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轉型,“鎮”在走來
不經意間,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明年就滿40年了,作為這個重要歷史時期的見證人,若要問這近40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對于農村人來說,無疑是獲得了走向城市的通道。要知道,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和城里人之間那道無形之墻,不是個人的力量能夠輕易超越的。直到高考制度的恢復和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開放,農村人才獲得了合理合法走向城市的自由。于是乎,出現了中國人口遷徙的奇觀: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單向流動,形成史無前例的“民工潮”。如果要問為啥勞動力的流動是單向的?道理再簡單不過,因為在城里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所以,對農村人來說,只要能夠進城,就會不惜一切代價:花錢買戶口,在城里買房換戶口,參軍考學留城得戶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城鄉之間的體制性差異越來越小,城里人與農村人在市場面前越來越平等。在我的記憶中,最為典型的是抹掉了城鄉居民吃糧的差別,取消糧油計劃供應制度,城里人再也不能拿著戶口去糧管所買一毛三分八一斤的大米了,當然還有城里的待業青年也再不能等待國家安排工作了。不斷從農村涌來的青壯年勞動力開始跟城里人一起在任何場合下展開就業崗位的競爭,這樣一來,城里人的優勢慢慢消失。另一方面,城鄉之間經濟差別卻越來越大,農村對城市的依賴越來越深。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務工經商的同時,絕大多數家庭把中老年父母留在農村務農,一個家庭拆分形成兩半:老人務農和青年務工經商,這就是賀雪峰教授說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在這個模式里,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依靠青壯年勞動力在外的務工收入,這就是農村的“打工經濟”形態。
然而,正所謂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一方面,隨著大量的“鄉土人”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飽和,交通擁擠,房價高企,各種資源緊張,出現“城市病”,與此同時農村開始空心化,空殼化,灰色化,過疏化,出現“農村病”。另一方面,為適應國際分工,增強國際競爭,城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來自農村的勞動力開始不適應城市產業發展的需要,工作越來越不好找,薪水提速越來越慢。上述兩方面原因帶來一個后果,那就是城里人和農村人都開始思念農村:在喧囂的城市呆膩了城里人把“鄉愁”當作一種“時尚”,在城市落不下腳跟又找不到好收入的農村人也重新算計著家里那一畝三分地。農村人回到家鄉,把那一畝三分地打扮漂亮一點,吸引城里人到農村來,讓他們把錢留下,把“鄉愁”帶走,不也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嗎?
國家看到這一點,從2005年開始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7年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之后又相繼提出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尤其鼓勵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在一系列政府舉措的推動下,農村又開始熱鬧起來!然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這個載體是什么?當然是產業,沒有產業,農村人回來沒處就業,沒有生活來源,一切無從談起。產業發展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中進行的,農村產業發展的地理空間在哪呢?人們想到了“小城鎮”,浙江省率先提出“特色小鎮”建設的構想:在與城市相對隔離的獨立小鎮,發展獨特的產業,并將優美的景觀和深厚的文化植入其中,形成有產業、有景色、有文化的迷你型小鎮生活空間,這里有錢可賺,有風景可欣賞,有鄉愁可體驗,這該是多么愜意的生活?。?span>2016年下半年,特色小鎮成為風口,國家在2020年之前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并首批公布了127個特色小鎮名單,從此拉開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序幕!我們終于看到,農村從“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的轉型,“鎮”在向我們款款走來......
二、產業發展,“鎮”需差異
農村現在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主要在于城里人有追求“鄉愁”的時尚,農村人在城里又找不到歸屬。當人們把目光聚焦于農村時,就給村鎮賦予了深刻的內涵?!版偂笔寝r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匯地,因此最有可能成為城市人和農村人的向往之地,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如今的“特色小鎮”受到熱捧。如何建設“特色小鎮”?關鍵在于培植產業。眾所周知,我國農村鄉鎮在經歷本世紀初鄉鎮企業衰退和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洗禮之后,大多依靠國家財政和“打工經濟”維持著,產業空心化比較嚴重,經濟發展相對蕭條。如今建設特色小鎮,要想把農村出去的人吸引回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些回來的人要就業,要生活,要養老,如果沒有產業,這一切都將是空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發展,“鎮”需產業。
然而,產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我們知道,產業是由企業組成的,企業是為利潤而生的,利潤是要通過市場才能實現的。所以,我們說產業發展,首先得弄清楚發展什么產業,也就是生產什么產品,如果產品不能夠經過市場的“合法性”認證,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就不能形成利潤,企業就不能生存,產業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在戰略管理理論中,強調“差異化戰略”,在“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中,也要強調“差異化戰略”,正所謂產業發展,“鎮”要差異!現在不少地方都在謀劃建設特色小鎮,江西建60個,河北建100個,鎮江一個地級市也要建8個,能建成,建好,建得有成效當然是好事,但這的確不太容易。如果沒有產業謀劃,很容易形成“千鎮一面”,一哄而上的亂局,倘若如此,特色小鎮建設就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
三、文化基因,“鎮”好不同
說發展產業要有特色,或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人們經常調侃說:“特色沒有問題,問題是沒有特色”,說明每一個地方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實在也是一件難事。那么為什么做出特色就這么難呢?這是由特色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所謂特色,就是要與眾不同,這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這個特色要有市場價值,產業發展中能夠利用這個特色去抵制市場風險,如果這個特色沒有市場價值,對產業發展就作用不大;二是這個特色要比較稀缺,不僅僅是說你有別人沒有,而是說,你有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就很少,因為少而顯得珍貴;三是這個特色要具有不可模仿性,如果這個特色很容易被模仿,特色也就不成為特色了。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搜尋成本降低,知識傳遞速遞加快,一方面使得“特色”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也使得保持特色的成本越來越高,這在特色小鎮建設中也是如此。比如,你在這個鎮種上油菜花,春天游人如織,某年賺得盆滿缽滿,第二年就會發現離你不遠的鎮也會立即效仿,最后讓你的油菜回歸油菜,只好拿到榨油廠去還原它本有的屬性?,F在的農村,各種各樣農家樂大體上就屬于這種情形吧!
那么,究竟什么東西才具有“價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呢?我不太了解生物學,但常聽說“基因”這個詞,知道這是可以遺傳的,但改變就比較難。如果真是這樣,在一個地方發展產業,僅僅在產品上下功夫就不夠了,因為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模仿產品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在產品上注入這個地方的“文化基因”呢?或許就不是那么容易模仿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基因主要表現為這個地方長期沉淀下來的信念、習慣和價值觀。如果這樣來解釋,把這種基因注入到產業當中,就可以形成“有價值、稀缺且難以模仿”的特色了。
我突然想起家鄉的“水南腐竹”來,我的家鄉在江西省吉水縣水南鎮,最近幾年許多返鄉的農民工開始做“腐竹”賣,2007年還創辦了專業合作社,2014年這個腐竹專業合作社經營收入達到1400多萬元,還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評委全省的優秀農民合作社?!八细瘛痹趺磥淼哪??原來,幾百年前來自廣東的客家人在吉水水南落腳,帶來了迥異的生活習俗,客家人喜歡白切雞、釀豆腐、擂茶,在做豆腐的過程中發現了腐竹這個新鮮玩意,恰好水南鎮是著名的黃豆產地,這些年又恰好遇上城里人喜歡農村土特產,農村人進城打工不順利,那些居住在水南的客家人回鄉之后就做起了腐竹的營生,還果真風生水起。不過我總擔心,如果僅僅停留在做“腐竹”上,可能產業難以持久,因為這產品太容易仿制了,只要有黃豆、木柴、大鍋,不需要一個上午也就學會了。所以,得想辦法在“水南腐竹”里注入這個地方的文化基因。
那么,如何才能在產業中注入文化基因呢?我認為要強調以下四點:一是注意產業組織,要形成產業聚集,形成產業區域品牌。比如“水南腐竹”,是不是可以按照特色小鎮的要求,精心打造水南的“腐竹小鎮”,把現在分散在各家各戶的腐竹生產集中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形成腐竹生產的聚集,壯大“水南腐竹”這一區域品牌?二是挖掘產業文化淵源。水南腐竹不是簡單的豆腐皮而已,這是數百年來客家人遷徙并與當地融合的文化載體。大家一定知道福建的土樓,那也不是一般的居住之所,而是客家人遷徙過程中與外族斗爭的自我保護自我繁衍的文化載體。因此,水南的“腐竹小鎮”一定要把客家人遷徙到江西之后與當地人融合的歷史展示出來;三是通過產業展現不同文化的融合。來自外地的客家人到水南后,沒有與當地人發生沖突,而是和諧相處,傳承許多人文精神,水南作為“中華狀元第一鎮”,在這里誕生了劉儼、彭教,王艮三位狀元,所謂“五里三狀元”的讀書文化傳承過程中,使客家人到水南之后,也崇尚讀書,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因此小鎮建設要把這種文化融合產生的社會價值體現出來。
總之,特色小鎮建設要想與眾不同,就得不斷挖掘“文化”,在產業當中注入當地的“文化基因”,就像“水南腐竹”,要能夠成為承載客家人遷徙過程中,勤勞、智慧、和善精神的載體,這才符合“特色小鎮”需要特色文化內涵的要求。顯然,僅有腐竹是不夠的,因為腐竹的生產技藝是可以學習的,但幾百年來客家人遷徙過程中與當地文化融合的沉淀出來的價值觀與信念就很難模仿,由此形成特色小鎮的淵源之特、產業之特、文化之特、景觀之特,小鎮的發展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所以,若要問小鎮特色在哪里?文化基因,“鎮”是差異!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廣西特聘專家,柳州市人民政府顧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平臺(公眾號/三農莊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