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縣域:電商扶貧的路徑與案例》后記
如果說2015年冬春之交的《互聯網+縣域:一本書讀懂縣域電商》是縣域電商起步時期的產物,則2017年冬春之交的《互聯網+縣域:電商扶貧的路徑與案例》就是縣域電商深化發展的結果。
兩年多來,縣域電商的發展逐漸從星火燎原到蔚為壯觀,不僅在內容上得到了深化,而且在模式上進行了創新,更在發展規模上有了突飛猛進。東部的縣域不僅在工業品的上行方面繼續一路高歌,而且跨境電商風生水起;西部的縣域電商從無到有努力追趕,特別是農產品電商蓬勃發展。以縣以下區域為統計口徑的全國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在2017年達到了1.24萬億元,較2014年有統計的1800億元,三年增長了五倍還多,這是過去不可想象的增長速度。
在縣域電商的發展過程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貧困落后縣域的電商之路。全國有832個貧困縣,互聯網設施普遍落后,電商基礎薄弱,能不能駛入互聯網+的快車道意義重大,這意味著廣大貧困地區的群眾能否享受上信息化帶來的紅利,意味著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能不能逐步消彌數字鴻溝,加快向發達地區追趕。因此,又一個響亮的電商名詞自2015年以來廣受關注,那就是“電商扶貧”。自2015年春天國務院扶貧辦在甘肅隴南地區開展電商扶貧試點以來,特別是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要求實施“電商扶貧工程”以來,電商扶貧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積極推動。從2016年開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主要向貧困縣傾斜,迄今已實施近500個縣,并在未來實現貧困縣全覆蓋;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紛紛出臺了自己的電商扶貧策略;多個貧困縣域加快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電商扶貧路徑。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的出版有水到渠成的感覺,輯錄了這兩年專家學者關于電商扶貧理論與實踐的一些總結,分類梳理了不同類型的縣域電商案例,以期為更多的電商扶貧實踐和縣域電商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從這些理論總結與實踐案例來看,電商扶貧還處于深化探索的階段,從最初簡單的進行貧困主體電商培訓、網上代賣貧困地區農產品到帶動貧困主體電商就業創業、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電商扶貧的視野不斷開闊,與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公益扶貧等開始深度融合,成為推動脫貧攻堅的創新性舉措和有效載體,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電商扶貧為載體,為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消費扶貧由此蓬勃興起,為貧困戶脫貧增收增添了新的動力。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電商扶貧未來還有著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電商扶貧也不是終極目標,只是以電商為載體的扶貧行動,最終的目的是脫貧致富,不可為電商而電商,不能將電商扶貧作為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必須聚焦貧困主體,體現精準要義,讓貧困地區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電商帶來的實惠。從未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數字經濟的崛起,都意味著電商扶貧在完成階段性的歷史任務之后,必將在推動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城鄉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邁向數字城鄉的更高階段,互聯網+縣域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
從2012年研究農村電商算起,我已在電商領域耕耘有七個年頭,有幸與互聯網+的風口相逢,雖然辛苦,卻也領略了別樣的風景,還能贏得行內一些專家學者和機構的認可,更是深感榮幸。借著本書出版之際,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大家的信任支持,也對因水平有限而造成的編輯疏漏表示歉意。
舉目海天闊,風勁帆正揚。電商路上,與大家繼續戮力前行。
(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六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