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一種重要形式,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建設令人期待。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在功能上大大拓展了原來的血緣互助,給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將帶來新氣象,但也將給農村社會治理提出很多新要求,需要從工作指導、宣傳組織、人才培養和資金支持等各個方面,認真研究新形勢提出的新問題
春節馬上就到了,隨著越來越多的城里人返鄉過年,最近關于鄉村發展的話題又漸漸熱了起來。比如,傳統的農村互助合作機制今天還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今后農村能不能出現更多的社區社會組織?
多年來,我國傳統農村一直是一個自然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居民社區。這個社區的互助合作基本上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以老幼接續為條件的志愿義務合作。農民信奉的一句話是,“在家靠親戚,出門靠朋友”。兄弟姊妹多,家族力量大,在村里就好辦事。不過,隨著農村人口流動和城鎮化速度加快,傳統農村的互助合作機制逐漸被打破,留下了很大空白。這種空白給農村特殊群體,比如老人和兒童,帶來了很大的生活困難,而且也給農村社會治理帶來了一些問題。
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建設正是以一種新的志愿服務,來補上這個空白,提升農村的社會治理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幾年前,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出臺過《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近日發布的《民政部關于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還提出,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10個社區社會組織,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5個社區社會組織。
作為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一種重要形式,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建設令人期待。它與傳統的以親情為紐帶的互助合作不完全相同。社會組織是建立在組織規則基礎上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組織不僅在互助功能上彌補了過去的不足,而且組織規則也將重構農村社會關系,改變人們多年以來對親情互助的依賴,提高農民對規則的認識。所以,社會組織建設將給農村社會治理增添新內容。
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在功能上大大拓展了原來的血緣互助,給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將帶來新氣象。比如,這種組織要發揮培育社區文化、吸引居民參與、促進社區和諧等作用。過去,農村文化建設是“土生土長”,村干部領頭,愛好者跟隨,義務表演,自娛自樂的多。有了社會組織,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式,就會有新改觀。再比如,過去農民參與社區社會治理的形式,就是村民自治選舉、監督村委會賬目公開等,參與途徑和方式都比較單一。而有了不同的社區社會組織,農民就可能通過參加文化活動、志愿服務等不同形式,加入到村莊的管理中來。可以說,包含了不同社會組織的農村社區,增添了許多促進農村發展與和諧的力量。
當然,也要看到,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建設將給農村社會治理提出很多新要求。過去很長時期,農村社會治理與行政管理是分不清的,縣鄉政府部門習慣于以行政管理來代替基層社會治理,什么事情都去找村干部。有了社區社會組織,縣鄉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學會通過社會組織來推動工作,把社會組織當成搞好農村社會治理的一支力量;另一方面,也得想辦法加強對這些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引導。縣鄉黨組織更需要在工作指導、宣傳組織、人才培養和資金支持等各個方面,認真研究新形勢提出的新問題。
村落是農耕文明的細胞。要在土地上“長”出的村莊里建設社會組織,這是一項全新的事業。但是,農村社區社會組織這個新事物非常值得期待,它必將為農村社會治理帶來新氣象,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