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吳平:綠色是特色小鎮的本底

[ 作者:吳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07 錄入:王惠敏 ]

旅游小鎮、科技小鎮、金融小鎮、文化小鎮……隨著中央一系列小(城)鎮發展政策的出臺,一大批功能各異的特色小鎮紛紛涌現,蓬勃發展。發展特色小鎮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大舉措,是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問題、建設美麗鄉村的助推器,更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綠色發展的試驗田。因此,對于特色小鎮來說,綠色是必不可少的底色,既是紅線、底線,也是優勢所在。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特色小鎮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走出一條綠色、集約、智能、低碳的特色小鎮建設之路。

謹防特色小鎮變身“房地產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我國目前有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開展特色小鎮培育”(2016),國家發改委“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和“千企千鎮工程”(2016),國家發改委、國家開發銀行“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2017),體育總局“運動休閑特色小鎮”(2017)等指導性文件。

總體上看,我國特色小鎮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等制度層面尚未系統設計規劃;在國土、環保、文化、旅游、金融、衛生、水利、林業等領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規劃建設標準、土地利用等方面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例如,特色小鎮建設涉及農村土地使用權、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資產等使用、處分,而這些都沒有充足的法律依據。

特色小鎮的培育和發展關鍵在于發展定位與規劃設計,應該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而不能一哄而上成為“政績小鎮”,必須抑制人為造“鎮”的沖動;規劃和建設應強化綠色生態理念,防止成為大興土木的“房地產小鎮”;產業方向選擇應堅持綠色標準,小鎮不能變成一個筐,什么項目都往里裝。

此外,地方政府在發展特色小鎮過程中,還應該與美麗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等其他政策實現協調發展、協同推進,避免大量“空心村”“空心鎮”的出現。

保護生態是特色小鎮的必選項

相較傳統城鎮來說,特色小鎮的比較優勢在于其獨具特色的資源稟賦與未受污染的后發優勢。由于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長期滯后,小鎮的自然條件未被擾動,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得以保存,使其普遍具有良好的生態本底條件——試想一下,還有什么比本真的面貌更適合詮釋當地獨特的地理文化與歷史故事呢?可以說,特色小鎮的綠色本底條件,既是其“特色”的生長空間,又是其“特色”的源頭活水。

從生長空間的角度來看,霧霾、城市內澇、水體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已經嚴重制約著大中城市的發展,一旦特色小鎮放棄了其“生態牌”,便無法“異軍突起”,反而南轅北轍,重走老路。從源頭活水的角度來看,特色小鎮的高端產業(包括休閑旅游、健康養老等)均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主要賣點,文化特色也植根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中,例如龍舟節、水燈節依賴于清水澄泉,古法造紙、榨油演示則依賴于青草山林……可見,對于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保護生態本底是必選項,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基礎設施變“灰”為“綠”

城市的一系列公共基礎設施是城市生產、生活得以正常運行的物質基礎,它們仿佛人體的骨骼經脈,決定著特色小鎮的百年大計。作為城市的“面子”同時也是“里子”,基礎設施一旦建成便難以更改,因此特色小鎮興建土木之時,就應力求搭建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格局框架。

區別于由鋼筋水泥堆筑成的“灰色基礎設施”,由自然生命支持系統(包括水道、濕地、林地、綠色通道、公園等開放空間)組成的城市空間有機單元,被稱為“綠色基礎設施”。在規劃籌謀初期,特色小鎮就應踐行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理念,做好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備及引導,例如科學規劃能夠節約利用水資源的雨污分流系統、中水回用系統,建設完善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設施,合理配置隨處見“綠”的公園、綠地系統。

除此之外,也需因地制宜地不斷探索“灰色基礎設施”的“綠色化”。例如,推廣綠色、可持續建筑,充分利用太陽能和自然通風,從而節約能源;在設計、建造和選擇建筑材料時,力求資源得以循環利用;強調外部與周邊環境和諧一致、動靜互補;注重保持建筑的外立面及整體特色,兼顧小鎮原有風貌。再如,推廣綠色交通,建立智能、共享交通平臺,高度重視交通與土地利用的整合,尤其是交通樞紐規劃設計;推進、完善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的高效出行模式,充分利用地下交通實現高效運轉;充分考慮小鎮的軸線特征、傳統街區風格等,努力保持與原有風格的和諧一致等。

為綠色產業“敞開綠燈”

產業強則小鎮強,而產業興旺靠“特色”,產業持續靠“綠色”。激發綠色產業活力是延續特色小鎮生命力的關鍵,只有將特色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收益,才能讓綠色小鎮經久不衰。因此,從產業規劃上必須構建綠色化的決策機制,將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環境友好作為產業選擇的底線,將新工業、新技術、高產出作為產業發展的方向。

積極推廣傳統優勢項目的綠色化。通過融入現代工業技術,提升農產品、地方特色產品、手工業技術等歷史經典產業的產品質量及產量,從而保障其產業活力。例如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第一產業,結合生態觀光、農事體驗、食品加工體驗、餐飲制作體驗活動,推動體驗式休閑度假經濟發展。

引入新產業時,瞄準高端產業,打造綠色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選擇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經典文化傳承和獨特地形地貌的小鎮,結合市場需求,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養老、休閑度假、智能制造、互聯網+、體育運動等業態。深度挖掘歷史傳統、民俗文化,彰顯鄉愁特色,結合現代生活方式,運用創意手段,融入生態綠色的元素,培育文化創意和高端制造產業。

從制度層面逐漸形成一套標準的準入機制及獎懲機制。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扶持力度,在行政審批、融資渠道便利化、負面清單管理層面上積極大膽地探索制度改革的新舉措、新辦法。特色小鎮的典型特點是融合發展,因此需以“區域環評、環境標準”取代項目環評工作機制,需以“負面清單”取代模糊的準入機制與短期的懲罰治理,為綠色產業“敞開綠燈”,讓污染企業“舉步維艱”。

引領綠色生活新時尚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小鎮的風貌與內涵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居民是小鎮的建設者與有機組成部分,小鎮則是居民生活的載體與氣質生發處。

綠色生活、詩意棲居是每個小鎮居民的向往,因此,提高小鎮的生活舒適度,有利于居民安居樂業、提升人才吸引力,進而有利于特色小鎮的高效建設與可持續發展。而綠色生活的保障,靠建構,也要靠維護。

推動居民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每個充當主角的小鎮公民的踐行——畢竟,簡單、簡樸、簡約的生活方式才與小鎮精致、創新、健康的業態相映成趣、相輔相成。為此,地方政府要做好對小鎮居民良好生活習慣的引導,形成節約、低碳、綠色的生活新風尚。例如,自覺節約用水、循環用水;盡量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餐具,提倡使用布袋與環保紙袋;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及可回收物品的再利用;不盲目、過度追求時尚,拒絕使用珍貴動植物制作的奢侈品,培育自然樸實的消費觀;提倡低碳、綠色出行,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和騎行等方式。

隨著特色小鎮生活環境監控系統、碳源碳匯系統、個人生態賬本的逐步建立,特色小鎮的居民必將實現從“曬豪華”到“曬生態”、“曬奢侈”到“曬節約”、“曬金色”到“曬綠色”的轉變,從而引領綠色生活新時尚。

有了綠色的特色小鎮將更加美麗、精致,其擁有的特色也將更加扎實、持久——畢竟,由綠色成就彩色,于浮華走入精簡,就是回歸生活的本真。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法律與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7年7月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HD天堂字幕乱码五月 | 久久国产精品亚色影院 |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视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