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穩步推進質量興農戰略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人消費理念的升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也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同時,做出了“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的工作部署。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安全是底線,質量是品牌,被動守底線,主動創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不僅要守住安全的底線,還要主動追求質量與品牌的提升。”在2月16日召開的全國推進質量興農工作部署會議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廣德福認為,“質量興農”作為一種理念被提出,預示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將由“被動應對”向“主動出擊”階段大步邁進。
記者從會上獲悉,2016年,我國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為97.5%,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全年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回顧過去一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各省區真抓實干,在穩步推進“質量興農”,確保群眾“舌尖安全”方面摸索出一系列寶貴的經驗,值得及時總結和推廣。
抓基層——
扎實推進質量安全縣創建,由點到面,打造基層監管“金字招牌”。
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基層抓起。縣域是農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的前沿。為了構建責任明晰、監管有力、執法嚴格、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切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2014年,我國啟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活動。經過兩年多的創建,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全國有103個縣(區)被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4個市被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安全不安全,百姓說了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一個突出特點是先試點、后授牌。試點單位如果考核不合格,將取消創建資格。經過嚴格的考核,兩年來,各創建單位在監管體系建設、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監管、全程可追溯、誠信體系建設等五個方面發揮了率先作用,可以說成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域監管的“金字招牌”。
兩年多來的創建,效果顯著。據統計,平均每個試點縣監管人員數量由創建前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年財政預算由30萬元增加到200萬元,試點縣監測合格率達到99.3%、比創建前提高2個百分點,群眾滿意度達到90%,比創建前提高20個左右百分點。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正朝著“標準化生產、全程監管、監管體系建設和社會共治”四個樣板區邁進。
據農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鞏固已有創建成果的基礎上,農業部將啟動第二批200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提出整建制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30個省同步開展省級創建工作,已創建省級質量安全縣477個。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已經成為確保老百姓舌尖安全的“金字招牌”。安全縣創建,由點到面,分梯次推進,將促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基層監管能力穩步大幅提升,為確保食品安全所織就的密網也將更為牢靠。
重追溯——
加快構建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因地施策,保障農產品源頭可查。
望著餐桌上品類豐盛的農產品,想必許多消費者心中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些農產品是從哪里來的,又是誰生產的?要想破解其中關竅,離不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發揮的神奇作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貫穿農產品的全鏈條,可有效破解各環節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有利于實現質量問題農產品召回、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追責,進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構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抓手。2016年,農業部印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編制相關運行方案,試圖打造一個全國性、綜合性、跨品類的農產品國家級追溯管理平臺。國家級追溯管理平臺的建設,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存在“泛標準化”“分段管理”“無法有效追溯”等三大難點問題的解決,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各省區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因地施策,上下聯動,也摸索出許多寶貴的經驗。比如內蒙古探索建立追溯集群,為地市和質量安全縣統一建立了追溯子站,實現了數據一站上傳,多站共享,避免了重復建設、多級對接的問題。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兩地啟動了草原肉羊追溯體系建設,為230多萬只羔羊建立了可追溯檔案,包頭市投資4000余萬元建設了市級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川省強化追溯體系建設,注重三個突出:一是突出平臺建設,采用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省級追溯管理平臺,初步實現了農產品從生產、收購、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可追溯管理;二是突出重點產品,統一規劃、分布實施、有序推進,逐漸涵蓋蔬菜、水果、茶葉、糧油等大宗農產品;三是突出主要對象,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追溯體系建設主體。自2011年以來,四川共投入3790萬元支持追溯體系建設,將2128家生產經營主體納入平臺管理,使用追溯碼超過2億張。
嚴監管——
切實提升監管檢測水平,上下聯動,消除農產品安全隱患。
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在眾聲喧嘩的互聯網時代,一個小小的農安謠言,很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疑問等現象依然存在,如何進一步消除影響安全的關鍵因子,是衡量監管工作是否做到位的重中之重。
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效率,2016年,農業部編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和監管能力建設規劃,在全國推進績效管理,延伸績效考核實現31個省市自治區全覆蓋,形成了系統上下聯動的合力。此外,農業部還不斷加強基層監管、執法、檢測人員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2016年全年,農業部共舉辦14期培訓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177期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培訓課程,培訓人數達1.7萬余人,為強化地方監管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廣東省不斷強化監管體系,在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加強構建綜合執法體系、鞏固提升檢測體系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16年,廣東94%的涉農縣級農業部門內設了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所有鄉鎮落實了監管職責。廣東在76個農業縣建立“抓業務必須抓質量安全”的制度機制,其中,云浮、廣州、惠州市等地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票否決”制度,展現了廣東真抓實干的監管決心和力度。
浙江省則是在聚焦風險隱患,找準農產品安全短板方面下足了功夫。浙江選擇草莓等4種容易引發安全隱患的農產品,著手實施“一品一策”行動,大力開展風險監測、專項監測和風險評估,全力查找安全短板,打造出“農安嘉善”、“建德草莓”、“麗水山耕”等一批區域安全品牌,為進一步做好精準監管、科學監管作出了有效的探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2月25日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