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物流業的主題投資機會不僅來自于“北糧南運”形成的流通貿易將近120億元的利潤空間,未來可能發展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食貿易商。
糧食物流業是糧食行業發展的基礎支撐性產業。發展糧食現代物流,建立高效、暢通、節約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對提高糧食流通效率,減少糧食損耗,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產銷銜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體系、一套標準、一個平臺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印發《糧食物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在“十三五”時期,圍繞“一個體系、一套標準、一個平臺”的建設目標,重點實施點對點散糧物流行動、降本增效行動、標準化建設行動,促進糧食收購、倉儲、運輸、加工、銷售一體化融合發展。
從內容上看,《規劃》承接2007年發改委發布的《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針對于當前糧食物流業存在的系統化運作的機制尚未形成、通道發展不平衡、散糧設施不完善、標準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提出了七大任務,分別是完善現有八大通道建設、打造“兩橫、六縱”重點線路、布局糧食物流進出口通道、提升區域糧食物流水平、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完善糧食物流標準體系、大力促進物流與信息化融合。預計截止到2020年,國內實現跨省糧食物流量2億噸,物流節點重點布局50個一級節點、110個二級節點,倉儲設施完好率達到95%等預期指標。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間地理條件差異大,農作物的產區和銷區具有明顯的區域性,造成區域間的供需錯配,形成“北糧南運”的流通市場。
從倉儲到物流一體化的投資機會
玉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黃淮海地區,兩大主產區玉米結余量較大,而廣東、江西、廣西、湖南、福建等南方飼料主產區存在主要的缺口。
小麥主產區是黃淮海區域,我們預估黃淮海、西北和西南存在主要結余,而缺口區域較為分散,主要在華南、東北、華東及華中等地。
稻谷主產區是長江流域、東北地區和珠江流域,我們預估稻谷結余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東北地區,而缺口主要在華南、華東、華北等地。
大豆生產主要分布在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我們大致預測黑龍江省結余量最大,其他大部分省份都存在大豆缺口。
當前,“北糧南運”存在三大主通道,分別是東北糧食流出通道、黃淮海糧食流出通道和長江中下游流出通道。根據《規劃》,東北通道糧食年流出量約5000萬噸,主要品種是玉米、稻谷(大米),主要流向華東、華南、華北、西南和西北地區;黃淮海通道糧食年流出量約6000萬噸,主要品種是小麥,主要流向華東、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長江中下游通道糧食年流出量約2400萬噸,主要品種是稻谷(大米),主要流向華東、華南、西南地區。“北糧南運”三大主通道合計糧食流通1.34億噸,我們根據當前糧食主銷區平均糧價1800元/噸測算,“北糧南運”流通環節的貿易總額可達2400億元,以糧食貿易5%的毛利率估算,則利潤空間可達120億元。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糧食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貿易量和貿易額都有望繼續擴大。同時,從中央一號文件中我們也看到,更豐富多元的糧食收購主體和貿易主體被鼓勵進入流通領域,圍繞從倉儲到物流一體化的投資機會也孕育而生。我們認為,糧食物流業的主題投資機會不僅來自于“北糧南運”形成的流通貿易將近120億元的利潤空間,流通作為種植服務的一環,也將就此激發更多的種植服務配套需求,未來可能發展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食貿易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農經傳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