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潺潺,青山疊翠,三百年西湖的春光,釀成一杯清茶。昔日的“萬擔茶鄉”,今日藝術家們把工作室搬到了這里,把家也安到這里。他們改造農家的房子,形成十余家獨具匠心的民宿,成為杭州乃至全國民宿的標桿。
在龍塢茶鎮,西湖向西十多公里的山中,一場鄉村的復興正在進行。“茂林修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村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人心向往之的返樸歸真。這些山中的村莊,日益成為杭州熱門的旅游景點。
去年,龍塢茶鎮入選浙江省首批37個特色小鎮。依據規劃,特色小鎮的建設,將整合龍塢原有的茶產業,并通過資本與電商平臺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這一小鎮的成形,不僅本身會成為特色旅游目的地,而且,憑借其立體化的文旅產品和體驗供給,輻射龍塢區十余村莊,帶動外桐塢風情小鎮、大清谷、白龍潭等景區景點,既做好服務配套又發揮旅游集散功能。
龍塢茶鎮的故事,是鄉村旅游與特色小鎮碰撞融合的一個注腳。近年來,鄉村旅游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并日益成為新常態下鄉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以及促進鄉村轉型升級和城鎮化的重要支撐產業。特色小鎮的實踐,也正在全國范圍內熱火朝天的推廣開來。其營造邏輯中所涉及的生態、生活、社區功能以及創新創業等理念,將與方興未艾的鄉村旅游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1、特色小鎮再造鄉村旅游
“朝涉外桐塢,暫與世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閑情抒。”這是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在杭州“外桐塢”,與山間茶露偶遇時,信手拈來之詩句。離開西湖,往西南山麓深處走。外桐塢、上城埭、龍門坎、何家村……沿著村道一路往前。萬畝茶園遍布村舍,年茶葉產量接近400噸——龍塢鎮素來有“萬擔茶鄉”的美譽。
三月春和景明,正直采茶時節。綿延的青山、無際的茶園、寧靜到只聞潺潺的溪水伴隨著采茶農婦的笑聲。黛瓦白墻的村莊散落在山谷間,房屋的外立面很新,有休整的痕跡。進村的道路旁,工人正在鋪設路燈,休整路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游客高峰。
香于茗卻不限于茶,美于景但不囿于村。
龍塢鎮的茶葉產業已然非常成熟,并長期作為龍塢鎮的支柱產業。茶葉產區每年的春茶產量約為140噸,全年產茶量在360噸~370噸,茶農茶葉銷售收入達7000余萬元。目前龍塢茶鎮范圍內有100余家茶葉生產銷售企業以及至少1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
2015年,龍塢茶鎮入選浙江省首批建設的37個特色小鎮。打造一個風景優美、底蘊深厚、國際知名的茶鄉特色小鎮,成為龍塢茶鎮的新目標。根據規劃,龍塢小鎮將以原龍塢鎮所在地葛衙莊社區為中心,沿高爾夫球場外圍的長埭村天平山、上城埭龍塢茶村、何家村光明寺水庫、慈母橋青龍山、桐塢村塘家橋及繞城公路外葉埠橋社區為規劃范圍,面積在3平方公里左右。在這一區塊內,將依據產業項目,規劃形成茶園風光觀賞區、茶葉交易集散區、茶文化體驗區、茶鄉民俗體驗區、文創藝術集聚區、戶外運動休閑區、養生健身度假區七個功能片區。
龍塢茶鎮的建設邏輯之一,是原有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作為茶鎮配套項目的西湖國際茶博城正在緊張建設中。這一載體將使西湖龍井茶產區真正有一個高大上的茶葉交易平臺,在茶葉流通的整個鏈條上解決倉儲物流包裝、信息支持、電子商務、質量保障、科技研發等諸多環節的問題。理想的狀態是通過茶博城與龍塢茶鎮的有機結合,實現茶鄉自然風情旅游與國際茶文化體驗、茶產業鏈大整合、大流通之間有效互動。
與此同時,龍塢茶鎮的規劃中,通過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原有的鄉村旅游是另一重要的內容。可以預見的是,這一小鎮的成形,不僅本身會成為特色旅游目的地,而且,憑借其立體化的文旅產品和體驗供給,并可成為輻射周邊旅游的目的地,既做好服務配套又發揮旅游集散功能。傳統的鄉村旅游,呈點狀分布,散亂而孤立,特色小鎮的建設,將實現片區內的資源整合。
在龍塢茶鎮的建設中,除了精品旅游線路的設計之外,還將啟動養生堂度假村、順華養老院、中慶上城埭改造項目、養生堂生產基地、龍塢工業園區文創產業集聚區等社會投資項目。通過引入投資、特色項目,充分發揮已有的資源特色,推動傳統的鄉村旅游向產業鏈的高端延伸。依據官方的計劃,到2017年,龍塢年旅游人數達到300萬人,旅游收入達到5億元。
2、沒有一個特色小鎮可直接復制
龍塢茶鎮的實踐,并非特例。“一座山脈、一條山谷、一個人、一條街、一座小鎮、一段時光”,是龍泉青瓷小鎮的建設思路。鄉村旅游,也是青瓷小鎮的重要依托。
龍泉市上垟鎮是現代龍泉青瓷的發祥地,是龍泉青瓷最集中的產區,也是一座見證青瓷匠藝的興替和發展的小鎮,素有“青瓷之都”的美譽。2015年,龍泉青瓷小鎮成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鎮創建鎮。
青瓷小鎮規劃面積3.21平方公里,建設面積1.36平方公里,是通過外在物質環境的保護與街巷功能的再生和重構,發展傳統手工藝,恢復原有青瓷作坊、水碓。將當地風貌特征、傳統文脈、文化內涵嫁接到今天的特色小鎮上。以披云青瓷文化園為中心,將青瓷一條街和源底古村、木岱口村進行有機融合,從而使其獲得新的發展動力,使上垟成為青瓷產業的集聚區、龍泉青瓷文化的體驗區和休閑旅游的度假區。
青瓷小鎮的規劃,通過保護原生態自然村落,對古民居、集鎮等進行適當改造及修繕,使產業發展與居民生活互利互惠、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截至今年年初,小鎮已吸引89家青瓷企業、青瓷傳統手工技藝作坊入駐,帶動了4000多農民就業創業,旅游收入達億元。
梳理龍泉青瓷小鎮或是龍塢茶鎮的營造邏輯,不難發現,特色小鎮的創建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小鎮的建設,為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延伸提供了更多的騰挪空間,也將作為當地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而鄉村旅游的發展,為特色小鎮集聚人氣,對于推動小鎮的招商引資大有裨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模式并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浙江的特色小鎮實踐,有其獨特的歷史與經濟背景。塊狀經濟是浙江工業化的重要形態、縣域經濟的支撐組成。塊狀經濟發源于上世紀80年代鄉村,是以地方國企改制及其溢出人才創業為契機,以輕工制造某一行業或其中一環節中企業集聚為標志,以模仿加工與大規模生產、專業市場營銷為盈利模式的一種經濟形態。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依托人口紅利和市場改革的契機,塊狀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這些鄉村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然而,在經濟新常態之外,相當部分陷入轉型升級困境,活力受損嚴重。
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特色小鎮的建設被提出來。浙江省《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各地以特色小鎮理念改造提升產業集聚區和各類開發區(園區)的特色產業。”因此,特色小鎮并非憑空而造,而是在原有產業基礎之上的一種創新和嘗試。特色小鎮與鄉村旅游的結合,也是基于鄉村已有的自然風貌、歷史人文等特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開發。
目前,特色小鎮的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鋪展開來。特色小鎮強調文旅功能,甚至不少直接以文旅產業為小鎮的支撐產業。方塘智庫認為,特色小鎮的概念并非狗皮膏藥,包治百病,一如鄉村旅游并非對所有的鄉村奏效。在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時,必須依據資源稟賦、已有的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在尋找特色小鎮建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突顯小鎮的原生性,注重本土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原生性是指用原始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生態元素,詮釋小鎮特色旅游資源和文化傳統。特色小鎮的創建,除了要嵌入當地的生態環境,還要嵌入當地的人文環境之中。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以當地的自然和歷史資源為依托,結合本地文化特色進行創新,推動已有產業的轉型升級。
因此,在尋找特色小鎮與鄉村旅游的結合點時,必須維持和強化地方文化,彰顯小鎮與附近村莊的個性,促進當地文化保護與傳承,將鄉村的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轉變為對游客的吸引力,讓游客感受、體驗并傳播。
另一方面,開發有度,避免落入地產經濟的窠臼。在地方政府的思維慣性中,特色小鎮的營造,第一要素便是增加土地供給與房地產開發。但若無良性循環的產業導入,促進當地村民就業,再美的特色小鎮也難免淪為“空心菜”。其次,近年來,旅游產業發展的衍生品旅游地產十分火爆。生態良好,風景優美之地,諸多已被無孔不入的房地產商占據。若是以旅游地產為概念,抬高當地房價,將原住民排斥在外,同樣背離了特色小鎮建造的初衷。
也許正因如此,《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特色小鎮用創建制代替審批制。建設上采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機制,強調產業的導入。堅持“達標了才命名,給財稅和土地等政策,不達標不命名,不給政策。”
3、鄉旅特色小鎮應是城鄉互動的紐帶
今年七月,我乘坐火車前往大同旅行。從北京出發一路向西,過張家口,然后經過太行山脈進入山西。從北京站駛出,車窗外掠過的是密集的高樓大廈,數小時后,目之所及,只有綿延的玉米地以及低矮的黃泥房子,衰敗之感頗為強烈——這便是傳說中的“環北京貧困帶”的一部分。
這一廂,是北上廣的大城市病,那一廂,是鄉村的凋敝與破落。前三十年,中國的城鎮化都是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路下進行的,最直接的結果是農村大量失血,資源、人口等要素過分向大城市集中。在城市經濟版圖上,形成了大城市的畸形繁榮與農村的過度衰落。原本作為中間銜接的小城鎮,也常因粗獷的開發、管理運營不當等原因而問題重重。顯然,這種不健康的城鎮化,已經阻礙了中國經濟繼續發展。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新型城鎮化的理念被提了出來。學界與政府,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小城鎮,尋找新的發展機遇:一是大交通的發展帶來的機遇,公路、橋梁、高鐵等基礎設施建成和完善,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二是互聯網的發展機遇。產業轉移與創新創業的浪潮,給小城鎮的藍圖提供了想象空間。三是隨著大城市病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高房價、高壓力的生活方式,逐漸為不少城市精英所厭倦,新的生活方式、要求正在形成,近年來井噴的鄉村旅游市場便可見一斑。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鎮建設理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命題,是緩解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所造成的矛盾,要義之一,便是實現人的城鎮化。在公共服務均等化之外,最為重要的,也許是農民洗腳上田之后的就業問題,也就是產業的問題。
近年來,鄉村旅游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并日益成為新常態下鄉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以及促進鄉村轉型升級和城鎮化的重要支撐產業。然而,一方面,鄉村旅游的產品供給日益豐富、服務設施不斷改善、經濟規模大幅增長、就業機會顯著增多、農民收入明顯增加,但同時也面臨著環境質量下降、鄉村文化受損、旅游同質競爭、整體品質不高、產業培育不足、資金人才短缺、運營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錯位等現實困境。
新型城鎮化強調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鄉村旅游也必須講求城鄉旅游互補聯動和協調發展。特色小鎮將成為這樣一個紐帶。同時在加強城鄉空間、交通和旅游聯系,優化城鎮旅游體系結構和空間形態,優化鄉村內部旅游空間結構等方面發揮作用。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是對原有小鎮運營思路的顛覆。與此同時,伴隨著“雙創”的浪潮呈下沉趨勢,小城鎮與鄉村旅游,勢必在這場創業大潮中受惠。
理想似乎很豐滿,住建部關于建設1000個特色小鎮的藍圖,讓眾多省市躍躍欲試。然而,也許困擾著地方政府的,是如何避免重蹈房地產經濟時代、產業園區的覆轍。以市場原則為導向之下,沒有好項目與企業的落地,挑剔的社會資本,豈肯輕易的慷慨解囊。畢竟,不以賺錢為目的的特色小鎮都是耍流氓。
(作者:方塘智庫文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方塘傳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