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微山縣歡城鎮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調查與建議
毋庸諱言,中國農村改革的過程就是去集體化的過程。在去集體化、奔私有化(以產權改革的名義)的語境下,對于村級集體經濟還要不要搞、如何搞和有沒有前途等問題,無論學術界還是政策界一直以來都沒有形成共識,盡管發展集體經濟寫進了憲法以及黨和政府的各種文件并被賦予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是中國絕大多數行政村都變成“空殼村”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基層組織政治動員力和社會治理能力持續弱化的最重要原因。不過,在中國農村就是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堅持要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的,這其中除了像華西村、南街村等全國家喻戶曉的名星村外,多數是一些并不怎么出名的普通村莊,山東省微山縣歡城鎮東村便是其中的一個。20多年來,微山縣歡城鎮東村堅持走集體化道路,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今年7月,筆者在參與中國鄉建院山東省微山項目工作期間,對微山縣歡城鎮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在對調查相關資料進行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本調研報告。
一、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山東省微山縣歡城鎮東村地處微山湖東岸,位于微山縣城西北十公里,是歡城鎮黨委政府所在地。全村現有310戶,1120人,分為兩個村民小組,全村土地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354畝。近20多年來,東村堅持走集體化道路,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目前,東村集體資產總額已超過1億元,集體土地由村集體統一耕種,村民福利很高,多項日常生活服務都由村里免費供給。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土地收歸集體,恢復農業集體化。2003年,東村第一次嘗試把分給農民的土地收歸集體統一經營。當時,東村黨支部書記張茂華決定學習山東沂水種植棗樹的經驗,計劃集中全村200畝土地統一種植棗樹,但這個計劃因為部分村民的強烈反對而夭折,并由此引發一場風波,最終導致村黨支部書記張茂華下臺。2008年張茂華復出,仍然不改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的決心,這次他收回土地的決定得到了所有村民的支持,東村率先在全鎮實行集體土地由村委村會統一經營。土地收歸集體后,村委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投資數萬元打機井,進行溝、路、渠、橋、涵、閘配套建設,改善農田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農業生產上,實現了耕、播、收、澆、施肥、施藥“六統一”,耕種收實現全程機械化。村里每年給村民分配口糧,標準是每人每年200斤小麥、80斤玉米。更重要的意義是,土地收歸集體,把村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如今東村70%的村民都利用自己的小門面房做起了生意,青壯年則多在周邊煤礦或外地企業打工。
二是盤活土地資產,走以地生財之路。東村不靠山、不靠湖、不靠煤,人均不到三分土地,且多是塌陷地(煤礦地下挖煤所致),唯一的優勢是區域地理優勢,即鎮黨委政府所在地,濟微路、棗曹路在村內十字交叉,把東村一分為四,這就使東村擁有了不少具有商業價值的臨街地皮。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張茂華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大刀闊斧開展拆舊建新工作,拆除沿街破舊門面房20多間,然后興建了4棟較高檔次的門面房,總共有80余間。1998年又興建了村委會辦公大樓,該樓為四層磚混結構,占地1300多平方米。2001年,與縣工商縣合作興建規模達5000平方米的農貿商場。2003年,在西外環興建了一座占地20畝的商貿城,后因張茂華下臺而停工,2008年張茂華復出后工程再上馬,建成后轉讓獲利300萬多元……..。一連串的大動作,大大提升了東村形象,也為東村積累了巨大財富,當然張茂華個人也名聲大振。目前,東村集體所有的門面房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按現在市場價格估算總價值達8000多萬元。現在已出租的門面房每年租金65萬元,這些租金成了東村保障村民福利和維持村委會運轉的最重要來源。
三是整合村莊資源,建村民中心社區。2009年,東村為了節約集體土地,把分散的村民集中起來居住,利用當時的新農村建設、合村并點以及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在閑置的集體土地上興建村民中心社區。中心社區開發采取開發商帶資的方式,分三期建成。建成后的中心社區占地30多畝,總建筑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總共700多套房子,社區內配套設施齊全、村民生活方便,品質不亞于城市小區。中心社區房子的土地仍為集體所有,所建房子主要滿足本村缺房村民,多余房子向東村以外的村民出售。本村村民按建筑面積1200元/平方米購買,外村村民按建筑面積1600元/平方米購買。目前,社區大多數房子已出售,還剩下150多套,全部出售東村可獲利2000多萬元。
四是順應形勢發展,創建東大農業園。2009年,村民中心社區還在建設之中,東村又馬不停蹄謀劃另一個更大的項目----創建東大農業園。這個項目是利用國家土地復耕整理政策,做采煤塌陷區復墾治理的文章。東大農業園從2010年開始建設,規劃面積2000畝,計劃總投資1.5億元,目前實際完成投資2300萬元。2013年東村分別成立了“微山縣東大舜龍果蔬合作社”和“微山縣東大民俗文化生態園”兩個公司,作為東大農業園建設經營的操作平臺。東大農業園的主要建設項目是在塌陷最嚴重的地方開挖人工湖,把挖出的泥土回填到周邊塌陷的地塊,在人工湖內建造人工沙灘、種植荷花、配置游艇;在人工湖的周邊開發旅游項目:亭臺水榭、休閑長廊、游泳館、生態餐廳、馮歡紀念館等。農業園內的設施農業主要有:冬暖式溫室大棚10座,菌菜雙面棚4座,無土栽培車間近千平方米,一分田農業體驗園20畝等。目前,農業園運轉情況良好,預計農業園所有項目完成后,經過幾年的培育,農業園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2億元,利潤0.66億元,這無疑將進一步壯大東村的集體經濟。
近20多年來,東村用村集體經濟收入給全村鋪上了水泥路,村里大街小巷都實現了凈化、亮化和綠化,村民都用上了潔凈的自來水,所有村民都安裝了閉路電視。在村民福利方面,日常生活除照明用電外,基本上實現了全免費:自來水、有線電視(每戶360元)、合作醫療(每人140元)、獨生子女入托、計劃免疫接種等均免費,對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給予適當獎勵(現在停了),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體檢并享受每月50元的營養費。中秋節和春節全村每人各100元過節費。另外,每人還有400元塌陷地補助。村兩委每年運轉經費及村干部工資20多萬也是在村集體經濟收入中解決。
二、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經驗與啟示
總結東村20多年來走集體化道路、積極發展集體經濟的經驗,可以給人們很多啟示,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一個強有力的帶頭人。東村集體經濟能夠發展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與一個人高度相關,甚至可以說沒有這個人就沒有東村集體經濟的今天,這個人就是村黨支部書記張茂華。張茂華是東村本地人,1951年出生,童年經歷坎坷,5歲時母親去世,9歲時父親又病故,14歲下地干活,17歲跟鄉村醫生做衛生員,19歲在歡城中學上了一年的工醫班。1981年進入鎮電影院工作,1984年轉為鎮文化站正式職工。在電影院工作期間,因為成績突出,張茂華四次進京開會,受到中央和部委領導的接見。1988年鎮黨委決定讓他到東村兼任村黨支部書記,從此開始了他20多年致力發展東村集體經濟的艱難歷程。東村多數村民對他的評價是:有能力、有腦殼、敢作為、敢擔當。幾十年來,張茂華為發展東村集體經濟遭遇了幾次重大打擊---開除黨籍、撤銷村書記職務、檢察院羈押等。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張茂華對黨的忠誠不變、對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念不動搖。“蒼天不負有心人”,張茂華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東村的集體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二是立足當地資源謀求發展。東村幾十年來都是在圍繞土地做文章,不過,東村沒有像很多地方那樣以賣地獲取眼前的利益,而且把賣地的錢花光分光,東村自己建門面房,產權歸村集體所有,以出租方式謀取長期收益。上世紀90年代建的門面房到現在升值空間有多少?東村門面房成為村里最穩定和可靠的收入來源,也是村民福利和村委會運轉最可靠的保障。如果說建門面房“技術含量”不高,那么近幾年東村利用采煤塌陷地創建“東大農業園”就遠超一般人的膽識和能力,其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毫無疑問讓絕大多數行政村望塵莫及。
三是巧用“借雞生蛋”融資模式。一個村要發展僅有資源和決心不夠的,還需要有資金投入,錢從哪里來?東村幾十年不變的法則就是采取“借雞生蛋”的融資模式籌措建設資金。張茂華利用其在當地的影響力,靠個人的人脈資源,村里大多數建設項目都是通過由開發商帶資的方式建起來的,然后以滾雪球的方式發展,最后做到現在的規模。東村現在總資產過億元,但卻沒有欠銀行一分錢,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很多明星村被曝欠銀行巨額貸款。
四是上級組織的支持很重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上級組織尤其是當地鄉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從東村幾十年來發展集體經濟的曲折過程可以看出,大凡是能夠得到鎮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張茂華就信心百倍,帶領大家大干快上,集體經濟就大踏步發展,否則,張茂華有勁使不出,集體經濟發展就受影響甚至倒退。比如2003年那場風波,因為個別鎮領導不敢擔當、懼怕少數村民上訪,而迫使張茂華辭職,換上了只會鬧事不會干事的人當村書記,致使村集體經濟一落千丈。2008年,歡城鎮黨委重新啟用張茂華,東村集體經濟也因此重獲新生,并再一次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三、東村發展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村兩委與村民“兩張皮”現象。以村黨支部書記張茂華為核心的村兩委幾十年為發展集體經濟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張茂華可謂是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但張茂華的付出似乎并沒有得到東村村民的一致擁護,或者說不少村民并不領情。張茂華自己也時常充滿悲情地說:只有死了以后才知道是好干部;又說:村民總有一天會理解的。張茂華為什么不能得到村民的理解?除了張茂華因為性格強勢在工作中得罪了一些人以及個人恩怨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村兩委和村民在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關系上沒有達成共識。村里想擴大再生產,按張茂華的說法是要用現在的100萬干成500萬的事,而村民只想現在多分一點錢,因為未來太渺茫。二是村務和財務公開透明度不高。村里的大事決策只開村組干部和黨員會,沒有開全體村民大會,財務公開多數村民也沒有看到。當然,也有不少村民存在“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心理,認為無官不貪。三是村里的某些操作傷了村民的感情。比如農業園工人請外地人不請本村人、游泳館門票、大棚蔬菜價格本村人沒得一點優惠等。總之是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建議權和監督權沒有得到保障,村民沒有主人翁意識。
2、企業管理方法和模式落后。東村集體資產以及村級企業管理,仍然沿襲過去傳統的管理方式,做事憑覺悟、講良心。村干部超負荷工作,卻沒有相應的報酬,鎮里規定村干部工資每月不足千元,張茂華因為有退體工資,從幾年前開始就沒在村里領工資。靠雷峰精神辦企業一段時間可以,長期肯定不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村黨支部書記張茂華大權在握,東村所有企業法人代表都是張茂華,村里所有事情、事無巨細,一切都要由張茂華拍板,哪怕是買一件很小的東西。在張茂華的工作備忘錄上,每天的工作任務不下十五六項。一個年近70歲的老人,又當書記又管企業,哪來那么多精力?張茂華也直言:“沒有我村里將徹底完蛋”,這是事實。但這樣的管理方式和治理結構顯然與現代企業制度相去甚遠。
3、東大農業園發展存在隱憂。東村的東大農業園是一個投資數千萬元的大項目,能不能最終成功并持續盈利,現在作出判斷為時尚早。一個是項目本身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搞農業項目很難盈利,除非得到政府大量投資。從目前全國情況看,搞這種“農旅雙鏈”類型的農業開發,成功的比例并不高。另一個是管理的問題,這個前面已經講過了。還有一個是東大農業園的成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微山縣整個旅游業的發展,要靠全縣旅游業來帶動,但在全民搞旅游的背景下,微山縣的旅游業能夠走多遠?
(二)幾點建議
1、總結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成功經驗。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成績來之不易,經驗也很非常寶貴,微山縣和歡城鎮政府應重視東村這個發展集體經濟的典型,認真總結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成功經驗,并從中找到一般規律,用于指導全市全鎮壯大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2、繼續支持東村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微山縣和歡城鎮政府應繼續在政策、資金、土地、人才等多方面支持東村鞏固和壯大集體經濟,并切實幫助東村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在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全國其他地方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如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縣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的獎勵和補助;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出臺《龍里縣“1+6”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推行計劃》,要求三年消滅空殼村等。
3、推動東村推行集體資產股份化改制。要解決東村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村兩委與村民“兩張皮”現象,從發達地區做法看,對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化改制是一個可選方案,也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趨勢(華為把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進行股份化改制首先要進行清產核資,建議組成由縣農業局經管站、鎮相關機構和村民代表參與的清產核資工作組,對東村集體資產進行清查。這樣做不僅是為改制,也可以讓村民知道村里的家底,消除村民的誤解,還張茂華等兩委一班人清白與公道。進行股份化改制的資產只是集體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不作量化。實施股份制后的所有集體資產仍為集體所有,集體財產折股成為個人股后,不能提現金,一般不能轉讓、抵押,不參與企業管理,只參與分紅。具體如何折股量化,應由村民大會討論決定。
4、督促東村改進對東大農業園的管理。東大農業園目前已投資兩千多萬,管理難度非同一般,目前由村干部包攬一切的做法肯定是不能持久,微山縣和歡城鎮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幫助東村改進對東大農業園的管理,應考慮采取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如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造等。
(特別說明:筆者在東村進行的調查得到了中國鄉建院微山項目組和東村兩委干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尤其中國鄉建院高級研究員胡曉芹女士、微山項目黃遷海老師還參與了部分調查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作者:江西宜黃縣政協委員、三農研究學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