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誰也不曾過多關注,這一輪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恰恰是給農村帶來的最大機會。過去所有做法都將逐步淘汰,轉向移動互聯網邏輯下的社群化、本地化電商生態圈的經營,才是2015后農村電商的新未來。
剛過去的2015,趕街接待了上萬人的農村電商考察,在交流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后,我時常有種擔心,就是昨天你學到的東西,到明天可能全都錯了,而且可能錯的離譜。因為新技術引領著時代極速變革,所有的模式都面臨著持續進化、迭代的現實。變則生變,不變則死。
2016的縣域農村電商,如果有大事發生,那一定是移動電商邏輯開始顛覆傳統平臺電商思維。并相信會逐步走出真正解決問題的,基于移動互聯網邏輯下的社群化、本地化生態圈的新縣域農村電商2.0模式。前不久與圈內的好友聊天,我提出這樣的預見。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按凱文· 凱利(Kevin Kelly)的提法,新商業未來朝向的是一種新生物文明,那么保持成功的模式,一定是持續進化的模式。而如何保持進化,創新?我經常問自己:今天與昨天到底有什么不同,農村與城市到底有什么區別?有哪些沒有變,哪些變得不一樣了?有哪些過去的門檻已不存在,今天新面臨的門檻又將是什么?
被忽視的變化
今天全世界的信息與媒體都走向實時在線,智能移動設備在快速的普及,讓人們實現隨時隨地聯系任何人。大數據可以讓你無處藏身,云技術讓你隨身攜帶超級計算機。對于這個趨勢,我贊成馬化騰的說法: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它讓萬物互聯,顛覆一切。
過去每一次的技術變革,從來都是自上而下,自精英而平民,與農村總是關系不大。但這次是個例外,移動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之快超乎想像。據趕街2015年在30多個縣域的調查,在農村成年人群中,智能手機普及率已超過60%;常用App平均安裝在10個以上,40%以上農村建立了基于村為單位的微信群,浙江許多地區行政村100%覆蓋4G網。并且這個速度是越來越快。
這些變化到底會帶來什么?實際上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并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些發生在身邊的變化,才是未來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今天生搬硬套來的外部模式。實際上,許多地方已經驗證,那些以單向追求下行銷量,所有地方一刀切的做法,終究離你想要的東西相差太遠。
2016,農村電商需要再出發。而關注變化,大趨勢,無疑是再出發的新起點。
可持續模式的維度
農村電商到底為誰服務?到底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根本上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
沒有想清楚這些為什么,終將走向誤區。你今天看到典型做法(基本上都是趕街原創做法)培訓農民網商,建設縣鄉村三級網絡服務體系,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等,實際上都只是實現手段,并不是你追求的真正目標。
我們認為,真正負責任態度的農村電商模式,應該追求的是為地方打造一套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基于“互聯網+”思維下的新綜合解決方案體系。
而這個解決方案體系是否實效,應該具備如下考量維度:
一、是不是低門檻的;
二、是不是可持續的;
三、是不是重視本地化的;
四、是不是為農民增收的;
五、是不是全民普惠的;
為什么是低門檻的?過去的PC互聯網難以在農村有所建樹,實際上還是門檻過高導致。不能忽視的現實是,在接下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國許多農村還是這樣的現狀——村落,村民居住分散,小農村經濟主導;老齡化,文化低,人才少,收入低;物流、網絡、交通基礎設施落后。門檻越低的模式,越可能在農村成功。好模式必須從現狀出發,而不是試圖去改變現狀。
為什么要講可持續?是否可持續是考量一個模式最核心的目標。而衡量是否可持續的簡單標準是:假如你離開了外部平臺支持,是否還能獨立生存?如果離不開那么就是不可持續。除了導入期,把自己的成功總是寄托在別人的身上,顯然是不明智的,且不可持續的。可持續最終要沉淀出屬于自己的東西來。
為什么重視本地化?農村電商本質上還是本地化電商,服務本地化的解決方案。第一思考原點就是如何助力本地化發展,無論是對于當地的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好的模式都應該起到促進、融合本地產業協同發展的作用,以及對于當地政府的稅收、就業、綜合管理是否提供貢獻。
為什么要重視農民增收?農村電商核心服務的目標群體是農民,農民的核心生產資料是農產品。不能為農民帶來增收,不能為農產品帶來增值的農村電商模式,本質上脫離了農村電商這個主旨。
為什么重視普惠?過去的做法是為少數人謀利,而一個好的模式應該是為大多數人謀利,是為80%以上人服務的。不管他們今天是否已具有良好的設備、技能和文化水平(重視農民現實的)。
未來的新場景
新模式的誕生,將顛覆今天形成的固有印象與思維。從過去經營實物到經營人,從經營產品到經營社群,從經營線上到經營本地化O2O生態圈。
而對這一改變的判斷,與移動互聯網的特性,與農村的現狀緊密相關,這些關聯至少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切變得簡單。在移動時代,過去基于PC時代的技術門檻已逐步拆除,社交、電商可以變得人人可參與。這一切變革非常得快。在過去,我們培育一個淘寶網賣家,數月也未必上手,今天我們培訓微商,幾分鐘就可以教會,甚至培訓現場就發生交易。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而今天,我們要讓大量普通人,快速參與互聯網成為現實。
二、讓“去中心化”成為現實。去中心化提了很久,實際只有移動互聯網、社群電商的興起,才能讓“去中心化”從理想成為現實,也只有做到去中心化,才可以開始脫離傳統意義上的中心化平臺依賴,也才能實現真正屬于本地,屬于自己的可持續模式。
三、社群電商能量崩發。我們已經看到,傳統觀念中的渠道屬性又在被重新定義。在移動社群邏輯下,渠道既不是具體的線下市場,也不是傳統的.com平臺,更不只是“線上+線下”的所謂O2O模式。新渠道屬性組成的核心將是“人,人,人”的有機連接,由一個個人和一臺臺移動終端組織聯接起來的新形態。
一個核心分銷成員不到百人的社群,組織的活動多次超過投入巨大的“聚劃算”平臺團購。我們多次驗證,這早已不是新鮮事。不管你是否承認,基本移動互聯網邏輯下的社群電商正在蠶食、肢解過去的平臺電商。
四、讓“人”成為電商主體。從過去電商中的基于“物”的主體,到今天轉到“人”的主體,這恐怕是最重要的思想變革。回到農村的現實是,我們以前一直在困惑,如何破解農產品營銷中標準化難、信任建立難、技能學習難、供應鏈管理難的問題,但是后來發現開始把“人”的關系放進去,許多問題就開始迎刃而解。
“我不一定相信這產品,但我信任你,所以我選擇了購買。”
“相比購物平臺上精美的PS海報,我更相信微信上那個農民發布的低像素實景圖片。”
基于“人”的交易場景正在這樣的形成。并且可以預見,這些變化正在醞釀一場的新的電商變革風暴,與所有人相關。
2016,農村電商到底要做什么
2016剛起步,就已經感受四處刮來的冷風,看來這不會是個好過的年。以下的建議主要還是針對各地方政府。我們發現,來趕街考察的政府,上千批人幾乎都會問同一個問題:推動農村電商,我們政府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認為最重要的建議就兩條:
一、普及互聯網理念(理念越新越好)
二、推動各方面上線、連接(節點越多越多)
“如果你只干一件事,你就干推動理念普及的這件事吧”。這一點我向各地政府建議的最多。我的觀點是,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是引導理念、營造環境,其它的交給市場去干。農村電商這事終究要靠企業、市場站臺,那些只見政府、不見企業的區域是遲早值得憂慮的。
理念普及針對誰?首先還是政府縣鄉村各級行政體系。在地方,是“民以吏為師”,政府得先開風氣;然后是當地各行業企業、商業;最后是當地年青人、就業創業服務者以及相關物流、通訊、銀行等相關服務業。讓這些群體接受“互聯網+”,做好思想賦能。理解認可,那么相信做成這件事已意義非凡。其他以后的事,相信市場會去自然發生。這個原理其實與農民種地一樣,本質上還是生物學,地耕肥了就別擔心花兒不開。
“別想太復雜,要深信,當一切事物相連之后,你所期待的事就發生了。”
這是我經常說的第二句話。你當地的東西再好,你不上線、不在線、不連接,永遠也享受不到互聯網紅利。沒有在線,讓它在線;沒有連接,就讓它連接。其實就這么簡單。
對大部分地區而言,別太指望快速生出龍頭企業,或指望能復制出“小馬云”來。一定要承認,縣域農村區域最多的實際上就是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配套資源。如何讓這些普通的人、普通的資源干出不普通的事來,這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一點,我的建議就是去扎實推動上線,引導最大數量的連接。形成本地化的社群生態圈。一個螞蟻的力量微不足道,大量的螞蟻集群可以產生超級力量。
以遂昌為例,曾一小時內,被幾百位微商分銷上萬斤農家地瓜干。這都是一群最普通的人,其中沒有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大賣家。還比如說福建安溪,一個縣域的鐵觀音產業近百億,是國內最早利用互聯網(之前,主要是QQ社交)實行全民營銷的案例。再想像一下今天的Uber、Airbnb,他們到底是利用了什么而獲得巨大成功?這背后的東西都是移動社群成功的邏輯。
變革往往與陣痛相伴,但如張瑞敏所言:“自殺重生,他殺淘汰”。互聯網技技術與大背景已在改變,沒有巔峰的思維,只有時代的思維。2016年,趕街期待與您再出發。
(潘東明 農村電商“遂昌趕街模式”創始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趕街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