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創投簡史》
有一個玩笑話是這樣說的,要看哪一個行業景氣不景氣,就要看哪一個行業的美女多不多。如果說這幾年行業的美女景氣指數,那么創投行業絕對是一流的,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眼看著一批美女紛紛加入創投行列,不乏像出身于中央電視臺等大平臺的“大家閨秀”。中國恍然間像華爾街一樣,進入了創投的時代。
有專家解釋,為什么中國在目前的情況下,沒有再像十年前那樣再推出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為什么可以忍受經濟增長的底線思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正在處于新舊動能的轉換期,值得期待卻又必須忍耐。與十年前的情況相比,中國經濟還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推動力量,那就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在今天,中國已經有近萬家創投機構,管理著超過8萬億元的資產,他們在全國甚至在世界飛奔,尋找那些好的創新創業項目。這些創投力量的存在,讓創新的種子有了更加蓬勃生長的可能,中國經濟潛在的創新優勢得以全面釋放,這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底氣。
讀《中國創投簡史》,從一九八幾年開始,中國創投事業就開始起步,但和眾多改革的新事物一樣,在初期總是步履蹣跚。不過,總有那樣一些開拓者,在艱難的荒漠里面播種,打造出一條綠色長廊,開辟出最初的沙漠綠洲,一旦到時機成熟,便星星之火開始燎原之勢。特別是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新三板的推出,讓中國創投事業有了完整的循環體系,給了創投更多的退出機制,整個創投事業因此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在創投事業發展中,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甚至是悲壯的故事,今天讀來讓人感動又感慨。
回顧中國創投的歷史,可以看見一條清晰的脈絡:從學習外國開始,走向獨立自主發展。先是外國人到中國投項目,到后來中國人跟著外國人投中國項目,再慢慢的由以外國人投資為主向以中國人自己投資為主轉變,到今天中國創投以投資中國為主兼顧投資海外。在這一歷程中,中國創投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亦步亦趨到自信滿滿。
創投潮的出現,讓新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種良性的循環:得到創投的企業迅速發展,創投的資金迅速變現并獲得高額回報,然后重新投入到創投事業,投資更多的創新創業型企業,這就像滾雪球一樣。許多創投機構在幾年間管理的資產就從幾個億增長到幾百個億,這種速度是驚人的,創投事業的回報也同樣是可觀的,帶來的經濟創新發展效果更是十分明顯的。
中國創投事業也走過了以前期的大基金、外國基金為主,到今天的大基金為母基金,各類小基金、專業性基金為主體的基金群,創投事業的生態日益完備。
在老創投不斷擴大規模成為令人震驚的投資大鱷時,一批新生代的創投者與新基金也風起云涌,迅速打出讓人贊嘆創投組合拳,為整個創投事業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創投事業還值得稱道的是,那些接受過創業投資的企業家,最后在企業做大以后,也變成了新的投資者,把風投作為資產增值與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從而為風投事業的發展添上了一把大火。阿里巴巴是這樣,騰訊是這樣,小米、京東也是這樣。
在創投事業的發展中,可貴的是“國家隊”沒有旁觀,深圳的創投,上海的創投,江蘇的創投,都有國家隊的強大支持,到了后來一些“國家隊”干脆自己也直接擼起袖子做創投,這種精神是值得稱贊的,尤其是深創投成績斐然。
還有以聯想為代表的一批早期民營企業,在企業還需要資金的情況下,依然拿出不多的可用家底,成立創投機構,去尋找和投資創業項目,展現出了敏銳的時代感。到今天,投資已經成為聯想集團重要的業務板塊和收入來源。
從目前中國創投事業的發展來看,總體可以用“方興未艾”這個詞來形容,還有更多的基金正在加速成立,還有更多的基金規模在迅速擴張,也出現大量基金在逐漸激烈的競爭中分化,有的迅速成為巨無霸,而有的也面臨清盤、合并。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在某一個大的領域或者幾個專業領域同時投資的創投基金,今天越來越傾向于專業化,有的甚至提出了不熟不做的理念,這種專業化有利于在某一個領域深度耕耘,培養出更優秀的創新創業企業。基金退出的思路也在轉變,出現了一批“陪你到永遠的”長期投資持有現象,既給創新創業企業增添了發展的底氣,也讓創投基金得到了持續的回報。中國的創投,還出現由機構間的合作向有錢人的眾籌游戲過渡的趨勢,往往一個新的投資基金靠著你50萬他100萬眾籌,竟然幾天光景就能籌措幾個億。這種全民創投的狂歡,對創投事業起著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
雖然創投就是一個典型的舶來品,但是從來不用擔心這些外國人的東西在中國的命運,只要是適合的,就能迅速被做得很大,并逐漸中國化。因為,我們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人口、超級互聯網應用群體和超級創新創業浪潮,最后中國的創投事業可能要超過西方原產地,有可能會像體育上的乒乓球,互聯網上的各類應用。到那時,中國的創投事業將不僅加速中國的創新創業,也將會成為促進世界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日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