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扶貧看隴南》序
一些看起來轟轟烈烈的大事,在最初往往像小溪流一樣潺潺流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橫空出世,就如同今天已經在全國如雷貫耳的隴南電商扶貧,其源頭卻可以追溯到微博上的集體自我代言。在2013年春季,一批隴南的干部開始在微博上為本地農產品代言,不時發出“叫賣”之聲,有了效果之后,又干脆變成有組織的干部集體微博上陣。因為我的微博從開通之日起就結合著農村青年工作的實際,突出三農和電商內容,所以在微博上整天幫著叫賣農產品也是常態。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風云際會,很快我在微博上認識了同樣叫賣農產品的成縣縣委書記李祥,不時幫著他在微博上叫賣一下核桃。后來又在微博上幫著時任禮縣副縣長潘喆叫賣蘋果。此后一批隴南的官微與干部微博與我互粉。由此,我與隴南結下不解之緣,而在此之前,說實在話,對隴南確實沒有什么直觀印象。唯一的概念就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通報其他受災地區時,好像聽到過隴南的成縣、康縣等地受災也較嚴重。當我在地圖上習慣性地在陜西西邊找隴南時,才發現這個地方實際和陜南接壤。但誰又能想到,一場由新媒體拉開的貧困地區互聯網之旅,最終開啟了中國電商扶貧的先河,不得不讓人感到驚嘆!
如果按電商扶貧的內容來追溯,一批新農人在網上叫賣當地的農產品已經有一些年頭,可以視之為最早的自發式電商扶貧,但可惜的是,沒有形成洪流,也沒有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應有重視和扶持。真正意義上的“電商扶貧工程”,隴南是全國第一家。當一個地方政府能夠敏銳地發現互聯網帶給貧困地區的新機遇時,無窮的新動能也將隨之被開發和釋放,微博上的集體自我代言與叫賣迅速轉化為政府自覺地電商扶貧行動,從人才培訓到網貨開發,從平臺引進到本地傳統企業轉型,從交通物流改善到電商園區投建,三年間9000多個網店開張,40多億農產品網上出山,農民因為電商人均增收數百元,電商扶貧帶給這個山區實實在在的變化和實惠。僅僅在網上搜索“成縣電商”這個關鍵詞,相關網頁多達40萬個,如果不是互聯網和電商,還有哪個小縣城會這樣在網上“走紅”?這種無形的宣傳作用,又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今天我們看隴南電商,工作成績和數字有意義,但絕對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一點在于,隴南將脫貧攻堅與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最終通過電商這一個有效通道,開啟了扶貧工作的新路,讓脫貧攻堅多了一種可能,讓貧困地區群眾多了一種發展能力,其扶貧思維的創新性意義和示范帶動作用更加突出。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貧困山區的綠水青山可以近在咫尺,在不用污染環境、不用破壞生態、不用生火冒煙的情況下轉化為金山銀山,讓山區的群眾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化紅利,實現了從“你來扶貧”到“我要脫貧”,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可以說,在脫貧攻堅的最后攻堅期,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創新模式更有迫切性,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一切能動的要素,匯聚成脫貧致富的強大合力,這一點更值得其他貧困地區學習和借鑒。
隴南電商為什么會成功,原因有多種,但核心的一條是,政府行動推動的強大力量與市場主體的自發力量相融合,通過政府一系列行政措施的有效推動,為一大批青年電商草根創造了互聯網沖浪的良好環境和必要支持,把電商扶貧轉化為千千萬萬個隴南山區群眾的自覺行動,既避免了一般行政推動的有點無面、缺乏活力問題,也避免了一般群眾自發運動的政策支持不夠、后繼乏力問題,為扶貧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所以,推廣隴南電商扶貧經驗,也絕不能是簡單地復制,而是要學其內核,最終落腳在“人”的能動性激發上。
隴南電商扶貧,從最早的發端算起才三年多時間,從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電商扶貧試點算起則只有一年多,成績有目共睹,但同樣還有提升的空間。如果說從新媒體的自發行動到轉入電商扶貧是一次的質的飛躍,則從電商扶貧到發展互聯網經濟則是又一次質的提升,電商只是互聯網帶給貧困區域經濟發展機遇的一個突破點,后續還有更大的文章可做。從這一點看,隴南電商扶貧的大文章才開始起了一個頭,而其他地方學習借鑒隴南也才更有機會,從隴南發端的電商扶貧事業也才會更有前景!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寫于古城西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