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傳統農業大省,湖南一直有著農業強省的夢想。“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讓農業強省夢插上騰飛的翅膀。日前,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發展大數據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更加指明了湖南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互聯網+現代農業對于湖南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既是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是湖南實現農業強省夢、小康夢的現實基礎。其實,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早已在三湘大地發芽抽穗。紅網推出解碼“互聯網+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系列報道,將為廣大網友采擷互聯網+現代農業在湖南實踐的點點滴滴,展示新型農業發展的廣闊天地。也許這些企業和企業家才剛剛起步,步伐還顯得不那么堅定有力;也許利用互聯網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還處于摸索階段,還有這樣那樣需要思考和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們堅信,最新興的互聯網與最傳統的農業嫁接一定會擦出最炫麗的火花,點燃湖南現代農業飛奔的引擎。
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周清明認為湖南應該把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工具或載體貫穿于農業產業的全鏈條中去改造傳統農業。
2015年,隨著互聯網+計劃的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在湖南加速升溫。湖南農業開始走在互聯網鋪就的希望的田野上。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的結合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如何抓住國家大力實施互聯網+計劃這一機遇,轉變湖南農業發展方式,加速湖南農業產業改造升級?日前,紅網記者采訪了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周清明教授。他認為,湖南應該把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工具或載體貫穿于農業產業的全鏈條中去改造傳統農業,形成“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業態。
記者:湖南是農業大省,一直在進行現代農業的建設和升級,國家推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農業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要領域。根據湖南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您認為湖南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最佳的結合點在哪里?也就是說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形成突破,讓湖南農業裝上互聯網的高速引擎,助推湖南農業高速發展。
周清明:農業是我國“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要領域。“互聯網+現代農業”是指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跨界融合,創新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湖南是農業大省,近年來在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11年科技部、中組部、工信部聯合下文將我省納入了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但與發達國家和國內的京滬及東部沿海省份相比,尚有較大差距。結合我省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形成突破。
第一、積極落實湖南省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項目,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引導高校、科研機構、農業企業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資源、科技知識等現代科技要素向農村流動,為農村居民提供文化、教育、衛生、就業等民生服務,為農業生產過程提供技術指導;
第二、圍繞我省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推動農產品產、運、儲、銷等環節的互聯網化,引導農業生產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
第三、加強農村基層管理信息化建設,開發農村文化教育、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村醫療、土地流轉等一批基層信息服務系統,提升農村基層組織信息管理和服務能力;
第四、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化監管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
第五、推動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在我省基礎較好的區域建立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基地,形成示范效應,逐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值空間;
第六、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驅動,加快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加大對農村中小企業、種養殖大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科技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第七、加快推進落實我省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網絡化服務水平;
第八、加強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團隊建設,提升農村“七站八所”的信息服務能力,加大對農民文化知識,尤其是信息技能的培訓力度,大力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
記者:您能不能談一談,互聯網與現代農業建設相結合,最需要解決的是哪些問題?
周清明:我認為互聯網為現代農業服務,最需要解決的是“路要暢、車要多、法要全”三方面的問題。“路要暢”指的是互聯網要穩定通暢。就是要加大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城市骨干信息網向農村延伸,實現農村寬帶入戶,尤其是要加快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建立成本低廉、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務通道。“車要多”指的是要盡可能多地研制信息終端、信息工具,開發一批實用性的信息服務系統,整合、完善涉農信息資源,充分發揮好互聯網服務“三農”的功能。“法要全”是指必須要為互聯網的安全快速穩定運行,建立健全的廣大使用者公認和遵守的法律法規。對于違反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要嚴懲不貸,從而打造一個干凈、通暢、安全的網絡環境。
記者:農村電商目前在湖南已經有了實質性發展,現在茶葉、柑橘等農產品不少開始通過電商渠道銷售,而且銷量連年增長。不過農村電商大多數還處于小、散的狀況。而從過去成功電商的經驗來看,網絡銷售必然會形成平臺的規模化與寡頭化。湖南的農村電商要做大做強,您認為存在哪些瓶頸,湖南農大在這些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周清明:目前農村電子商務正處于快速發展期,互聯網的逐漸普及和農村網民數量的攀升增加了農村電商消費市場的潛力,也為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難題提供了解決思路。湖南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農村電商公司,農村電子商務在湖南尚處于起步階段。我認為湖南農村電商要做大做強,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要依托湖南農產品特色,整合資源,形成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農村電子商務大平臺。
湖南是生豬、大米、茶油、菜油、淡水魚和柑橘等農產品生產大省,要在目前農村電商混戰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依托湖南農產品的特色,解決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小平臺局面,整合資源,形成有區域特色的大農村電商平臺,電商平臺只有規模化與寡頭化才可能走得更遠。
二是要結合湖南農村實際情況,解決電商在農村推廣的瓶頸問題。
湖南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瓶頸,首先是農民信息素養問題,其次是農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物流問題。目前大量知識農民進城,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如何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是農村電子商務是否能普及的關鍵因素。此外,農村物流不暢,大的物流公司觸角只能到縣城和大的鎮,尚不能到達村一級,這也是影響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開拓思路,大膽探索。淘寶和京東等大型電商公司,在城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這種模式在農村地區存在著許多不適應性。湖南農業大學在農村電商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例如:提出了一種基于線上線下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并在湖南岳陽的屈原區進行了試點示范。該商務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在各村鎮的小商店安置與湖南騰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電子貨柜,并以其作為業務受理平臺。電子貨柜終端上端連接湖南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下端連接本地規模超市、農資公司及各類充值繳費平臺,通過與相關部門的合作,電子貨柜終端可以完成商品展示、商品定購等交易環節,并實現業務點網上訂貨、本地配送和售后服務支持。依托終端和當地有關公司可以解決農民自產農產品保質期短,賣出難的問題,解決農民“信息獲取能力低,網絡購賣能力差”的問題。同時,貨柜終端還可以通過省平臺推送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實現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互動。總之,我認為湖南農村電商要做大做強,還必須在機制和模式上做更多的探索。
記者:加快農業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需要政策和資金引導,您對于政府部門有什么樣的建議?
周清明:加快我省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的結合,應當建立“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推進機制,“互聯網+現代農業”需要政府各級部門、科研院所、企業、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等多方面的參與和支持,政府部門應積極協調,整合資源,共同推進,并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進行引導。
資金方面:在推動我省農業的互聯網轉型過程中,各級政府財政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科研院校對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的研究,以及涉農信息資源建設、基層信息站點建設、農村信息員培訓、技術服務隊伍建設以及“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建設等。同時,廣開融資渠道,多渠道爭取和籌集建設資金,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吸引企業和全社會積極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政策方面: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通訊部門對于農村帶寬及信息費給予優惠,推出針對農村信息服務的優惠套餐;政府放寬相關IT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有償信息和技術服務及創業性經營活動的準入條件,并在金融、稅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對在我省農業的互聯網轉型建設過程中做出突出成績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單位給予政策傾斜,吸引、激勵廣大科技人員和各界力量參與建設。
宣傳方面:各地相關部門要通過媒體和媒介,宣傳“互聯網+”在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示信息技術和信息化助農惠農的新成果,開展農村化信息化優秀成果展示和經驗交流等各種活動,推廣成功做法和典型經驗。對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和集體進行表彰和獎勵,形成全社會重視和促進農村互聯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記者:目前,有少數農民開始利用“互聯網+”開創自己創業夢想,如利用網絡技術實施田間管理,通過網絡平臺銷售農產品。農民利用“互聯網+”創業,由于受到各種限制,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比如對網絡環境的不了解、缺乏網絡安全知識和意識、創業存在盲目性等,您對于想利用互聯網創業的農民有什么樣的建議?
周清明:“互聯網+現代農業”是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來實現傳統農業的升級,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是促進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基本方向。但受目前農村環境和農民知識水平的限制,農民利用“互聯網+創業”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在此我提幾點建議:
第一、在“農村互聯網+創業”模式尚不成熟、農村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需要審慎思考,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創業;
第二、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在我省尚處于試點階段,需要充分考慮基礎設施條件、自身的農業產業技術知識、實施成本和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稍不注意就會帶來創業風險;
第三、農村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利用“互聯網+”的農產品交易創業模式,有利于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實現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但實施之前應當認真分析社會需求,了解市場信息,充分考慮所在地域的物流、運輸成本、銷售渠道等因素;
第四、湖南農產品大多是分戶生產與經營,過于分散,知名度不高,電子商務平臺為湖南省農產品的推廣、品牌塑造和農民創業提供了機遇。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應以質量和誠信為基礎,注重品牌建設。品牌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積累,包括農產品的品質、品相和品位的提升,農產品的形象設計及營銷戰略等多個環節;
第五、大多數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較低,雖然有利用“互聯網+創業”的熱情,但由于缺乏必要知識和安全意識,往往會帶來創業風險。互聯網對大多數農民來說是全新的領域,應當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學習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和營銷知識,提高創業本領,防范金融風險,從而獲得事業成功、實現發家致富。
記者:“互聯網+現代農業”是一個新課題,其實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作為學界專家,您覺得在理論學術研究方面,我們該怎樣給“互聯網+現代農業”計劃的實施以支持?
周清明:“互聯網+現代農業”是一個新課題,大家都在研究和探討,我認為在理論學術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為“互聯網+現代農業”計劃的實施予以支持:
首先,理念更新:要將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工具或載體貫穿于農業產業的全鏈條中去改造傳統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業態;
其次,技術攻關:針對互聯網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深度融合中存在的技術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突破適合農業產業化生產過程的農業信息感知與傳輸技術,研究滿足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自動化農業等應用的前沿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農業決策模型、預測預警與作物生長虛擬技術;研制面向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應用領域的智能裝備和應用系統;研制系列滿足農村需求的低成本信息終端;開展面向我省作物主產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的長勢監測、遙感測產與估產、重大災害監測預警等農業生產智能決策支持服務等;
再次,協同創新:組建現代農業大數據聯盟,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社會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協同創新的有機整體,整合資源,提升創新能力,為“互聯網+現代農業”計劃實施提供強力支撐。
記者:湖南農業大學作為全國知名的農業院校,在推動湖南農業的互聯網轉型方面做出了哪些研究和貢獻?
周清明:湖南農大作為湖南省唯一的農業高等學府,在推動湖南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互聯網轉型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培養了大批農業信息技術人才: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人才培養是關鍵。湖南農大目前具有農業信息化博士點、碩士點,農業信息工程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電子商務、物聯網工程等信息類本科專業以及“互聯網+”創新班,為湖南省乃至全國輸送數千名農業信息技術應用人才,并培訓大批農村信息員和新型職業農民,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實施奠定了人才基礎;
二是積極參與湖南省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在湖南省科技廳主導下參與申報湖南省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牽頭研發了湖南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開發了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呼叫中心、產業社區、一村一網等應用系統,構建了覆蓋我省支柱產業的農業知識庫及柑橘、油菜、茶葉等專業信息服務系統;
三是開展了“互聯網+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創新研究。研制了智能灌溉、精量播種、聯合收割、無人機、變量施肥等各類農業智能裝備及各類農業環境信息感知終端;開發了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溯源、農村電子商務等各類信息服務系統,并在湖南岳陽等地開展了區域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四是創新形成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模式,例如:依托我校“雙百”星火科技富民工程,通過互聯網遠程服務及互聯網教育培訓等多種方式為農民生產提供技術指導;依托新農村研究院在全省建立了大量信息服務基層站點;依托湖南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開展互聯網在線服務、呼叫服務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記者沈國清 馮鈞 章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