,導致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市民化比較滯后。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要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魏后凱說,大量農民工進城就業,卻不能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待遇,這對城鎮化的發展十分不利。中央已經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放在優先位置。從實踐看,有些地方在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仍然表現出意愿不強,因此,有關部門應進一步采取措施,建立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與政績掛鉤的考核機制。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指出,當前我國人口流動趨于平衡,人地均衡關系處在動態平衡狀態,城鎮化正在從過去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
“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中西部地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對人口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強,東部地區的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經濟增速在換擋,吸引外來勞動力的增速也在放緩。”楊保軍分析認為,目前東部省份的城鎮化并沒有完成,這些地區仍有較強的城鎮化動力;中西部的長江沿線、“一帶一路”沿線省份的城鎮人口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而青海、西藏等地區城鎮人口增量相對有限;東北省份受經濟增長疲軟等因素影響,城鎮化動力相對不足。
針對當前我國中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加快,“東西”問題緩解,“南北”問題凸顯的狀況,楊保軍建議,在推動人口城鎮化的進程中,應該因地施策:針對人居環境不適宜的地區,需要注意積極改善人居條件,在穩定人口規模的同時,引導人口優化布局;人居環境適宜但人口過度集中地區應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來調節城市規模,引導人口疏解和轉移;人居環境適宜但生態脆弱敏感地區要重點提升人居建設水平,加強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引導人口向交通條件更好、生態承載能力更強的地區集聚;對于適合人口進一步集聚的地區,則要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地區承接人口集聚的能力,使土地規模擴張與人口集聚相匹配。
注重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以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為依托,科學規劃建設城市群。
專家指出,城市群是我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我國的城市群占國土面積的20%,聚集了70%的城鎮人口。2016年,國務院先后批準實施了長三角、長江中游、中原等5個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了成都、武漢、鄭州等一批新的國家中心城市。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表示,如果大城市、特大城市壟斷了中小城市的全部優質資源,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城市病”會越來越嚴重,而中小城市的發展則會越來越喪失動力,最后影響到城鎮化的進程。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指出,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引導發展城市群,嚴格控制超大、特大城市,合理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未來比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形成一個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新金字塔形城市發展空間格局。”方創琳說,從新金字塔形格局看,未來應該建成10個左右超大城市,20個左右的特大城市,100個互聯網大城市,200多個小城市、將近2萬個鎮。
方創琳還表示,當前,我國城市群建設正在形成高效集聚、高速增長,但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城市群的發展有著明顯的行政色彩,一些地方明顯夸大了城市群的地位,反而影響了城市群的科學發展。
統籌廣大非城市群地區發展
在城市群以外的地區,集聚了全國30%的城鎮人口,占我國國土面積的80%。“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病跟農村病統籌治理,城市繁榮、城市的發展不能建立在農村衰落、農村衰敗基礎上。”魏后凱說。
“這些地區自然和文化資源往往富集,但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而且覆蓋大部分貧困縣,我們需要謀求差別化的特色發展道路,幫助這些地區加快發展步伐,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楊保軍說。
記者了解到,在推動非城市群地區的發展中,國外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其中,日本提出了構建魅力觀光區,主要基于傳統文化、文化遺產、自然等區域資源的挖掘和活用,構建富含個性和高度國際競爭力的觀光地區,用觀光區塑造這些地區的發展特色,振興旅游觀光,帶動區域發展活力。英國劃分了463個自然風景優美區,覆蓋了全國18%的鄉村。美國則創建了國家公園制度。
楊保軍建議,我國應積極構建國家魅力景觀區,把自然與文化資源富集、城鎮與鄉村特色鮮明的區域發展成為面向休閑消費需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廣域地區,鼓勵這些區域加快發展旅游經濟,同時,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強化這些地區在服務設施領域的互聯互通和承載能力;加強財政支持,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
也有專家建議,應該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特別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周邊區域,要加快提升小城鎮的承載功能,接受城市二三產業的擴散、輻射和帶動,促進周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實現城鄉產業融合,使城市文明迅速擴展到農村,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協調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