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首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在論壇上,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吳華表示,扶貧小額信貸在設計上體現出政策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是金融扶貧的生動實踐,是普惠金融的生動實踐。在實操層面,具體體現在“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等。
峰會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主辦、平安普惠承辦,并得到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和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等單位支持。《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8)》在峰會上正式公開發布。
附發言實錄:
大家好,祝賀“中國普惠金融創新與發展峰會”成功舉辦。借此機會,我作簡要發言:
研究和推進普惠金融具有現實意義。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普惠金融是社會肌體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因子。
金融扶貧是普惠金融的一個特殊領域,也是最困難的領域和最薄弱的環節。我們做出努力,把普惠金融寫在貧困土地上,一些做法在金融教科書中目前還找不到。
以扶貧小額信貸為例,在扶貧工作實踐中,我們用中國特色的辦法措施,破解了貧困農戶貸款難、貸款貴這樣一個世界性難題。具體講,扶貧小額信貸的政策要點有六句話,“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這款為貧困農戶量身訂制的產品,已經成為政府操心、銀行放心、群眾稱心的金融扶貧品牌。
為什么講銀行放心,一是在防風險問題上,縣建風險補償金;二是在服務農戶“最后一公里”,有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在貸前、貸中和還貸等環節開展服務,解決了金融機構人員不足的問題。
為什么講政府操心,一手托兩家,既要幫助農戶解決貸得到、用得好和還得上的問題,還要讓銀行放心貸;既要解決金融服務能到村,還要解決銀行和農戶都少跑路的問題。在特定發展階段和發展領域,服務特定對象,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相牽,可能更有效率、也體現公平。
為什么講農戶稱心,貸款門檻低了,服務進村了,利率最優惠,還有人幫助實施項目提供技術和市場服務。免抵押免擔保,是個創造性做法,貧困戶免抵押免擔保,政府給予增信。貸款門檻降低,這里面有個革命性的做法,即貧困戶評級授信的指標設計是顛覆性的。如湖南麻陽縣創設了721的評級授信指標,權重“7”是信用資本,“2”是能力資本,“1”是物質資本。這樣就顛覆了銀行原先的傳統評級指標,信用和勞動能力是貧困戶自身有的,但物質資產是貧困戶缺少的。這樣一種“量體裁衣”式的新的評級指標,就使得貧困農戶邁進原來跨不過去的門檻。
這樣一個扶貧小額信貸,體現了理論、制度和產品創新。
關于理論創新,就是金融精準扶貧理論,體現在金融供給要精準對接需求,研究需求方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貧困特征和現實需求。在金融供求矛盾關系中,供給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主要應從供給側發力來完善金融扶貧政策、產品和服務。可以用3句形象生動的話來理解精準:一句是“精準滴灌”,科學配置資源,使扶貧政策紅利到戶到人,解決“滴得到”問題;二句是“靶向治療”,對癥對因對病灶下藥,使扶貧措施有的放矢,解決“滴得準”問題;三句是“測土配方施肥”,缺什么補什么,使扶貧工作更有效率,解決“滴得有效”問題。
關于制度創新,體現在銀保監會實行的“四單政策”;體現在基層創設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體系。
關于產品創新,就是不墨守成規,為貧困戶量體裁衣、量身訂制專屬信貸產品。
扶貧小額信貸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唯有瞄準需求,才能精準服務;唯有“量體裁衣”,才能有效供給;唯有改革創新,才能推動金融回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本源和初心。
總體上,金融扶貧工作態勢良好:一是政策框架建立,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利政策支撐;二是產品服務初備,為脫貧攻堅提供彈藥支持;三是工作格局形成,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三駕馬車”合力攻堅。進一步做好金融扶貧工作,要把握好“一個根本”和“四個基本”,即:金融扶貧根本目的在于扶貧脫貧。金融扶貧基本目標是保障農村貧困人口限期脫貧;基本方略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針是堅持開發式扶貧;基本原則是定向、精準、特惠、創新,其中定向是基礎,精準是要義,特惠是關鍵,創新是動力。
我們相信,經過努力,普惠金融能夠在中國大地上結出更多碩果。(記者李彤)
作者單位:國務院扶貧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