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貸款難、貸款貴,一直是各地“三農”痛點所在。對農戶來說,手中最大的資產就是土地和農房,但因為權屬不清、資產難處置,很難用作抵押物。因此,縱使農民有心發展產業,高昂的融資成本往往令其舉步維艱。與此同時,對金融機構來說,農村金融雖是藍海,也是沼澤,倘若上述制約不破除,縱使再垂涎這塊“肥肉”,恐怕也不敢貿然前行。而在浙江麗水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金融改革攜手并進,激活了一池春水——
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盡管是浙江省內典型的山區地市,但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該市包括林權、農房、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內的“三權”抵押貸款余額,在全省各地排名均為數一數二。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地所有金融機構都參與其中,不良貸款率持續維持在0.3%以下,而且從“三權”抵押貸款,到創新各類金融產品,將資源變資本,激活了一池春水。麗水是如何做到的?踏著春天的腳步,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261億元貸款的背后——“三權”抵押破冰前行
麗水是浙江最大的林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金融創新發生交集,正始于2006年的林改。為了推動林權抵押貸款,麗水專門組建森林資源流轉平臺。據了解,該平臺由森林資源調查評估、林權管理中心、森林資源收儲中心和林權交易中心構成,對應解決從林權評估、登記、抵押擔保到處置不良貸款的一系列程序。
最初在產品設計時,麗水就瞄準覆蓋了各類融資需求,比如:針對千家萬戶的林農小額貸款,推出小額循環貸款;解決林企和經營大戶的大額資金需求,主推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其它的像林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林業專業戶,則由森林資源收儲中心擔保貸款。
即使如此,由于程序繁瑣、利潤微薄,對林權抵押業務,許多金融機構仍難有胃口。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麗水政府量身定制了諸如森林政策性保險、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政策,同時啟動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并在每個行政村設立了助農取款服務點,為金融機構進軍農村市場,直接推平了最艱難的幾大障礙。由此,麗水的林權抵押貸款有了量與質的飛躍。
基于這些實踐,2012年,麗水成為全國首個“行省共建”模式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金融改革至此全面啟動。農房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如何破冰?麗水借鑒前期在林權上的實踐經驗,對于農房,鑒于確權頒證難度大、效率低的瓶頸制約,該市采取抵押貸款與農村產權制度協同推進的方式,推出農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到去年底,全市已累計發放農民住房財產權證21萬本、宅基地使用權證46萬本;對于承包土地,麗水則參照“三權分置”的改革方向,將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創新開展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麗水“三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超過261億元。人民銀行麗水市中心支行副行長陳明亮告訴記者,在推進農村產權融資工作中,麗水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在于系統性地同步抓好確權頒證、價值評估、貸款產品設計、流轉交易、風險保障、抵押物處置等核心環節。在他看來,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新舊問題交織、利益主體紛起,想要激發農村持續活力,必須施行全面綜合改革,方能突出重圍。
村級互助“花橋模式”——流轉和處置最為順暢
由于受法律限制,農民的林地、房屋和耕地都沒有完整的所有權和擔保物權,既會導致“三權”抵押價值與實際價值差距較大,而且一旦發生不良貸款,也會導致處置難。為分散這一風險,麗水構建了“四級”農村融資擔保體系。
何為四級?主要就是指財政出資、行業合作、商業經營和村級互助四種。記者了解到,目前,麗水已組建3家財政性出資的涉農擔保組織,行業協會和商業性擔保組織則分別達到9家和20家。而在四級體系中,麗水最為推崇的當屬村級互助模式,原因是在該體系中,“三權”流轉和處置最為順暢,操作流程最為簡便,也能最大程度滿足農戶小額、短期的融資需求。
組建于2014年的龍泉花橋惠農擔保合作社,是國內首家農村村級互助擔保組織,由龍泉市上垟鎮花橋農戶和村集體共同籌得60萬元作為擔保基金,再與當地農村信用社合作,實行封閉運行。按照相關約定,合作社最高可獲得600萬元的貸款總額。
怎么貸?農戶首先向合作社提出申請,并以手中的“三權”作為反擔保資產,只要合作社同意擔保,銀行便立馬放貸。不過,對風險管控,雙方建立了嚴格的分散機制:首先,貸款利率優惠與信用捆綁,倒逼村民形成集體信用觀;其次,合作社對貸款人情況熟悉,由其審核把關,風險得以大大降低;最后,即使發生風險,銀行從合作社存入的擔保基金扣除債務,而作為反擔保的“三權”在村內也容易變現。
如此一來,農民手中的資產真正盤活了。對有信貸需求的農戶而言,一下擁有最高10萬元的貸款額度,有了融資需求,再也不用到處找擔保戶,而且當天放款,十分便捷。幾年來,惠農擔保合作社已累計擔保貸款230筆,總額達到1838萬元,平均每筆7.9萬元。
現在,“花橋模式”在麗水各地全面推廣,通過“集體出一點、村民入一點、能人捐一點、財政補一點”的方式籌集擔保基金,再以“產權抵押+互助擔保”的方式批量發放貸款,有效破解了銀農信息不對稱、農村產權流轉變現等難題。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級互助擔保組織177家,累計為農戶提供擔保8.5億元。
金融激活一池春水——探索多形式縣域特色信貸產品
如果說農村發展的春天,是靠改革喚醒的,那么當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金融改革攜手并進后,則真正激活了一池春水,成為了麗水農村經濟發展的“后發引擎”。
位于慶元縣隆宮鄉桃園村的季加青竹制品加工廠,去年算是“逃過一劫”,盡管此刻已恢復元氣,但回憶當時的燃眉之急,老板季加青仍心有余悸。現在,托人擔保越來越難,最后解了資金之困的“救命菩薩”,正是手中的林權證和房產證。通過兩本證的抵押貸款,季加青總共貸得27.6萬元,這才脫離經濟危機。
慶元是浙江最偏遠的地區,但也是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縣之一。早在2007年,當地就率先在全省推開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此后又將業務延伸至農民房產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抵押貸款。誰來做擔保?2008年,縣里組建國有參股的股份制融資擔保公司,隨著擔保需求日漸旺盛,2014年,公司又升格成為浙江首家綜合性擔保公司,如今可具備7億多元的擔保實力。
從林權的抵押貸款,到延伸至“三權”,在麗水采訪時,最讓記者感到興奮的是,這種金融扶貧的理念和實踐如同一粒種子,正在這個山區地市不斷延伸,誕生了越來越多的融資產品。最典型的,像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農村資金互助組織,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縣域特色信貸產品。
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以景寧縣專向低收入農戶所推出的“政銀保”產品,在麗水市最負盛名。據了解,其由政府出資投保,再由保險公司提供貸款擔保,所有利息和保費政府來買單,目前已發放扶貧貸款近4億元。過去,扶貧資金如同撒胡椒面,如今引入這種機制后,大大增強了“造血功能”,為景寧當地培育了一大批致富項目。返鄉創業的鶴溪街道東弄村菇農藍蔥和,憑著連續兩年的免息貸款后,菇棚規模從兩年前的1萬段,增至如今的8萬段,收入翻了幾番。
農村資金互助會,指的是利用扶貧專項資金,為村內低收入農戶提供資金互助服務,填補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服務空間。數據顯示,現在麗水已有408個扶貧重點村組建了此類互助會,數量居于浙江首位,全市累計入會農戶超過2.8萬戶,放款2.2億元。
還有一些縣域特色信貸產品,像麗水各地創新性推出的茶園、石雕、農副產品倉單、股權、農村水利工程產權等抵押貸款產品。截至去年底,上述農村抵押貸款余額超過了10億元。盡管相比百億規模的“三權”抵押貸款,這些新產品才剛起步,但正因為個性化、“小而美”,成為了農民融資的好渠道。據悉,今年,麗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連續第八年冠居浙江首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3月21日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