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的對立面是舊的城鎮化,舊的城鎮化的問題在哪里呢?在于比較狹隘地理解城鎮化,以為城鎮化就是蓋房子,就是土地開發,讓農民上樓。但是,農民上樓后,相關問題解決了嗎?并沒有。
新型城鎮化之所以新,關鍵是突出了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所涵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四個方面,即作為城鎮化主體的人自身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質和社會權益所發生的重大變化,這四方面就是人們進入到現代文明體系的過程。
對于我們來說,從生產方式來看,人的城鎮化具有重大意義,中國正經歷著全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人們面臨的不僅是居住方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生產運作的體制、機制所發生的變化,即產業形式的變化。我歷來認為城鎮化不意味著放棄農業,其實農業也可以進入到現代產業鏈條,用一些技術標準去要求。除了農民、農民工進入到城鎮工業、服務業就業,完成市民化的形式外,還可以讓農民就地城鎮化,學會和接受現代產業運營方式,這也是城鎮化的重要方式,即勞動者與現代產業運營方式接軌。
人的城鎮化表現在生活方式的轉變上,是指農村居民進入和融入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過程。最近一些地方政府簡單地提出用戶籍取消來解決問題,但我認為生活方式的轉變并不是戶籍名稱的轉變,而是真正實現生活具體內容方方面面的轉變。為此,需要建立城市生活方式指標體系來測量。比如華西村、高碑店,雖然名義上是農村戶籍編制,但已經實現現代化生活方式轉變,因此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核心要素。
城鎮、城市生活也要求每一個人具有較高的公共意識和公民素質,人的城鎮化也是指參與城鎮化的每一個人的文明素質的形成。城鎮人口聚集,人必須要接受現代文明訓練。我們傳統農村以及不少地方確實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在城鎮、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如果不遵守公共秩序、公共衛生規范,人口密集、巨型人口的乘數效應就會造成巨大災難。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是城鄉分野,古代城里人叫國人,鄉下人叫野人,那個時候中國是全世界蓋城墻最多的國家,筑城就是把城里和城外分開,所以我們國家的城鄉分野不是今天形成的,有長期的歷史原因。城鄉分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的突出問題是權益上的不公平、不公正。為此,城鎮化就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體制、機制。
其實城鎮化和市民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進步,倘若有一天真的能讓絕大多數人口市民化,這種市民化除了指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文明素質的改變,更多的應該是指讓絕大多數人口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福利、社會保障,意義十分重大。當然難度和壓力也是很大的。
全世界社會福利保障做得比較好的,往往是人口較少的地區,例如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區,包括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大多為幾百萬人口的國家,而中國的社保養老全覆蓋是針對13.7億的人口規模,壓力可想而知。
最近我們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首先是關于農民工是否愿意回到農村。調查表明,70%以上的農民工不打算回鄉就業,80%的農民工不愿意再選擇在農村工作,老一代還好,越年輕的越不愿回鄉務農,只有3.8%的“90后”農民工表示,能夠或愿意回村莊務農。
其次是關于市民化過程中農民愿意選擇留在哪里的問題。結果發現80%的農民工愿意選擇在縣級或縣級以上的城市定居,而全國農村戶籍人口中,有超過20%的人已經在各級城市中購房。農民想進城有兩個目的,一是孩子上學,二是老人就醫,而好學校、好醫院都在縣或縣級以上城市中,在具有一定規模、集約性和融合度比較高的城市里。
可見,未來中國城鎮化、城市建設,突出縣城和縣級以上城市發展具有合理性,人口聚集到一定規模創造的就業機會倍增,規模大一些的城市競爭力強。
推進市民化和城鎮化,城市需要從就業、戶籍、子女教育、保障四個方面來推進各項任務。
如果我們沒有為農民創造一個就業體系,沒有給他們培訓出他們能夠適應就業任務的技能的話,城鎮化就是空話。就業是城鎮化的核心,我們在城鎮化的樣本調研中也證明,所有做得好的地方都是創造了新的產業鏈條,因此,城市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提供新的產業機會,二是給農民工做好就業培訓。
根據分類指導原則,分層次、分階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最難的在于超大城市,目前超大城市放開戶籍政策仍不太現實。應根據實際情況,在多種類型的城市嘗試適度降低戶籍門檻和準入條件,對于絕大多數大中城市而言,則應進一步實驗如何降低準入條件,鼓勵和吸納更多有條件的農民工進城落戶,小城市則應全面放開。率先實現市域、省域內的人口自由流動,再逐步推進跨省流動。
最近,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文件提出,要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還提出要逐步完善并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雜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這些政策對于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會起到積極作用。
實現包括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的常住人口的保障覆蓋,將是城市面臨的重要難題。在社會保障方面,現階段先行推進省域范圍內的社會保障統籌,江蘇、廣東等地已開展省內統籌的實驗,其經驗值得借鑒。在此基礎上,逐步制定并完善全國范圍的社會保障跨省轉移續接辦法,可在農民工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進行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跨省實驗,并逐步向全國推廣。
此外,農村核心是土地問題,農民最大的資源仍然是土地,包括宅基地和耕地。目前,有些地方做過土地流轉和資產抵押試驗,土地問題處理得好,有利于中國農村的改革,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市民化都大有益處。
(李強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疆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