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xiāng)村發(fā)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王學書:準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我國糧食安全的發(fā)展趨勢

[ 作者:王學書  文章來源: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27 錄入:吳玲香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糧食安全問題呈現出新的特征,實現人民群眾由“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的便利”的全面發(fā)展是新時代糧食安全的發(fā)展趨勢,也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必然要求。

一、實現“吃得飽”經歷了艱苦的實踐,取得了輝煌成就,是新時代糧食安全必須始終堅守的底線。新中國成立近七十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糧食工作,我國糧食安全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 4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糧食播種面積由 1978 年的 12058. 7萬公頃減少到 2017年的 11222萬公頃的情況下,糧食單產水平迅速提高,畝產先后跨越了 200 公斤和 300 公斤,2017年達到367公斤,總產量由 30000 萬噸相繼登上了 35000 萬噸、40000 萬噸、45000 萬噸和 50000 萬噸的臺階, 2013年以來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xù)5年超過60000萬噸,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2017年達到61791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了470公斤,中國人吃不飽飯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創(chuàng)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近 21% 人口的奇跡。不僅做到了溫飽有余,總體上實現了小康,而且正在闊步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為發(fā)展中國家自力更生解決糧食問題做出了榜樣,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如何昌垂先生指出的:“放眼未來,要保障可持續(xù)糧食安全,仍面臨一些明顯的發(fā)展制約,需解決一系列關鍵問題。例如,如何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突破自然資源瓶頸制約,提高農業(yè)生產力,實現農業(yè)生產比較效益,維持糧食基本自給;如何與國際上公認的糧食安全觀念接軌,在保障糧食供給、提高所有家庭糧食獲取能力的同時,確保食品安全、改善營養(yǎng)結構,使人人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21世紀中國邁向強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根據分析,到2030年,中國人口預計達到峰值,如何養(yǎng)活14億人口,是中國乃至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有關數據顯示,2004-2008年,口糧消費數量在2.66億噸上下徘徊,口糧消費占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由56.5%下降到51.2%,但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對口糧總需求的增長仍然是必然趨勢,預測2020年將達到2.67億噸,2030年將達到2.75億噸。(李志強等 《我國糧食消費變化特征及未來需求預測》)所以,我們必須全面認識和把握“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zhàn)略底線。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作物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的90%左右,要始終做到基本自給。其中大米、小麥已經成為城鄉(xiāng)居民的基本口糧品種,要“絕對”確保,玉米是重要的飼料糧和工業(yè)用糧,近年來需求增長最快,應保持基本穩(wěn)定。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我國13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始終堅守好“吃得飽”這條底線。

二、“吃得好”是新時代糧食安全的總體特征。從總體來看,如何昌垂先生分析指出的,“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飲食結構也發(fā)生巨大變化,對農業(yè)發(fā)展和糧食安全的需求將不斷提高,實現‘健康的民族和健全的生態(tài)’,才是追求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的發(fā)展愿景”。從“吃得好”來看,既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趨勢。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4.6個百分點。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種類的豐富,城鄉(xiāng)居民飲食更加注重營養(yǎng),主食消費明顯減少,膳食結構更趨合理,食品消費品質不斷提高。城鎮(zhèn)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978年的152千克降到2017年的110千克,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降到2017年的155千克。肉、禽、蛋、奶等動物性食品消費顯著增加。城鎮(zhèn)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由1978年的13.7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20.6千克,禽類由1978年的1.0千克上升到9.7千克,鮮蛋由1978年的3.7千克上升到10.3千克;農村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由1978年的5.2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19.5千克,禽類由1978年的0.3千克上升到7.9千克,蛋類由1978年的0.8千克上升到8.7千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縱深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趨勢肯定還會繼續(xù)發(fā)生新的變化。從“好”的外延看,不僅僅是指大米和小麥,也包括玉米、薯類、雜糧等,還包括肉、禽、蛋、奶等由糧食轉化的食品,是一個滿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不斷改善的歷史過程。比如,“玉米是‘飼料之王’,我們吃的肉食很大程度上是靠玉米轉化來的,飼料玉米占玉米消費的六成”,“土豆、紅薯等薯類是大家都比較喜歡的食物,是糧食家族中不可缺席的重要成員。土豆既是糧食也是菜,幾乎人人愛吃還吃不膩,即便挑食的孩子也喜歡吃土豆。蕎麥、莜麥、小米、綠豆等雜糧是主糧的重要補充,是人體膳食平衡的主要食物”。(張云華《讀懂中國農業(yè)》)這些已經成為人們“吃得好”的重要體現。即就是面粉,我們如果稍作留心就會發(fā)現,超市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等級面粉,而且是具有多種用途的專用面粉,這是面粉加工企業(yè)積極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的重要體現。從“好”的內涵看,應該屬于一個高度復合的概念,至少包括了滿足需求的多樣性、營養(yǎng)性、安全性、個體性的要求。多樣性,就是滿足所有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營養(yǎng)性就是滿足人們維持身體健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安全性就是確保糧食及其相關食物不能對人的身體造成任何傷害或損傷;個體性就是能夠滿足不同個體合理的喜好和特定的要求。

三、“吃的安全”“吃得健康”是新時代糧食安全的鮮明特征,也是實現糧食安全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據國家統(tǒng)計局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萬元大關邁進。隨著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對糧食消費的需求正在發(fā)生重大的轉變,正如何昌垂先生指出的,跨越單純追求糧食總量階段,真正實現國家、地區(qū)和家庭各個層面的糧食安全,包括糧食質量、營養(yǎng)安全和食品安全,讓所有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但能吃得飽,還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營養(yǎng),吃得科學,是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既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更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理念的具體體現。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在質量要求上更加注重綠色有機、安全營養(yǎng)。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高、容忍度低,對營養(yǎng)健康的期望日益迫切,綠色優(yōu)質糧油產品的消費逐漸成為主流。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目前在涉及糧食安全領域,仍然存在非常突出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在未來較長時間內,質量安全將繼續(xù)接受挑戰(zhàn)。根據張云華《讀懂中國農業(yè)》一書的有關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化肥施用量(折純量)超過世界總有量的30%,畝均施用量是國際公認化肥施用安全上限15公斤/的2倍,而平均利用率僅為40%左右。農業(yè)化肥的過量施用,導致造成農田環(huán)境污染,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失調,耕地土壤生態(tài)功能變差,土壤對干旱、重金屬污染、養(yǎng)分缺乏等脅迫因子的緩沖作用也會下降。我國畝均農藥施用量約為2斤,利用率也僅為35%左右,此外,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危害則更大。未被利用的化肥和農藥以及殘留農膜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氣的污染,導致上億畝耕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造成河流和土壤雙重生態(tài)安全問題,對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受發(fā)生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的影響,至今很多消費者仍然對國內農產品安全問題表現出很大的擔憂。為了真正實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黨和政府已經和正在進行不懈的努力和實踐,全力推進。應該繼續(xù)在擴大思維視野、轉變觀念認識上,把糧食安全作為涉及生產、流通、儲藏、加工、銷售在內的全產業(yè)鏈問題來看待;在法規(guī)政策的系統(tǒng)統(tǒng)籌上,既要看到糧食生產領域,也要看到與糧食消費密切相關的食品生產領域,使之相互貫通、銜接配套;在監(jiān)管標準的制定上,應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貫穿全產業(yè)鏈的理念,充分考慮關聯(lián)性、一致性和整體性原則,制定各領域的具體標準,為推進和落實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監(jiān)管體系的構建和監(jiān)管措施的落實上,既要高效整合,充分發(fā)揮政府監(jiān)管機構的主導作用,也要注重發(fā)揮行業(yè)組織、社會組織的協(xié)同作用,共同形成有利于“安全”和“健康”的良好機制。要提高涉及糧食安全領域的準入門檻,不斷提升監(jiān)管技術,完善監(jiān)管手段,采取最嚴格、最有力的監(jiān)管措施,真正確保人民群眾能夠“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四、“吃的便利”是消費方式轉變對新時代糧食安全提出的新要求。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轉變,在保障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人們對食品消費品種多樣化、品質精細化、方式便捷化、服務優(yōu)質化要求越來越高。網絡購物、定制服務、多元融合等多種新型消費模式已經出現。現代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運用,新的服務業(yè)態(tài)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人非常熟練的運用互聯(lián)網購物,只要一部手機,輕輕滑動手指就可以在諸如淘寶、京東等琳瑯滿目的商品世界盡情遨游,選擇自己滿意的商品。伴隨互聯(lián)網購物發(fā)展而興起的快遞行業(yè),是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事,確實讓人們享受了十分便捷的服務。用“美團外賣”,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各種美食,在“大眾點評”里,可以看各種點評去選擇自己需要的服務。人們運用現代互聯(lián)網技術,采用眾籌等方式,定制綠色有機農產品已經比較常見了。在規(guī)模比較大的超市,有許多加工好的熟食品和半成品供人們選擇。還有遍布于城鎮(zhèn)大街小巷的食品店,其中一些經營服務好、質量好的品牌食品,開設連鎖店或加盟店,為城鄉(xiāng)居民提供眾多便利的服務。這種新的消費方式也在不斷向鄉(xiāng)村延伸和拓展。過去婚喪嫁娶、逢年過節(jié),農村群眾要在家里蒸饅頭、搟面條,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甚至已經變成記憶了,被城鎮(zhèn)各種專門化加工店所代替,就連日常的食用,商戶已經走鄉(xiāng)串戶的送貨上門了。可以說,在這種新的趨勢下,對糧食安全提出了新課題,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努力探索和總結。

(作者系甘肅省糧食局副局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AV中字在线网站 | 亚洲人在线观看影院 | 一级A中文字幕免费 |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91密拍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在线视频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