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一點觀察(三)
中秋節之際,是消費的旺季,也是觀察零售的一個良好時間節點。僅僅結合自己在中秋節的生活點滴,就對正在流行的新零售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躲不開的移動社交。這一年多來,趨勢越加明顯,越來越多的人們習慣了社交軟件。以中秋節祝福信息為例,百分之九十多來自微信,短信已經寥寥無幾,這在幾年以前是無法想象的。而且祝福的形式也多樣化,從簡單的文字到文字配符號,再到精美圖片,直到短視頻。由此,微信等社交APP就成了新零售躲不開的超級流量入口,有的對其運用是膚淺的,比如朋友圈賣貨;有的對其運用是深度的,比如有贊、云集等社交電商平臺;還有的對其運用是巧妙的,比如拼多多,完全是利用社交催生出新的流量。社交電商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由最初的面膜、化妝品到今天的琳瑯滿目,但最多的還是食品保健,無數新農人與農特產品找到了新通路,農特微商由此高歌猛進。
培養用戶的習慣多么重要。據說是哈佛大學講的——為培養用戶習慣而付出的前期投入總是值得的,這個用在網約車上,完全合適。我從4S店放下車出來,恰好碰見一輛空出租,隨即坐上去,等到下車時還以為會自動扣費,開門就走,被司機趕緊叫住?;叵肫饋恚W約車從2014年起經過幾輪補貼大戰,雖然目前還沒有實現盈利,但卻培養了幾億用戶的消費習慣,從而為以后逐漸提高服務費奠定基礎。與之類似的還有外賣,依然是補貼大戰,一單三四十塊錢的盒飯,補貼下來只要十塊左右,于是大量的人成為外賣用戶,到2018年上半年用戶竟然迅速增長到3億多,不少年輕消費群體甚至習慣了天天叫外賣。幾億群體為逐漸實現外賣的差異化競爭奠定了可能。到今天,無論是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生鮮超市+餐飲”型新零售,還是繽果盒子等無人售賣型新零售,首先面臨的依然是培養用戶習慣和基本群體。
餐飲在新零售中的地位越來越重。有人分析零售的幾次變革,從單體商店到百貨商場、大型超市、商業中心,已經大體有四次演變。特別是在今天,商業中心大行其道,這種商業綜合體把原來分散的百貨、超市、餐飲、娛樂等融為一體,大大方便了用戶的一體化消費。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餐飲在其中的比重越來越高,有數據說是整個商業綜合體各商業業態增長最快的。我中秋節去了一個新開業的商業綜合體,七層大樓中餐飲就有三層,進一步超越其他商業中心,而且餐飲店人流量明顯超過其他門店。有人說今天是一個又“懶”又“饞”的時代,不一定十分精準卻也抓住了消費的重要特征——城市越來越大,便利性越來越重要;家庭不斷小型化,外出就餐比例持續升高。由此,今天的新零售無一例外地在“死磕”兩個重要領域:便利店和餐飲。無論是京東的百萬便利店計劃還是阿里巴巴的天貓小店體系,爭奪的都是遍布城市社區附近的便利店資源;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新零售最大的特點是直觀體驗,現場烹調,增強用戶粘性。在發達國家,僅僅在餐飲業就能培養出多個十億至百億級企業,中國今天才剛剛開始,海底撈將來一定不會孤單。吃不僅在城市如此,在鄉村也同樣,所有的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絕對要以特色餐飲為核心,能不能有幾個特色菜十分重要。于是也有人調侃,所謂的鄉愁本質上只是為了解讒!
既然這樣,其他的新零售入行者就應該注意,不是電商開店就是新零售,而是要捕捉新的消費趨勢,更好地籠絡用戶,爭奪新的流量入口。必須在這一輪消費變革的本質中找到競爭的新法寶,而不是在人云亦云中簡單地跟隨。那種盲目跟風式的“燒錢”“圈地”,這幾年已經形成了無數的前車之鑒,從早先的“百團大戰”到后來的“O2O”風潮直到最近的“單車會戰”,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不得不慎,特別是缺乏資本支持的創業型企業。
(寫于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中秋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