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傳統的以政治角度劃定的農民身份過于籠統,也難以準確定位,可以借鑒細分的理念,對農民特別是農村青年群體進行細分研究,更加細致地觀察不同分群體的準確特征,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聯系和服務工作。
關鍵詞:農村青年 細分 特征 工作對策
傳統的農民概念,更多的是政治身份、社會身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職業身份,因為在農村,不只是農業一種行業,許多農民也不只是從事一種行業。到了今天這個城鄉一體化縱深推進的年代,農民的概念更加分化,需要運用細分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認識農民群體,特別是流動性日益增強的農村青年群體,為對應做好相關服務工作奠定基礎。
一、農村青年的細分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市場細分”的概念,由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1956年提出來,目前廣泛應用于各行業。核心是企業根據消費者需求的不同,把整個市場劃分成不同的消費者群的過程。其客觀基礎是消費者需求的異質性,帶來的啟示是:政府服務的對象也存在異質性,必須把握不同群體的差異性需求,開展針對性服務,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青年概念已經嚴重分化,較難定義。是從事農業的青年?是留在農村的青年?還是農村戶口的青年?比如演員王寶強的身份,他還是農村青年嗎?他出生于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大會塔村,6歲時開始練習武術,8—14歲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來到北京闖天下,在各個劇組當武行做群眾演員,直到《天下無賊》終于成名,但若戶籍論,依然是進城務工青年,但誰又能將他作為農村青年看待?實際上這種人已經城市化而身份依舊為農村戶口的農村青年還有很多。
如果應用細分的理念,可以對農村青年做出若干類別的細分,有利于更清晰地把握農村青年的群體特征。至少可以從空間分布、職業分布、發展層次分布、需求特征等四大方面進行細分。
1、空間分布視角下的農村青年。在這一視角下,大體可以將農村青年分為進城務工青年、農村留守及返鄉青年和城鄉流動青年三大類,其中:進城務工青年大多數已經成為當代產業工人的一部分,只剩下農村戶籍的最后身份特征;農村留守及返鄉青年,有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進城的,也有進城之后重新回到農村的,是準確意義上的農村青年,但依然不一定在農村從事農業;而城鄉流動青年屬于一個流動的群體,如果按身份特征界定,依然屬于農村青年,但卻很少從事農業生產,在農村停留時間很短,在城市也沒有持續長期停留,某種程度上既不屬于城市,也不屬于農村。同時,近年還出現城市戶籍青年到農村創業的現象,如從事農產品購銷、貯藏、加工業務,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但人數總體較少,暫未單列。
2、職業分布視角下的農村青年。暫且不論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僅以留在農村的青年為觀察對象,亦可分按照從事產業的不同細分為以下從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這三大類別,細分出種養業、林業、漁業、建筑業、家庭工業、手工業、農村商業、農家樂、交通運輸等15個以上不同職業群體,而且存在明顯的群體特征差異。具體如下圖。
3、不同發展層次視角下的農村青年。農村青年的人生發展軌跡也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五段論,參照其理論,可按不同發展階段將農村青年劃分為三種大的生存狀態,不同生存狀態的特征又有不同。最普遍的是就業或創業初期狀態,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就業技能不足、創業資金不足等;也有一部分已經進入事業上升期,屬于爬坡階段,可能步入上層,也可能停滯不前,經營管理是最大的瓶頸;個別已經屬于成功人士層次,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有回饋社會的意愿。具體如下圖。
4、不同需求特征視角下的農村青年。當前農村青年總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況為:不甘于現狀,有強烈的改變自身命運的愿望,具體又分為在農村和在城市兩大類別;又因為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在農村的青年以增收致富成才為第一現實需求;在城市的農村青年以就業和融入城市為第一現實需要,同時還有社會保障、住房、子女就學、政治參與的現實要求。具體如下圖。
二、造成農村青年分化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工業化、城鎮化造成的三農割裂,因為傳統的三農是一體的:農業、農民、農村以土地為紐帶而密不可分,農業需要在農村廣闊的土地上經營,而農業的經營又需要農民來實現,經營農業的農民又普遍居住在農村。而且可以說,在沒有城市概念之前是沒有農村這個概念的,農村只是城市“逼”出來的概念。但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動下,傳統的農業、農村、農民三位一體的格局正在破裂,走上分別獨立的道路。
1、農業的嬗變。逐漸進入“圍城”狀態,農業內部的人想出去,農業外部的人想進來。從事農業的人不一定是農民,而是農業職業者,由“farmer”取代了“peasent”。現實的場景是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的同時,又有大量資本在醞釀資本下鄉,還有一部分非農村的大學生倒流入農村創業,更有相當一批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
2、農民的分化。首先,一部分農民會變為市民和非農業勞動者;其次,一部分農民會變為農村非農產業的從業者,而且不一定就住在村子;再次,還有一部分農民會依然從事農業,但其年齡一般較大,既有無可奈何的城市返鄉者,也可能有主動回鄉的創業者;最后,農村還將殘留一批老一代農民群體,他們基本失去勞動能力,又沒有被城市吸納,最終要在衰敗的農村度過凄涼的晚年。
3、農村的轉型。農村的基礎設施與生活方式將會加速城市化,逐漸縮小與城市的距離。農村的終結——由于人口的減少,一部分村必然要在城市化過程中無奈的消亡,這是不可挽回的宿命;一些邊遠偏僻的村,則可能要通過合并、搬遷等途徑實現再生,最終形成一些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服務較為齊全的集鎮、農村社區。那么,這時的農村還是傳統的農村嗎?由于農村的改善,城里人到鄉村居住具備了現實條件,住在農村的人將不再僅僅是農民,有可能是周末度假來到農村的城里人,也有可能是在城市就業退休后到農村養老的人,也有可能是看到農村良好發展前來謀生的人。
基于目前三農的裂變,有不少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回不去的故鄉,意思是農村的轉型已經讓農村不再具有傳統的田園牧歌場景,但這一觀念尚需要時間的檢驗,因為目前的經濟社會整體處于轉型期,一切都沒有塵埃落定,將來的農村在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基本結束、農業生產要素的分布不斷合理、農民群體的重新組合的情況下,重新出現現代的田園牧歌場景也不是夢想。特別是在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的情況下,也客觀上為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也為有志青年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事實上,近年已經出現以返鄉農民工、返鄉大學生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現代化新生力量,雖然數量還不是很多,但展示出了勃勃生機,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用細分理念做好農村青年工作
基于細分理念的啟示,做好農村青年工作需要抓住不同農村青年群體的共性特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實現夢想等;把握不同農村青年群體的異質特征:不同空間分布、不同職業分布、不同發展層次,開展針對性服務;重點可以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就業、創業、融入、通道、生力軍、后顧之憂。
1、促進農村青年就業。轉移就業現在已經不是問題,我們國家已經整體從民工潮過渡到民工荒,勞動力需求拐點已經形成,不僅東部缺,西部也缺;不僅城市缺,農村也缺,核心是就業的質量,前提是就業技能與綜合素養。所以,促進的主要措施是就業培訓,但團組織最大的問題是培訓資源短缺。從現實看,政府部門的培訓資源很多,關鍵是團組織能不能從打“游擊戰”轉向“陣地戰”,根據政府部門的項目要求去承擔培訓項目。
2、促進農村青年創業。農村創業青年以返鄉農民工、返鄉大學生為主,有一定知識、經驗和積累,但創業過程最主要的需求還是資金、技術和信息。對于青年創業貸款工作而言,也要細分化,初創期的小額貸款、發展期的規模貸款、穩定發展的信用貸款,需要有差異化政策。創業的培訓要專業化,細分而具針對性,最好一對一式的。信息服務關鍵在于提高青年的信息獲取能力,在信息爆炸的社會,信息泛濫,信息本身不缺,而缺需要的信息的獲取途徑,根本在于形成青年的信息自發行為。
3、促進農村青年的社會融入。核心的是城市的融入,如何成為新市民,包括心理疏導、政治參與、交友婚戀等。有關研究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組織歸屬感不是淡了,而是強了;政治參與意識明顯增強;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婚戀、子女哺育也將要在城市完成。其次是農村主流社會的融入,在村級政治參與中的地位體現、在鄉村建設中主人角色顯露,需要團組織這一紐帶。
4、拓寬農村青年的人生通道。實現人生價值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農村青年的中國夢不僅是發家致富,還有人生真諦的苦苦追尋。要避免團組織成為精英俱樂部,需要投向的目標恰恰是正在形成青春新勢力的農村青年帶頭人,他們正在影響農村未來的經濟、社會、政治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團組織與青年人才關系問題,恰恰適用于農村青年工作,團組織要發現推薦、更要培養出大量的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通過推優入黨、基層政治與社會建設參與等,讓他們逐漸走向人生的上升通道,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5、農村青年生力軍作用的發揮。重點在農業現代化的人才支持,扶貧開發工作中的社會資源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的社會新風引導,農村社會管理中的維護穩定、矛盾化解、志愿服務、奉獻愛心等。要引導優秀青年從城市返回農村,在農村創業,發展現代農業,帶領群眾致富,成為農村發展的青年帶頭人。
6、解決好農村青年的后顧之憂。主要體現在“三留守”人員(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農村權益方面,最小的諸如事有身份證的異地代辦等,都可以溫暖青年的心,體現黨政的關懷。“三留守”人員的照顧問題相對比較突出,已經有志愿服務的面上覆蓋,需要在志愿服務方面形成長效機制。
四、做好農村青年工作的幾個著力點
1、堅持不懈地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村級團支部的繼續探索(以村為單位的QQ虛擬團支部),合作社團的建設繼續推進(與農業部門協作)、鄉鎮團委橋頭堡建設需要持續(核心是如何成為真正的指揮員與戰斗員)。縣級團委也必須借鑒鄉鎮大團委建設,增加大量的直屬團組織,既要鞏固現有的組織體系,更要借助大量涌現的青年社團和自組織,真正實現工作手臂的延伸,改變團縣委疲于奔命的現狀。
2、重視發揮涉農部門團委作用。涉農部門的范疇很大,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林水,與農村工作涉及的部門多達20個以上。近年的農村共青團工作,在努力加強非層級化團建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這一個龐大的層級化組織體系。要過對涉農部門青年工作的重視,可以發揮這一系統的青年作用,也有利于拓展農村共青團工作資源空間。
3、加強基層團干部三農素質培養。農村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工作背景是復雜的三農問題,工作牽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建設。目前從事農村共青團工作的團干部并不一定懂三農,甚至根本不懂三農,與涉農部門合作,切合點不好找;與農業干部交往,經常說外行話;與農村青年打交道,不知青年真心想什么,需要重視和加強。因而,應該把三農素質的培養作為農村基層團干部的一個基本要求。
4、注重在三農大局中找準位置。縣以下共青團工作基本可以概況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青年工作,要在農村工作與青年工作中找結合點,善于與黨政中心工作結合、善于與部門工作項目結合、善于從青年需要出發靈活設計項目,做黨政重視、社會關注、青年需要、力所能及的事,讓基層團的工作有為有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魏延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