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下發的第十三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今年是“十三五”時期的開局之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度聚焦三農,不僅釋放出了強烈的重農抓農的政策信號,也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三農工作指明了重點和方向。
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時期,是我國三農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改革力度顯著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成為“十二五”時期突出亮點,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做出了重大貢獻,為贏得全局工作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績固然令人欣喜,然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形勢好的時候,越容易滋生麻痹懈怠的情緒;越是連連豐收以后,越要警惕出現滑坡的危險。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中出現了很多新的情況,尤其是糧食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三量齊增”。這個時候,對糧食生產多了少了的問題又起爭論,比如豐收包袱論、農業代價論等。這種聲音和態度,是沒有深入理解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意義,是沒有認識到農業對于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作用,是沒有看到農民增收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價值,更是缺乏對農業發展規律、中國國情農情乃至世界發展趨勢和格局的全面洞悉與體察。如果任由這種聲音傳播擴大,甚至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多年以來好不容易取得農業農村發展成果很有可能就此丟失。糧食生產,從來都是上難下易,如果農民積極性受到打擊、如果產量出現大的滑坡,多少年都緩不過勁來,這是有過教訓的,我們不可以再重蹈覆轍。否則,一旦出問題,受損失的將不只是農業農村農民。
還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各種挑戰也接踵而來。糧食連年增產與需求增速放緩碰頭,農民家庭經營增收困難與工資性收入下降碰頭,農業形勢持續向好與財政增收困難碰頭,各種難題相互疊加,“十三五”農業農村面臨形勢之嚴峻前所未有。這些問題如果我們解決不好,高點就可能成為拐點,農業農村發展來之不易的好形勢就可能會出現逆轉。
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過唐朝詩人杜荀鶴的一首詩,“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正是告誡我們凡事要有憂患意識,這也是當前三農發展的真實寫照。在這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既要居安思危,也要危中尋機。必須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不斷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1-30 10: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