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綜合承載力是城鎮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對城鎮人口及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基礎設施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的有機結合體。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是推進河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有效途徑。提升河南城鎮綜合承載力,應結合新的發展思路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發展方式轉向集約集聚。2016年河南城鎮化率為48.5%,作為全國城鎮化率偏低的地區,河南為了追求發展速度,多年來主要采用“攤大餅”式的粗放發展模式。這種外向蔓延的擴張,導致城鎮出現了交通擁堵、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徹底轉變發展方式,根據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優化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統籌城鎮中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完善規劃編制體系,推進“多規合一”,加強產業規劃、土地規劃、設計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實施土地、水、生物資源的集約規劃、集約建設和集約管理,用足城鎮的存量空間,走資源集約節約之路,避免盲目擴張。
發展動力轉向創新驅動。河南作為一個后發地區,產業結構偏重,傳統型高載能、高消耗產業占比大,尤其是鋼鐵、煤化工、氧化鋁、玻璃和水泥這些過剩程度較高的行業恰恰又都是傳統支柱行業,創新動力的培育和接續產業的成長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河南城鎮化發展面臨主導產業接續不及的巨大壓力和風險。經濟承載力是綜合承載力的核心和物質基礎,從根本上決定了城鎮化對人口、就業的容納規模,進而決定了公共產品的供給和居民的生活質量。如果經濟承載力得不到應有的保持和強化,城鎮綜合承載力的提升就沒有了依托。在這種形勢下,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就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基地建設,依托本省的科研單位與國內外一流高校和研發機構合作交流,共建新型協同創新基地。落實并優化創新的扶持政策和激勵措施,破解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發展遇到的難點問題,形成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
主導功能轉向生態宜居。河南作為一個追趕型經濟區域,長期以來城鎮發展的重點是通過速度來追求規模。但是,居民不僅希望有更好的發展,還希望有美好的居住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未來的城鎮化工作要以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為宗旨,以保持大氣、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健康狀態為基本前提,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的生產生活平臺,推動城鎮轉向生態宜居發展。這就要求各地根據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所處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以及各自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等,科學規劃城鎮建設的規模和強度。要加快構建由環城綠地、城鎮公園、公共綠地等形成的多層次、復合型城區生態系統,建設有生態空間隔離的多城區中心。健全和細化環保標準,并落實到城鎮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制定生態系統承載能力預警體系,實施倒逼管理機制,定期開展評估。
功能配套轉向適度超前。長期以來,河南農村轉移人口以省外轉移為主,然而從2007年開始,省內縣內轉移占比逐步增加,2011年超過50%的臨界點,2014年分別達到58%和53%,最終形成了以省內、縣內為主的轉移格局。同時,據近期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的調查,受收入水平及其就業穩定性的影響,農民工市民化更傾向于在成本較低的縣城定居,在縣城購房者近7成。職業轉變和居住地變更是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重要標志,農民工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的縣城偏好,意味著縣城是河南農村轉移人口的主陣地。因此,未來河南城鎮化不僅要注重以中心城市建設發揮增長極的帶動作用,還要重視縣城和中心鎮的載體作用,重點在產業發展、城鎮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著力。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適度超前構建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的現代城鎮功能配套體系。要通過規范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PPP模式等方式,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建設。
作者單位: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南日報 2017年07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