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定價改革走向如何,這關系著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今日(2016年3月6日)透露,糧食“ 價補分離 ”或將常態化,但不會立即全面鋪開。
任正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糧食高庫存是好事,“要抱著喜悅的心情看待我們的高庫存。”他同時表示,調整結構也十分必要。“昨天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我認為這是切合中國的國情、糧情和農情的。”
“價補分離”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購農產品,而是制定目標價格,再將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
“價補分離”策略目前在棉花和大豆方面,都做了探索。中國自2014年起,已從東北地區的大豆、新疆地區的棉花開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購制度,并試點目標價格制度——即“價補分離”,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儲,而將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補貼給農民。
玉米將是繼棉花和大豆之后,下一個試行探索的品種領域。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在其所作的2016年 政府工作報告 指出,在2016年,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合理收益。”
同時,據財政部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2016年預算草案報告也指出,將支持糧食等流通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完善主要農產品儲備和調控機制。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 曾公開表示,玉米的價格改革方案,在兩會后會盡快出來,“不耽誤老百姓的春耕”。同時,玉米先行之后,小麥和稻米的價格改革,也必須相繼跟進,“不能拖得時間太長”。
價補分離是否將全面實現常態化?任正曉透露:“用’常態’來理解它是有道理的,但不會馬上全面推開。”
他對記者表示,在如今產需基本平衡、庫存非常充裕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建立能更好保證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同時也能支撐農民持續增收的一種體制。他同時強調:“中國太大,地區差異大,各地農民狀況不同,所以我們要既積極又穩妥地推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記者汪蘇 林子楨 實習記者 葛明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