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魏延安:互聯網+農村:變革、趨勢與建議

[ 作者:魏延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11 錄入:實習編輯 ]

伴隨著信息化在農村的推進,互聯網與農村的關系日益密切,三農這樣的“下里巴人”與互聯網的“陽春白雪”相逢,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也星火燎原,讓古老而傳統的鄉村與鄉民迅速進入了信息化的新時代。把握好互聯網+的機遇,對于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轉變,增進農民的福祉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農村的大體進程

當城市的互聯網轟轟烈烈地興起后,農村雖然醒來要晚一些,但也表現出擁抱互聯網的積極姿態,改變一點一點發生。有以下幾個時間重要時間節點:

(一)世紀初的普及。2004年,農業部牽頭,開始在全國實施第一輪電子信息進農村項目。主要內容是電信、移動、聯通三大家共同承擔,給每個村拉一根網線,配一臺電腦,培訓一個人。但是,現在基本上這些站點已經不復存在。這種政府推動的項目,如果沒有農民自主來結合,生命力是不會強的。

(二)農產品開始上網銷售。2008年,出現了一撥農產品上網的熱潮。因為淘寶在這個時候發展已經比較穩定,農產品成為大家能看得見的又一個網上大品類,出現了2008年到2010年左右的一批“農村百佳網商”,包括馬云領到美國敲上市鐘的幾個農村電商代表。這也是農產品讓人快樂的年代,因為賣家少,也不需要特別的美工,自然銷量就很好。

(三)生鮮電商觸網。2010年,生鮮電商開始興起。到今天為止,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的探索歷程。第一階段,與菜市場PK。以為用電商這一新的零售形式可以掀起賣菜的革命,結局很簡單,一敗涂地。第二階段,小而美。模仿垂直電商,以特色的產品、優良的品質、完善的服務來實現相對固定且較有規模的客戶群、較高的客單價和較多的反復采購率。第三階段,發現新大陸。認識農產品與工業品真的不同,需要在成本控制、品質保障上狠下功夫,做產業鏈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要努力降低成本而不是單純過高溢價以實現盈利。但值得警惕的是,又競相在社區便利店、配送站、保鮮箱等終端上投資,其投資成本與最終節本增效成果需要觀察。

(四)電商要素在農村聚集。2012年,誕生了淘寶村。表面看,淘寶村是個很奇怪的現象,“生在農村卻不姓農”,雖然是農村人在賣東西,但是90%以上的淘寶村賣的是工業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低。到2016年的時候,全國的淘寶村已經達到1311個,還出現了淘寶鎮,從業80多萬人,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的鄉村工商業復興。

(五)電商下鄉加速。2014年,農村電商全面爆發。由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領銜,趕街、樂村淘、淘實惠等區域性電商平臺參與,還有郵政、供銷等“國家隊”入場,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電商下鄉運動,迄今為止建立了村級站點超過30萬個,一般模式為在村級建立站點或代辦點,可以網上買東西然后配送到村,也可以網上辦理繳費、買票等服務,但通過這個基層點賣東西的設計目前沒有得到較好實現。

二、互聯網+農村的階段性成果

雖然互聯網+農村才剛剛起步,但已經爆發出勃勃生機,并在若干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一)農業的在線化達到了一個比較可觀的數量級。出現了3.5萬個農業類網站,4000個農業類電商平臺,農業類的互聯網開始轟轟烈烈興起,農資電商也風升水起。

(二)農村互聯網應用普及取得了比較可喜的成果。2.01億農民上網,1.2億農民在網購,800萬個農村網店已經上線,99%以上的農村都有網絡。

(三)農產品上網繼續在加速。目前農產品網絡零售總量約在2000億元左右(商務部通報數據為1500億元,社會研究機構估計在1600-2200億元不等),其中還出現了農特微商崛起,生鮮電商模式不斷創新,農產品跨境電商快速發展,農產品B2B也在興起等新趨勢。

(四)電商開始改造農村。隨著電子商務進農村,帶給農村一些新的改變,比如生活的便利化,青年人才返鄉,出現了電商扶貧、鄉村旅游扶貧等新業態,帶給農村許多變化。電商帶給農村的變化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還有社會層面的,比如淘寶村,年輕人回來以后,沒有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這個村子比以前和諧多了。

三、互聯網+農村的隱憂

當前互聯網+農村最大的問題是融合不夠,農味不足,與理想的狀態還有較大距離。

(一)農村電商規模依然較小。農產品電商規模與農產品總量相比,還是九牛一毛。目前農產品原產值約為4.5萬億元,農產品電商的規模僅占3%;中國年食品消費量約為10萬億元,整個零食及生鮮電商的總量也只占百分之幾。農業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問題,抱怨的人很多,但觀望者居多,創新實踐者較少。農資電商的真實規模也沒有一些公司宣傳的數據那么大,內部行業監測的數據并不可觀,模式還在探索的路上。

(二)農村電商生態整體殘缺。農村電商的落后不是缺了哪塊板的問題,而是整體性落后的問題,從互聯網基礎、交通物流、人才培養、產業基礎、市場運營等方面全面落后,不僅要補短板,更需要打造一個互聯網的“木桶”,一些地方甚至到現在連這個“木桶”都不存在。

(三)互聯網與農業融合不到位。目前互聯網+農業的概念很多,但實效了了,很多東西根本不可深究,落地還早。包括各家農村電商,紛紛開始升級,內容越來越復雜,剛開始是有買有賣,現在都形成了若干板塊,每個板塊又有若干具體業務,但到底開展了多少值得追問,而大多數的農民的農村電商獲得感還不強。

(四)農村電商模式還不成熟。近十年來,一撥一撥的農產品電商企業上馬又匆匆下馬,甚至農產品電商平臺經歷了A輪、B輪、C輪融資,一直融到最后還是不幸倒下,根本的原因是模式有問題,拿工業品電商的模式來做農產品電商。所以,4000家生鮮電商僅1%盈利,看起來是藍海市場,但占領這一藍海市場的路徑還不明晰。

(五)互聯網基礎設施落地不到位。很多高大上的互聯網科技,在城市應用已經轟轟烈烈,但距離農村的生產生活還有距離。以農業物聯網為例,到今天成本已經下降很多,但便宜的還需要千把塊錢一畝,農民注定不會為此買單,企業應用起來也是負擔沉重,還需要進一步低成本和便捷化。

(六)城鄉的數字鴻溝值得警惕。今天許多農村的孩子輸在了互聯網的起跑線上,農村互聯網應用整體落后。城里的“00后”是含著互聯網的鑰匙出生的,但是農村的孩子卻還不是這樣。今天許多農村小學的孩子還沒有上網,也沒有智能手機,這種城鄉孩子的網絡應用差距將影響后續發展。

四、互聯網+農村的未來空間

在未來,把互聯網+農村僅僅理解為農村電商或農產品電商是不夠的,而應該涉及到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放在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維度來觀察,以農村電商為先導,逐步向產業鏈倒推,再從生產向生活領域延伸,逐漸與智慧城鄉并軌。具體應該在六個方面著力。

(一)農民生產的便利化。比如農村淘寶的三大業務之一是“生態服務中心”,農民可以在村上交電話費,取包裹,醫院掛號,網上買票等。郵政的郵樂網也提出了“五不出村”的服務口號,基本內容差不多,但聽著更接地氣。各大電商下鄉的內容中,農村便民服務方面都有涉及。

(二)農村消費的在線化。一方面通過電商改變農村市場供給不足的現狀。每年3.15前后披露的農村假冒偽劣產品觸目驚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供給不足,只有原來的線下一條線,渠道單一,商品流通主體太少,有了電商就可以改變農村市場的供給現狀。另一方面,釋放農村新的消費潛力,供給和需求是伴生的,有需求才會產生供給,但新供給又催生新需求,電商的新供給帶來了農民消費潛力的新釋放。

(三)農村創業的網絡化。年輕人返回農村創業,核心在兩句話:職業要體面,收入要可觀;收入可觀而職業不體面也不行。養豬種菜可能收入比城里打工還高,但年輕人覺得不體面,所以不愿意干。但互聯網創業很體面,當然現在收入還不是很可觀,大多數從業者月收入2000元左右,但也覺得可以回去了,在城里待著不容易。而且,現在互聯網創業非常便捷,一根網線,一個賬號,一臺電腦,隨時就能開張,可以說門檻低,風險小,很靈活,年輕人很喜歡。

(四)農業生產的智能化。開始是農業信息化的應用普及,跟著是農業物聯網的推廣,物聯網之后是農業在線化的全面推進,農業大數據開始形成,與電商要求的標準化、質量可追溯及消費數據倒推生產轉型逐漸銜接起來,完成農業基于互聯網的現代化改造。

(五)農產品銷售的數字化。農產品電商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而且與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及時融合,結果就是農產品電商并不土,還洋氣起來,如新近出現的網紅賣貨,洋氣的城里人也賣農產品。同時,基于互聯網,眾籌、預售、定制、領養等新的網絡營銷模式加速推廣。

(六)農村發展的創新化。互聯網打造了一個新的農村業態,電商帶動了新的產業發展,電商垂直的產業鏈,橫向的相關產業鏈,加起來最少有十幾個,完全可以實現“電商興、百興旺”的新景象。如搞了電商之后,就一定有人搞培訓,有人搞店鋪裝修,有人搞美工設計,有人搞文案創作,還有人專門輸出淘寶客服,再加上后臺數據、倉儲、物流、打單等等,一個電商服務業就可以容納許多新的就業和發展空間。如陜西的武功縣,2016年農產品電商按阿里的數據是全國第五,電商的爆發帶動相關產業鏈迅速興起,電商服務業、倉儲物流、包裝印刷等如雨后春筍般發展,連倒閉的彩印廠也重新開工,縣域工業園區也實現了騰籠換鳥,縣域新經濟加速形成。

五、把握好互聯網+農村發展的標尺

互聯網+農村會從互聯網基礎建設到人的應用再到應用領域的擴大,整體呈現一點一滴突破,逐步擴大深入的過程,應在幾個關鍵的方面予以重點體現。

(一)以農村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改善為前提。電商是互聯網上的商務,沒有互聯網就沒有電子商務,這是基本前提。互聯網+農村,則不僅僅是農村電商,還有各種互聯網應用。所以,互聯網+農村,首要解決網不通不快、費用還高的問題。

(二)以農業的互聯網化為基礎。如果說互聯網+農村核心是人的理念與行為轉變,則互聯網+農業則需要整體農業體系的互聯網化。根據農業部等8部委聯合印發的《“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到2018年,農業在線化、數據化取得明顯進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基本實現,生產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邁上新臺階,這并不是一個輕松可以完成的任務。

(三)以農民的廣泛使用為標志。農民如果沒有廣泛使用,也沒有成為應用的主體,絕對不是互聯網+農村的最終狀態。當互聯網成為真正的群眾運動后,才有資格說互聯網+農村成功了。目前應以實施新一輪“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為契機,加快農民互聯網應用習慣養成。

(四)以農村電商的推進為先導。互聯網上最直接的應用表現就是電商,發展也最快,可以說是互聯網+農村的“先鋒軍”,引導著互聯網+農村的其他事業陸續跟進。有了電商,快遞物流才能發展起來,然后金融支付及相關服務業也才能下得去。當然開始是直接賣貨的,完了以后就賣服務,賣服務完了之后又會本地交易網絡化,O2O起來了,這是個梯次推進的過程。

六、對互聯網+農村的幾點建議

某種程度上講,互聯網+農村要成功,就是鄉土氣息要再重一些,與農村貼得更緊一些。首先要懂農村,然后要深入了解農村,最后一道一道邁過互聯網+農村的檻。

(一)做農村互聯網首先要懂農村

從根本上說,農村是與城市相對的另一種文明形態,二者分屬于兩個世界。目前,互聯網+農村出現了“互聯網”的盲目自信,導致與農村現實脫節。我也是我建議從事農村電商的人應該從讀《鄉土中國》這本書開始的重要原因。書中所講對農村電商至少有四點需要注意:第一,熟人社會。但農村電商卻是生人的生意,是基于第三方的信用擔保,否則就達不成交易。而農村是熟人交易,只要我認可你這個人,你負責的農村電商站點我就信任。反之,如果招募的農村淘寶村點負責人大家不信任,則這個村點也不會好到哪里。第二,風險平衡。農民是小本經營,贏得起卻輸不起,所以抉擇時要反復算賬,追求最小風險,表面看是保守,實際卻是精明的一種表現。對農村電商這種新事物,農民需要觀察和算賬。第三,內部信任。農民很講信用,但這個信用多是對村內,即熟人社會,對村外的人卻不一定,許多企業與農民搞訂單農業,但這方面卻吃虧不少。農村電商如何讓農民信任,也需要過程。第四,眼見為實。村淘一開始賣不動,因為網上的東西,只能看,卻無法親自體驗,農民不敢相信。所以,就需要先買回來,看一看,這才放心。于是,許多村淘點就是農民要什么,先墊付,東西回來了,農民確認要了,再付款。那么,對村淘點就需要通過“花唄”工具給一些周轉金的支持。

(二)很需要互聯網界真正去農村調研一下

大量的農村互聯網項目是基于數據的死分析,或者就是憑空地想象,如果不能老老實實地在農村扎下去,我估計互聯網下鄉的痛苦還要增加很多。2016年在商洛下沉工作期間,有一天我去一個村上調研電商站點,事先不說,去了也不打擾,就是旁觀了接近一個上午。這一個上午讓我知道當一個農村淘寶的合伙人要同時承擔多少種角色,是多么不容易!他不僅僅是導購員,還是送貨員、安裝工、修理工、代寄者,賣要解釋很多,貨來了要送到家,安裝使用要指導,出了問題要上門解決,充話費,代下單,收快遞,退換貨,打包裹,等等,忙得從早到晚團團轉,甚至中午連飯都吃不上,晚上還得睡在站點,早上又連被子都來不及疊。所以,當像鐵板一樣生硬的業績考核指標不區分農村的差異就砸下來時,會影響多少滿懷理想回鄉從事電商的年輕人!再搞農產品電商的,最好讓那些搞運營人員到田間地頭去調研一下,然后再設計美工與文案,而不是模仿工業品搞噱頭式的營銷。目前的電商本質上工業標準品的通道,用它來要求農產品,要么削足適履,要么根本辦不到。

(三)互聯網+農村的多道門檻需要一個一個地邁

農村互聯網的落后,不是某一個方面的落后,而是整體的落后,其在某一方面的突破,不是發揮優勢,而是打破落后的封閉系統,為新鮮事物的誕生帶來可能,這是一場艱苦革命,各地流行的一把手工程也就應運而生了。但一把手工程遠遠還不夠,需要一系列綜合措施的推進。

推動互聯網+農村,首先是理念輸入。就是怎么樣讓當地的干部群眾接受互聯網這種理念。如果不能在理念上突破,沒有認識或認識不清晰,那做起來肯定也無力。

其次,深度融合。搞電商,不是為電商而電商,電商也不可能成為獨立的產業,更多的是推動現有產業的在線化,即成為轉型升級的新動力。但現在融合上卻出了一些問題,就電商說電商,忽視了現有產業的基礎,怎么推也推不動。

第三,培養人才。事業是靠人干出來的。但好多農村電商陷入沒有人的尷尬境地,領導不懂,局長不動,底下沒有人從事。現在應該分領導層面、干部層面和從業層面,分別開展有針對性地培訓,實施人才的跟蹤培養。

第四,優化政策。有的地方干部想做電商,但一干事就犯錯,因為現在的一些政策制度還沒有為電商而做好相應的調整,如財政的科目沒改,就報不了賬;培訓招標的辦法不改,電商培訓也不好開展。

第五,產業改造。互聯網+,不是產業上網那么簡單,需要產業為互聯網做出相應的改變。我聽到東北大米上網的事,知道了什么叫產業改造難。東北五常大米,原來是100斤、50斤的包裝,電商上要改成5斤、10斤一袋,但米廠老板不干。由此可見,互聯網+農村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革命,起步很難,讓傳統產業適應和改變更難。

第六,基礎配套。網絡要通,費用還要降;物流快遞要能到,還不能太貴;電商服務業是要有的,配套產業鏈也要跟得上,等等。

此外,還有模式創新的問題,讓農民群眾更好地參與進來等。

總之,互聯網+農村,要以懂農村為前提,真正把互聯網和農村融合起來。形象地講,互聯網這個陽春白雪與農村這個下里巴人要幸福地結合在一起,就必須表現出“家和萬事興”的狀態來,而不是同床異夢,否則只能是失敗。

(作者系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免费啪视频在线观看区 |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看 | 日本曰女人免费在线刺激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成在人网站天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