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樂還能不能發展?我認為可以,整村推進、區域發展也完全可以,但不能走老路,類似全村都來賣豆腐這樣單一的農家樂顯然行不通了。社會在發展,消費有了新的需求,農家樂也要與時俱進,迎合消費。在此,我給大農微友們分享幾點個人觀點。
一、突出“絕”
整村或區域性發展農家樂,美食品類要多元化,比如沿街或沿路有梨湯,有山楂糕,有炸食鋪,有粘貨(驢打滾、蕓豆糕、八寶飯、小棗粽子等),還有主食鋪子。主食鋪子主要針對那些不具備開飯店的人家而言,把他們動員起來,賣單獨的一個特色美食品種,當然,他們必須把這個品種做精,讓游客吃后叫絕。
家里已經有農家樂的要升級,升級的方向就是傳統與現代結合。比如,我知道的一個農家樂飯店,就把傳統老菜做得特別絕,“市里不賣、山溝里有”的鍋燒肘子、烤紅薯冰淇淋、自家土豆做的炸灌腸,他們的砂煲粥特別地道。
只有集中精力把一個東西做精做絕,才能征服游客的味蕾細胞,才能把他們變成“回頭客”,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變成忠實的消費者。我沒有去過日本,但根據資料和去過的人介紹,日本的鄉村美食產業就是這樣做成的。
二、以“樂”為主
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如今看來并不“樂”——特色不突出,娛樂不足,菜品陳舊。過去是家長帶孩子去農村玩,現在是孩子拉著一家去郊區。消費主體在變換,所以農家樂必須升級,要有適合三代人玩的、吃的、樂的。
近些年,我們都在學習臺灣的休閑農業,我認為,一切先進的模式和優秀的經驗都要學習借鑒。
要打破傳統農家樂中某村某主題宴,或全村家家戶戶一個菜單的僵化呆板,這個東西制約發展。你給客人設計菜單,這就是強制,這就是包辦,應該是百花齊放,甚至突出個性化訂制。
三、可以玩“新”
如今的烘焙熱,農家樂可以有規劃地引入,村里出現一兩家面包店,出品比馬克西姆(一個知名品牌蛋糕房)的還要好,這不也是蠻好的嘛!
還有披薩店、曲奇店等等,這些都是標準化流程,技術好學習,投資又不多,但需要經營戶不斷學習。
四、回歸“專”
對于鄉村民俗旅游已經發育成熟的村莊,建議立足“一村一品”,突出專業化特色。
比如以豆腐為主題的農家樂村莊,從產業上有專門種豆子的(黃豆、黑豆、綠豆、紅豆等);有專門做豆腐、做豆皮、做豆干、做豆漿、做豆汁……有專門經營豆制品的飯店;有運營和豆相關的各種體驗博覽的場所,比如豆腐坊,讓游客自己動手體驗磨豆腐;景觀環境也圍繞豆腐文化來設計,可以用豆制作各種粘貼畫,研究和豆相關的詩詞,舉辦各種和豆相關的比賽、節慶活動…
這樣的話,既能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又能綜合配套、差異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游客記憶深刻,在吃好的同時,吃出文化,寓教于樂,深入體驗,真正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最后一點,政府主管部門要做好引導,讓經營戶建立“慢點”經營理念。我國是農業國家,昔日都是手工做,現在數字化社會太快,沖淡了傳統的吃玩樂,有時顯得很浮躁。消費者浮躁,經營者浮躁,產業發展也很浮躁。
所以,我們在發展現代農家樂的時候,既要迎合新的消費需求,也要倡導慢吃、慢玩、慢樂的鄉村文化,讓真正的鄉村休閑娛樂開花結果。
作者簡介:王云,北京烹飪協會副秘書長,北京京西稻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蔬菜中心紫山藥深加工利用課題負責人,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大城市營養配餐課題負責人,北京市科協昌平區延壽鎮黑山寨栗蘑宴研發課題負責人、流村鎮全兔宴提升課題負責人,出版有《食苑健康系列叢書》、《經典名菜》、《水果營養健康菜營養健康》等編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農圈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