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近代中國鄉村危機的研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關中國鄉村研究和調査的成果中已涉及較多但對其本相的揭示以及深層致因的討論卻未達旨要,大多限于列舉要素,以至于“我們很難將他們各自描述的農村社會疊加起來”’,“沒有充分的對比,因而很難發現動態的聯系和規律”。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著文論及20世紀30年代的農業危機, 認為導致農業大危機的深層原因是近代以來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的下降,或者歸結為“主要是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等,但總體而言并沒有超出20世紀30年代所論及的因素范圍(只是側重點或觀察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
需要強調的是以往的討論大多是攫取特定的事例、現象及其特征并人為地將其羅列集結成對鄉村危機因由與特征的解釋而對特定事例、現象與特征間的邏輯關系和因果關聯并沒有作進一步的探究,甚至不加區別地以整個近代社會危機之面相、特征來詮釋特定的鄉村危機, 以致落入因果倒置、面相與本相顛倒而渾然不覺之窘況。在變動劇烈且發展極不平衡的近代中國,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論域或范圍內鎖定論題,事實上就會出現隨意擇取各種事例和因素來建構自己的解釋——顯然這種研究路徑和解釋與歷史事實和學術宗旨相去甚遠。因此,將論題限定在一個“可控”范疇內,并從其因果形成的必然聯系中建構合理的解說體系,對于近代中國鄉村危機的認識和理解或許是一條可行的研究路徑。
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鄉村社會可謂亂象叢生,滿目慘然,“農村的政權被把持于一般鄉紳或被壟斷于一般劣紳,農民的經濟向上,無實現的可能,故農民不得不沉淪于貧窮無智的境遇了”。農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自從民國紀元以來,因為內亂戰爭及舉行新政之故,關于農民的賦稅比較從前超過得很遠……因此,農民中便發生一種極反動的感嘆說:‘倒是專制時代好,民國所給予我們的苦痛太大了!’”雖然這是一種情緒化的極端之論,卻也宣泄出農民對于社會現狀的怨憤。時人指出:“民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各方面,都變了一團糟糕。一般憂國之士莫不舉首蹙額的喊著:‘中國的危機到了!’……中國的危機,決不是因為民族的精神不振,也不是因為國民缺乏禮儀廉恥種種的美德而是因為農村經濟的基礎,已逐漸動搖,且有瀕于破產的趨勢。歷史上的政治革命,都含有多少社會背景,而且可以說大多數是以農村經濟破產為背景?!?/p>
就表象而言鄉村危機似乎是傳統時代農民起義、造反的基本條件或歷史前提,以往的研究者也曾以此為論,“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從根本上說仍是傳統鄉村周期性危機的一次大爆發,它根源于土地兼并及賦稅沉重剝削下廣大人民的極端貧困”。中國傳統土地制度“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性……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遲滯的總根源,使中國長期徘徊于治亂循環的周期性危機之中?!钡鞘兰o年代的鄉村危機卻呈現著更為復雜的面相和時代特征,“農業的中國已開始人于工商業化的時代,于是農民的困苦比從前更甚”。時人或稱之為農村崩潰、農業恐慌、農村凋敝、農業破產等,只不過是概要言其某一個側面而已。實際上,其時的鄉村危機是一種全面危機,是一種“農村總崩潰”。它非但以“經濟基礎急劇破裂、人民生活日益艱難其慘苦實有甚于亡國”的情狀使“各地農村已全部陷入危境”,而且將“農村問題的嚴重性,已超升至最高狀態,解決之切迫不及待”。它是由政治紛亂、經濟破產、社會失序、文化失范所引發的整體危機。
從鄉村危機的征象看,時人觀察角度不同,所論略有區別。當時有幾種代表性的認識。吳覺農認為,農民生活疾苦的最淺鮮的例證有七種表象:土地分配不足、農民糧食恐慌、農民生活貧困、農民收入低減、災荒頻仍、都市工商業的影響、地方資本家的壓迫等。錢亦石則提出:“中國農村已一天天向破產的深淵沉下去了!“破產的姿態表現為:一是耕地面積逐漸縮小;二是自耕農減少,佃農增加;三是農產品價格的跌落;四是農村金融枯竭;五是農民離開故鄉,向外逃亡。而且“破產的五種姿態”,“既有長期的歷史性,也決不是短時間所能消逝,除非有什么偉大的‘轉變’發生,這五種姿態恐怕還要存留一個時期吧”。董汝舟則提出,“目前中國的危機,是農村經濟基礎的動搖”,而農村經濟破產主要表現為:農民戶口逐漸減少(災荒,工業化和城市化),荒地增加,農業收獲量減少,土地分配不均,地租增高,田賦及捐稅加重,高利貸的壓迫農民生活的苦痛?!艾F在中國農民每年平均總收入很少超過二百元的,普通約百余元左右,最少者尚有十數元?!蓖高^對鄉村危機表象認識的差異,不難發現其相通之處:“他們都認為中國的農村經濟將達到它崩潰的總危機……中國農村的破產與農民的窮困本是一個鐵一般不容否認的事實。”其最突出的表征是,農民逃亡農業衰落或農地荒廢)農村破產,以至于造成“農村凋敝,國本動搖”之險峻情勢。
那么,導致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村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么?時人提出各種論說。主持中國農場經濟調查多年的金陵大學教授卜凱認為,主要由于農場面積的零細、生產力的薄弱、人口的繁密、勞力的過剩、農民平時積蓄的缺乏、水利不修、交通不便、森林太少、缺乏信用組織等,因此主張節制人口、公允地租、改善運輸機關、推廣信用制度、增進農業技術、整理水利等。農村合作專家王志莘認為是社會不良的影響,主張救濟農村應當注意整個農村社會問題,先從辦理農村自治人手。經濟學家馬寅初認為,主要在于國民的家族思想過重及人口繁殖過多,主張改良國民思想及解決人口問題。民眾教育專家高陽認為,是由于治安破壞、交通梗阻、水利失修、種植鴉片、缺乏組織能力、缺乏知識與技能及道德等,因此主張先從維持治安、整理交通、注重水利、停止鴉片收人人手,其次是提倡合作組織設立農民銀行,推行鄉村民眾教育,使研究與推廣技術指導結合,使知識分子下鄉指導農民等。女界領袖俞慶棠則認為主要是由于捐稅苛重、耕地不足、人口繁密、利率過高、農業資本缺乏、農具不良、工資昂貴、買賣不公、副業不增、農產不豐、災害頻仍、土豪劣紳壓迫、迷信的靡費、交通不便、缺少教育機會等15種,主張先從行政上著手:在普通行政方面,裁撤一切苛捐雜稅,發展交通建設水利;在教育行政方面政府宜注重鄉村教育,增進農業實行勞動教育,使農民都受教育,使學生都勞動化;一般知識階級實行下鄉工作注意農民的疾苦傳達心理的交流,介紹科學的方法設法增加生產,改善農民生活,增進農民組織能力等。以上說法可謂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筆者粗略地歸納分類,發現時人提出的致因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農業技術致因說。如“農耕技術的停滯,歷代災荒的頻仍(見竺可楨氏統計),以及農民暴動的追蹤而至(見薛農山《中國農民運動史》,)都是此種農業慢性恐慌的表現。“查我國農村破產之主因,固在水利未興,而土地未盡其利,亦系重要原因之一?!蔽C爆發之初,“多數人便以為農業的衰落作為現時農村經濟破產的直接動因”。國聯專家拉西曼也認為,“統計全國人口與土地分配,尚屬地浮千人;不苦人不得地,唯苦地不整理……職是之故……認為經營及整理問題,實更急于分配問題?!逼渲?,“土地報酬遞減法則”也是相當流行的論點之一,即“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投下較多的資本和勞力,并不能夠按照同一比例增加收獲"。國民黨建政南京后也選擇了”技術致因論”以表達自己的立場,宣稱經濟的落后”是由于我國生產技術幼稚,等到海禁開放以后,又加上外來勢力的打擊,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阻力”。這種認識規定了國民政府應對危機的基本方案,即從國民經濟建設上下功夫的四大綱領:一盡人力,二開地利,三盡物用,四暢物流?!捌埬芡瓿蛇@四大端,那中國一定就可以變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了?!?/p>
其二,土地制度致因說。主要認為“農村是在內在的病根與外來的壓力下一天天趨于破產”,而“中國現存的土地關系卻是此種危機的最主要的主觀條件,同時這種危機又加深了中國土地問題的深刻”,當然,土地不均、租佃制度并非單獨發生作用,而是與小農經營、生產技術、水旱災害、苛捐雜稅、戰亂兵匪、土劣豪紳等“各有其牽連關系”,因此,“農業生產力的薄弱,和多數農民經常地因為生產不足而陷于饑餓狀態的情形,是中國近年來農業慢性恐慌的基本特征。”其主因則源于土地所有制及其佃租制度,即“佃租的剝削,也不能不算是江西農村破落中一個最大癥結”。
其三,帝國主義侵略致因說。主要體現在以下觀點:“吾華以農立國,農民占全人口十分之八以上,全國收入,亦以農產為大宗,顧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之侵略,有加無巳,農村破產,殆為既成事實而呈江河日下之勢?!?,“帝國主義在華的侵略,影響及于農村,這是農村崩潰的因素中屬于國外的一個因子。”論者還多從對外貿易比較中求證,如從1925年到1932年的8年來對外貿易比較可知,“除民十六年外,入超數額,都是逐年遞增,到了去年,輸出數額,僅約及前年之半數,同時入超數額達五萬萬五千六百余萬兩,沖破以前紀錄”?!澳陙磔斎胴浳?,飲食品幾占百分之三十,而輸出品中原料一項,大為減少,計去年數額不及民國十四年的半數。以農業國家而有此種現象,農村安得不趨于崩潰之境!”因此,“帝國主義者既控制我沿海各大商埠,由各大商埠咽喉透過代理人,支配我國農村,剝削我國農村,遂致釀成今日都市膨脹與農村枯竭之畸形現象”。其中,論者多以“機械生產物侵入農村,手工停罷”與“關稅不能自主,外國剩余農產品厲行傾銷政策,致本國農產物無法銷售”為主導之因?!岸鴮嶋H上引起中國農村經濟崩潰的第一個動力,是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
其四,內政腐敗致因說。有論者將鄉村危機概括為:“失業與逃亡,同是農民失去其生活手段的表現,同是農村動蕩的前提?!逼渲苯又乱騽t是,“在苛捐雜稅摧殘之下,最明顯的現象是農民逃亡……舉地贈人,且無人敢要,房屋什物又無人肯要買,貧衣只得棄地不耕,”而“苛捐雜稅摧殘農村的另一結果,是加增農村的失業”。并認為“農村衰敗”的主因是“先腐而后蟲蝕”。有論者言:“現在我們跑到鄉間去,真是怨聲載道。他們所罵的所恨的,不是帝國主義或土豪劣紳,而是政府,以及政府所用的官吏,所養的軍隊。”因為辛亥革命后,“我國政治未上軌道,兵匪遍地,捐稅重重,農民憔悴欲死,離村思想大熾;農村破產已成今日重大而悲慘的現象”。
以上歸納雖不免疏漏,卻基本可以揭示時人的主要論旨。而且根據后來的學術演進脈絡,不難發現今天人們理解和詮釋鄉村危機的基本立場,仍然不出上述論點之范圍(更普遍的主張是綜合以上要素,形成“綜合致因說”),尤其是從長遠意義上影響歷史進程的當時中共學者的觀點:“只要沒有被某一社會階層的主觀利害關系所蒙蔽,不戴了有色眼鏡去觀察事物,那就決不會看不到中國農村經濟以至于整個國民經濟破產和衰落的原因是在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榨取。有了這個基本概念,也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把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和鏟除國內的封建殘余勢力作為解決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主要關鍵?!?/p>
但是,上述“農村崩潰”或“鄉村危機”的各種面相和原因,其實是對整個近代中國社會狀況的描述或揭示,是在宏觀層次上建構的對于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國際地位和時代特征的認識框架,并不完全是就“鄉村危機”本身展開的論證。因此,宏觀層次上的原因或理論解說,雖然看似不錯(原則上并不錯),卻在學理上遮蔽了其歷史本相和真正的致因,使得對這一問題本該具有的深層探究流于一般的表象陳述。
二
上述所論看似合乎情理,卻未能觸及問題的實質,或者并沒有直接針對問題本身展開論證。由于鄉村危機是在特定時間、特定條件下爆發的具有意外性、聚集性、破壞性和緊迫性的危機,相對于一般歷史進程而言,它只是整個歷史進程中的特殊問題,屬于即時性問題,而不具有常態性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時代周期性導致農民破產從而引發農民起義和暴動的危機,實質上不屬于鄉村危機,而是社會危機或政治危機。因此,如果不能揭示其特殊性及其特殊致因,那么對于問題的討論實質上無異于隔靴報癢。
首先,無論是農業技術、土地制度還是內政腐敗,以及“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梓取相結合”論等,其實都是對于整個近代中國社會危機或近代中國落后原因的詮釋。因為,鄉村危機爆發于20世紀30年代,而上述因素卻至少在鴉片戰爭時期已經形成或存在,就農業技術或土地制度而論則更為久遠。“中國農村,自土地私有制盛行以來,便長期在崩潰的狀態之下存在著……兼并土地之事,既極盛行,貧富的懸殊,也就日甚一日?!蓖恋刂贫纫约案街渖系母鞣N規制,是中國歷史上始終存在的瘤疾,“這在歷史上,固然如此,既(即)現在各省亦復如此”。因此,上述所論的致因或由此揭示的面相,或許是對整個近代中國社會危機或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狀態的一種解釋路徑,卻無法成為對30年代鄉村危機的有效解釋。
其次,鴉片戰爭后的近代中國危機四伏,其中邊疆危機、教案危機、戰爭危機接續而起,且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危機、社會危機密切相關,使近代中國陷入內憂與外患的雙重煎熬之中。帝國主義侵略作為一個基本要素,是鴉片戰爭以來始終存在的問題,而且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或影響力更顯著地存在于通商口岸或大都市中,其何以成為30年代鄉村危機的直接致因?況且,鄉村危機的觸發有其特有的內在規則和態勢,與外因性的帝國主義侵略并無必然關聯(雖然對于近代中國而言并非沒有聯系)。因為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中,鄉村危機或農業恐慌也不曾避免,“十八世紀西歐農村破產的過程”曾是“產業革命過程中應有的產物”。伴隨“工商業勃興,結果人民集中都市,田園荒蕪,因此民食大生問題”,此類現象在英美德法日各國相繼呈現。故歐戰一停,西方“國內政治家,都大倡歸農運動”,并以此為“時代精神”。開始采取救治鄉村之措施。在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鄉村危機在歐洲和美國依然不免。在美國,“1920年到1930年10月,美國農產品價格跌落40%以上”,“造成空前的衣業恐慌”。據美國農業部調查,在最近10年中,離開鄉村的人民共有150萬之多。此數均系鄉野的農夫直接奔往城市者,村鎮的入民尚不在內?!?0世紀30年代,美國的農業危機仍呈現持續走高態勢,“農產物價格之下落,自1930年以來益趨急激……其情勢隨時間之遞進愈形惡化?!奔词篃o災害之年美國的多數農民“亦不能以是歲之收人支付租稅”。據歐洲各國“農業簿記之統計”(萬國農事協會)資料中“農民之純益或損失“統計表,至少有10國(丹麥、瑞士、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挪威、瑞典,)均程度不同地出現農業“依然繼續其不景氣之狀態”或農民”已經破產"的狀況。因此,立足于“帝國主義侵略”因素,實不足以解釋鄉村危機的成因。
再次,鄉村危機顯然并不僅僅是農業生產力下降或農業收獲量減少的問題,因為對于當時的中國鄉村而言,“不僅歉收成災,豐收也成災"'"已陷于東不是西不是的走投無路的狀態中”。例如,1932年各地大多豐收,“照理一般農民就此可以歡天喜地,額手稱慶了。但是實際上恰恰相反,因為糧價太賤,農民底窮困非但沒有減輕,反而益加深重。”是年長江流域(如江蘇)許多縣豐產,“均能超過通常收獲量達五一二十以上”,“春夏之間,梗米每石十三、四元……等到新谷登場,立見傾跌至十元以內,現已在八、九元左右。以至于“谷賤傷農”恰是農業恐慌中農民生活的簡單描寫……目下中國衣產價格的往下直跌,便是這種虛幻象造成的結果。同時這種農產價格狂跌的現象就成為中國農業恐慌基本的標志?!?/p>
以往的詮釋既未能對鄉村危機的致因作有效的解釋,也未能揭示鄉村危機的歷史本相。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鄉村危機,顯然不是傳統時代久已存在的人地之間的緊張關系、封建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以及專制制度下政府和官僚的低效與腐敗所生成的社會危機(表現為農民的生存危機,并不能定義為鄉村危機,它的歷史本相和深層致因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具有了自己的時代特征。
近代鄉村危機,說到底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程而出現的鄉村社會急劇衰退的一種危機。雖然“就人類社會的演進而言,本來是先有鄉村后有都市,都市是由鄉村演變而來的”。但是,“都市的形成,雖是在鄉村之后,但因工商業的發達,與交通便利的關系,又因政治機構,也設在都市,于是一切文化事業與活動,也有長足的進展。一個人口集中的地方,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進展速度愈快,文化水準也隨之而增高,物質享受也比較優越。鄉村則因農業的改革比較遲緩,社會比較守舊,物質生活欠缺,精神生活更成問題”。在工業化和現代化取向下,無疑“產業界根本的變動,件件是發展都市的”。因此,鄉村危機是對應于城市發展或城市繁榮的具有特定區位性的一種危機,“農村則終年勤苦生產,完全供給都市人們之生活費,至其本身破滅而止……結果都市日愈繁榮,農村日益衰落?!睆摹岸际械睫r村切斷了農工商相互間的紐帶”,“大都市作了病態的繁榮”,“農村相繼破產”,所以,鄉村危機的時代性體現為“近代文明的產物”,即“農村問題雖是隨著時代和場所而變遷,但考察其本質,不能不承認是近代文明的產物”。因農村問題之發生,“必須以國民經濟或國際經濟發展至某種程度為前提”。
鄉村危機不僅僅是經濟破產,而且是鄉村社會——文化的整體敗落;盡管大量農民“自動離村的決不出經濟困厄與不耐勞苦兩種”。“失業”與“失地”無疑也是中國農村存在的“兩個根本問題”?!爸袊霓r村一天一天趨向崩潰的途徑這是稍微明了一點社會情形的人們誰都感到而且憂心!”“中國農村主要的病源是窮"'"因為窮便發生了愚和弱。更因愚和弱,窮的程度有加無已,所以中國農村就浸衰于破產的狀態中了。”但是,由“窮困”而呈現的“農村經濟破產”的面相固然十分嚴重,也只是問題的一方面(甚或是最基本的方面),并不能揭示近代鄉村危機的核心內容。無可否認“,中國現時所發生的農村問題……包含兩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就是感受現代農村間題的潮流,不得不適應世界環境,趕上現代文明的道路,而作種種實地建設的準備;他方面又須維持農業傳統的經營形態,保護中小農業,留存農村共同社會的精神,使不致再蹈入歐美資本主義的覆轍。”從而“農村問題,便成了中國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漸蛻化為當今政治、經濟、教育各方面的總目標,總對象了“少因為在近代以來的制度變遷進程中,雖然“政治設施日漸殷繁,鄉村制度不確立,既無以樹自治之基礎,復無以利政策之進行”。鄉村政制設置和建構始終滯后和缺失,以至于生活失序、社會變亂常常更頻繁地出現在鄉村社會。如30年代的河北邢臺鄉村,“在農村經濟破產,各業衰頹,盜匪擾亂的今日,農村真所謂日夜不安,盜匪如毛”。橫行農村的盜匪,“不僅擄劫有錢的鄉民,教育機關也不能幸免于難,擄劫富裕的地主及商人,就是工業方面亦受其踐踏"。而中國農民“一百個里頭有八九十個都是目不識丁的睜眼瞎子”,這些“目不識丁的文盲,這些失學的人,大多數都在鄉間”,蓋因近代以來,一方面”各地方的農村學校,便沒有走上正當的軌道……中國的農村教育,是造就流氓土豪劣紳及土匪惡棍的教育。”另一方面“農村的教育機關,能有一個小學校,已經算大幸了。大批的兒童都是送到私塾,交托冬烘先生之手……因陋就簡,敷衍從事。所有課程,大多抄襲城市,對于農村切要的生活課程,全然缺乏?!币蚨?,“農村的經濟如潮水一般的倒下來,一切建設在經濟上的社會、政治、教育等等事業,也因之而崩潰"。所以,近代鄉村危機并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的問題,而且是“中國舊社會構造遭到破壞”之后,“文化失調——極其嚴重的文化失調”的問題應”的確,中國農村的衰落是整個的衰落,破產是整個的破產……既是物質的衰落也是精神的衰落,是經濟的破產也是文化的破產;經濟問題是急待解決,教育問題也是急待解決,其他種種方面,種種部分亦莫不如是?!?/p>
同時,鄉村危機顯然也是傳統時代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破解后的必然結果,它是城市發展和繁榮的另—極的負效應?!爸袊壳岸际姓脚d未艾的發展,都市文化,也正在方興未艾的發展。但農村卻仍是寂寞荒涼。這便構成現在一般人所謂是中國社會之畸形的發展?!痹跉v史演變進程中,“農業隨著社會經濟演進而自動或被動的運動,其運動略有一定法則。隨著生產力的發達,農業漸將工業從它的內部育成分離出來,造成都市的繁榮與農村對立,社會之歷史的動力由農村向都市移動積蓄,幼稚的工業原來是衣業的隸屬,后來農業反成了它的附屬了,在這隸屬關系下,農業不斷的被其剝削而沒落。"因此,“中國都市正在發展之時,農村不獨荒涼寂寞,且進一步大大的崩潰起來了……到國際資本主義入侵以后,中國境內的產業界起了變化,一方面國際資本主義的勢力充起來了……到國際資本主義人侵以后,中國境內的產業界起了變,一方面國際資本主義的勢力充滿了全國,另一方面新式的工商業漸漸發展起來了。農村于此,便從荒涼寂寞的狀態下開始加速度地崩潰起來?!庇纱恕俺青l兩區,一個邁進,一個落后,形成一種畸形的現象”。然而,在傳統時代中國社會——文化是城鄉一體化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的,又為鄉村而設,法制、禮俗、工商業莫不如是"。城市和鄉村的建筑物及日常生活其他方面差別極小,甚至連印刷業都是城鄉一體化的應。正如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所言,中國直到近代,“上流社會人士仍力圖維持一個接近自然狀態的農村基礎。在鄉村,小傳統并沒使價值觀和城市上流社會的大傳統產生明顯分離?!背青l文化一體,人才始終不脫離鄉村,所謂“紳出為官,官退為紳”,既形象又典型地概括了傳統中國城鄉社會——文化一體化模式的特征。
然而,在現代化面向的制度變遷進程中,城市教育漸次發達,鄉村教育則望塵莫及。隨著以城市為重心的“新學”建構,整個中國的教育布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京師大學堂、高等學堂、專門學堂、實業學堂、師范學堂等全部集中在京城、省城或其他重要的城市,中學堂基本上都設在各府、廳、直隸州的所在地,連小學堂也多設在州縣所在地。鄉村學校僅占全國學??倲档?0%,即使是服務于鄉村社會的農業學校也有將近80%設在城區。以1931年度為例,全國??埔陨蠈W校共103所,其中上海22所、北平15所、廣州8所,僅這3座城市的高等學校就占到了總數的44%。全國大學和獨立學院共75所,也絕大部分建于大城市,其中北平12所、上海16所、廣州6所、天津5所,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以學生數計,北平、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昌6個城市共有大學生27506人,約占總數4/5以上。大學教育集中于少數大都市的現象,實屬可驚。清末民初中國約有村落100萬。以此計算,1922年全國中小學校共178847所,平均每6村才有一所學校;1931年全國中小學校共262889所,平均每4村才有一所學校。以河北省為例,至1928年仍有約1/4的鄉村尚未設小學,有些縣份甚至高達70%以上。由此,造成鄉村城鄉人才的逆轉性流動,“農村中比較有志力的分子不斷的向城市跑,外縣的向省會跑,外省的向首都與通商大埠跑”,“而且這種流動越來越變成是單程的遷移”。由此,漸為新式教育中心、財富聚集地、工商業重心,當然也是政治中心的近代都市對鄉村逐漸形成了絕對的優勢,中國傳統時代的城鄉社會——文化——體化模式巳然破解?!耙话憬逃?,只知有城市教育,而不知有鄉村教育?!苯詠淼某青l背離化發展的歷史累積,成為鄉村危機的深層致因。對于近代中國鄉村而言,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十分明顯。
首先,“產業的發展,當然也是使農村加速度崩潰的。農村中的現金由土豪地主直接送到都市上的工廠里或銀行里,由官僚軍閥搜括起來,間接送到都市上的工廠里或銀行里,使農村中空無所有;這是使衣村崩潰之一法。再者都市上工廠一天一天的增設起來了,農民漸漸由農村向都市上跑。久而久之,農村人口減少;這是使農村崩潰的又一法?!倍摇稗r村中的人口,雖有許多跑到城市上的工廠里來了,但農村中所呈露的破壞之象,不在生產的人口減少,而在不生產的人口加多。這是中國的怪現象……中國的工廠發達,不獨不能消納農村中的剩余人口,反而使正在從事農作的人變成剩余的人。”近代以來中國“最難解決者,幾乎就是農村剩余人口無法安插之一點”。
鄉村富戶及其資金單向性地流人城市,“農村衰落所表現的結果其最顯著為內地現銀之流出,農民或以田畝荒蕪或以農產落價致收人減少而其實用必需未能盡減,仍須求之于市。鄉間富戶或以匪患遷徙城市,或以農產失敗不再投資田畝,鄉間儲蓄,逐漸向城市推移。結果農村對于市鎮、市鎮對于都市,都市對于通商大埠均立于入超地位,現金紛紛集中。”遂造成持續地“金融集中都市,間接就可以看出鄉村金融枯竭的狀態”。由此“農村經濟的枯竭,已到了極點”。不唯如此“軍閥于此恰恰看明白了這個趨勢,相率由農村向都市上進展……近幾十年來,農村雖一天一天的窮促,都市卻總是一天一天的富?!怂袁F在的軍閥都要奪取都市甚至要爭得??谝??!保罢诒罎⒌霓r村拿田賦及剩余人口給軍閥;正在發展的都市拿稅收及借款給軍閥。軍閥乃在這都市發展、農村崩潰的過程中從容不迫的發生、成長、興盛。”
其次,維系鄉村社會文化的內在力量與規范發生動搖。如時人所謂“中國向來的封建社會好不好是另一問題但社會上有一種潛勢力存在,社會秩序賴以維持,而不容易發生動搖。這就是敬老尊賢的風氣。鄉村中年歲最髙的人,可以做紳士,一鄉中的是非曲折由他來判斷,他可以指揮一切大家要服從他的命令。除了年紀最高這個條件外,若是有功名的,也可以當紳士,也一樣有做一地方領袖的權?!痹诮詠淼闹贫茸冞w進程中,“要廢除這個制度,須得有一個比較好的新制度來代替它才行但是我們不曾有這種制度的發生”,“舊的制度固然發生動搖,而因新的制度沒有產生,社會就發生不安現象現在事實告訴我們,新的豪紳代替了舊豪紳的結果新豪紳既不是相當有功名的賢者也不是富有經驗的長者,不能取得大家的信仰弄得社會上失了重心,所謂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再次,社會不平等在城鄉之間體現得十分嚴重,且呈持續發展之勢。傅葆琛深有感觸地提到,“有一天我偶然與一位外國朋友閑談。他說:‘中國社會的不安寧是由于三個不平等的現象:一個是有錢的人處處占便宜,沒錢的人處處吃苦頭一個是城市的人處處得利鄉村的人處處倒霉;一個是男子處處在先,婦女處處落后?!逼渲小俺青l的畸形發展與乎文化水準之不平衡,影響整個國家社會的進步。從均等機會、平等享受的原則上,以及民主政治的立場上來看,這種現象是不應當在的。鄉村生活必須改良,鄉村社會必須改造,是各方面公認為調整此種畸形現象唯一的途徑。”
從近代歷史進程看鄉村危機實際上并不是鄉村本身的危機,它是近代以來城鄉背離化發展態勢下所造成的鄉村社會、經濟、文化全面衰退危機。在“都市的發展,其反面就是農村的崩潰。使農村加速崩潰的種種事實,同時就是使都市發展的事實?!笨偠灾?,“中國近幾十年都市發展的事實恰恰是破壞農村的。農村加速度的崩潰,便促成了都市的發展……過去幾十年的事實卻是如此的?!币虼嗣撾x對近代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背離化”演進矛盾的揭示,根本不可能觸及近代鄉村危機的歷史本相。
三
發生于30年代的鄉村危機具有其獨特的時代特征其“發展危機”的特性十分突出。它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而導致的傳統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破解后,鄉村社會走向邊緣化、貧困化和失序化的一個歷史過程?!岸际械幕伟l展,北部若天津,中部若上海,南方如廣州,中部如漢口等吸引農村的壯丁集中于都市,以致農村缺乏人才。”所謂“發展危機”,既表現為“城鄉背離化”發展中的危機,即“農村破壞都市發展兩者背道而馳這是現代中國社會變化的方式”。更表現為“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鄉村社會衰退。所謂“由于產業革命工商業的發達都市的發展”的必然趨勢表明它屬于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伴生物。這種“發展危機”的面相復雜多樣,且充滿矛盾與沖突本文難以悉舉,僅就管見所及也可略見其概要。其一,近代以來以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為導向的歷史發展基本上以犧牲鄉村為前提?!霸诮飞闲鹿I和新都市的勃興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以農村勞動力被犧牲為代價?!痹谀撤N程度上鄉村危機的導因及其后果基本可視發展的進度與速率而定,“這種發展受其自身所具各種特性的規定會使農民大眾所受的剝削越發加強都市與鄉村間的矛盾越發深刻”。在“大都市作了病態的繁榮”的另一極則是“農村相繼破產”,“結果都市日愈繁榮農村日益衰落”。以至于“都市的繁華正成了農村破產表現的新姿態”。如廣西與浙江近年來“公路航空建設,突飛猛進其于農民生活到底有何好處,還是疑問。廣西某廳長對于公路建筑強買民田,早有‘害民’之評?!倍?934年浙江諸暨江東坂容因修建飛機場“將全坂精華田地”,“概行圈定禁止農作……頓時充公?!?,“從此三千住戶,盡告破產奔走呼號,嚎啕大哭”。難怪人們會產生深重的憂慮:“以農業國家而有此種現象農村安得不趨于崩潰之境!”
這個“使都市繁榮起來了”的事實,“同時把農村中的資本及農民吸收到都市上來,便是直接破壞農村;又如銀行資本,近年來也漸漸成型了。向來農村中流通的現金,漸漸轉入銀行,再由銀行轉入工商界。工商界因此增加了活潑的氣象,農村卻因此增加了枯窘的氣象??偠灾?,中國近十幾年都市發展的事實,恰恰是破壞農村的。農村加速度的崩潰,便促成了都市的發展。作頂為鄉村危機一個主要征象的鄉村金融枯竭,其實并不是金融本身的危機,而恰恰是伴隨著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而出現的現象。比如,“1928年添設的銀行12家,1929年6家,1930年11家,1931年11家”,其發展程度即“都市金融的膨脹不僅可由銀行業務的發達與盈利的增加上看出來,我們還可以由上海地價的騰漲上觀察出來”。自1926年至1930年,“五年內上海地產價值的增加,為二十萬萬兩,一九三〇年一年所增,占其半數”。尤其在九一八事變后,在中國農村加速崩潰的過程中,“鄉村中凡稍有資產的人家無不移住于大都市……形成了都市金融過剩與農村金融偏枯的畸形發展”,此一趨向“足以證明都市的膨脹是由于農村破產的深刻化”,“過去幾十年的事實卻是如此的"。這是近代以來歷史演變的一個基本趨勢。
其次,“發展危機”——這種集中在鄉村的區位性危機,同樣也體現在社會結構或社會分層變動方面,并擾動了城鄉之間人口的變動,“農民莫不紛紛離村,徙居都市,富者仍然享其舒適的生活,貧者改為工廠工人,農村組織因之破壞,國家基礎逐漸動搖”。“今日農村破產,日益劇烈,“另一面卻是“工商業的發達,都市的發展”。與此相應,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也很顯然,“一方面發現舊地主的崩壞,另一方面產生了新起的地主。這些新起的地主,不是有雄厚政治背景的軍人和官吏,便是和都市資本發生密切關系的商人。因此,農民所遭受的剝奪固然與地主直接相關,但整體上卻更突出地體現為城鄉區位性差異,即體現在城市(或具有城市背景)的商業資本或高利貸資本的強勢壓迫上?!稗r村副業的衰落,簡直可置小農于死地……隨著農村中商業資本與高利貸資本的侵入,一切農產物都卷入商品的旋渦,農民更逐漸趨于貧乏之途。由此,時人甚至認為:“農民的……在現階段中的敵人,便是工業家和商人?!币驗樵跁r代的大趨勢下,“在多數的國家里,工業經濟都是對于農業經濟成了壓迫的狀態”。近代中國的小農”不但受盡價格低落的剝削,而且也可以說,幾乎完全不是自主,而是全為商業資本家所掠奪”?!啊斊溆姓摺?,半價而賣,自必要更加虧折,而走上破產之路?!?/p>
其三,由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形成的城鄉剪刀差,也是推助鄉村危機的直接因素。“工業品價格的上漲,一般說來,總是比農產品漲得快……因此形成了二者之間的‘剪刀差’?!敖詠戆殡S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鄉村整體上”在物價高漲的現狀下,依舊是都市經濟的犧牲者”。面對待續的物價高漲,“農民唯一自衛的辦法便是自動地減少他們的購買力……如果農民固執他們原來的消費量,那么他們一定會破產的。"1939—1940年在重慶,“農產品漲一倍,工業品卻要漲二倍至三倍。同樣的情形亦發現于成都。“商人”運用充裕的資金,豐富的商業技術,以及對市場消息靈通等有利條件,大量吸收農產品,囤積居奇,待價而沽”。就此而言,這一趨向所蘊含著的必然性具有更普遍的世界意義,而并非近代中國歷史的結果。當時西方世界也陷入農業危機的困境,“自1932年至1933年,不景氣雖已進抵第四年,然農業仍處于困難之頂端,未嘗稍有起色。世界上之農民問題巳集中于根本上之價格問題?!薄爸饕r產物之價格于1932年中,均作連續之降落。"(見下表)“故農產物價格問題之重心,實為工業生產品價格變動與農產物價格變動之間有不均衡之存在一事……農民之所以陷于空前悲境,其故在此。”設若“工業亦與衣業上之情形相同,工場之制品一如食料品及各種原料,亦同時降低價格;則農民之購買力及經濟地位容或不致落至現在之程度”。
由于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的特殊歷史階段,這一世界性的危機在西方僅僅表現為“農業危機”(經濟層面),而在中國卻表現為更廣泛更深重的鄉村危機(全面性危機)。而且面臨經濟危機的困境,西方國家可以通過商品傾銷的優勢向中國轉移危機,“在最近三十年內……主要的農產米、小麥、面粉,開始大批運進中國",而中國卻只能被動地遭受來自國際市場的沖擊,以至于在國外農產傾銷的沖擊下,中國“農產價格的跌落,從一九三一年以后,可說從未間斷”。
四
此外“普遍貧困化”也是30年代中國鄉村危機的時代特征之一。這種“城鄉背離化”發展所導致的鄉村危機,與傳統社會中以土地或財富集中而形成的“兩極分化”特征全然不同,整體上呈現獨特的“普遍貧困化”的演變態勢。據北京農商部調查,1914-1918年間業農戶數減少1564萬余戶,平均每年減400萬余戶;耕地減少26387萬余畝,荒地增加49073萬余畝。顯然,“階級分化”(即以土地或財富集中為導向的演變趨勢),并不能在“農戶減少”、“耕地減少”與“荒地增加“諸事實之間建構起有效合理的解釋;”在一個耕地嚴重不足的國家,居然出現了‘欲放棄土地者多’、‘欲投資于土地者少’、‘土地供給的增多與需要的減少’這樣可悲的局面,表明當時的農業危機已經嚴重”,《河北臨城縣農村概況》記述了1934年的境況:“耕田之分配,在臨城并無極度懸殊之情形,故無地主之形成……所分別者,惟大農小農耳!”鄉村危機并不是源于兩極分化的土地集中,因此時土地變化竟然趨向于“雖田賤贈,尚無人過問”。許仕廉的研究也說明,1926年間,中國家庭(五口)平均每年最低限度的生活費約為125至150元,依此為標準,中國窮困者占到30.7%;另一項統計則“推測中國窮民總數(極貧次貧均在內),當占人口百分之五十,質言之,中國有一半人口每年收人在最低生活程度之下”。朱其華關于30年代人口經濟狀況的統計,當時處于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竟占到93.7%(其中還包括城市人口——引者),“全國各省都是在總崩潰的命運中掙扎,已沒有一個省分能稍微輕松一點了(甚至對于各省而言,已經消滅了這種輕重的分界)”。無疑,這顯示了30年代前后中國農村極為嚴重的“普遍貧困化”的圖景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兩極分化”。
1935年,閻錫山在給國民政府的呈文中稱:“年來山西農村經濟整個破產……以至十村九困,十家九窮?!编l紳劉大鵬在其日記中也記述了當時山西晉中鄉村衰敗的景況,如里滿莊昔年“富戶甚多,通共二千戶,高樓大廈金碧輝煌……迄今里滿莊大敗,現在僅有百來戶,率多貧困,拆賣樓閣亭臺而度日者十之八九,無一富戶”,“家家戶戶無一不嘆,無一不窮也”?!稗r家破產”四字是現在之新名詞,謂農家頹敗不得保守其產也。當此之時,民窮財盡達于極點,農業不振,生路將絕?!碧貏e值得體味的是,劉氏嘆息道:“即欲破產而無人購產,農困可謂甚矣?!保盁o人購產“現象表明,這并不是“兩極分化”所展現的“財富轉移”的集中,而是整體意義上的敗落。整體敗落的“普遍貧困化”與“兩極分化”顯然是完全不同的演進趨勢。
但這并不意味著30年代的中國鄉村沒有傳統時代基于人地矛盾和階級分化的“生存危機",事實上,時人也從不同角度對此有所體認:“歷史上的政治革命,都含有多少社會背景,而且可以說,大多數是以農村經濟破產為背景。”傳統時代農民生存危機的頻發與中國歷史周期性動蕩的內在關聯,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個“自古已然,于今更烈"的問題,并不是近代的產物,也不具有近代意義上的時代特征。而30年代的鄉村危機卻全然不同,它是生存危機與發展危機并存與共構的整體性危機;甚至在特定條件下形成了“‘發展危機’轉嫁并日漸加重了鄉村民眾的生存危機,由此造成鄉村社會層出不窮且愈演愈烈的民變”。面對這種極富時代性的鄉村危機,各種求解之道的探索亦超越了傳統思維模式而發生時代性轉向。
這種生存危機與發展危機的交織與共構,使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村危機之發生及影響,待久而深遠。后人憶及時有觸目驚心之痛:“中國農村經濟崩潰,已了然在目。自農民以觀之,則自耕農日趨減少而佃農日多,且農民離村更與日具劇。論耕地,則以水旱兵燹鴉片種植等災害,荒地面積,年有增進……且年來農產價格跌落,市場縮小,更促農村經濟之崩潰……是以農村經濟之崩潰,已呈不可終日之勢。此則關系于全國之政治、經濟、社會種種之整個問題,非獨農民有切膚之痛也?!惫是笃渲匀徽撸蔀閷W界及社會各界當然之責任。就當時世界經濟危機大背景而言,中國鄉村危機顯然不是孤立現象,故將其置于世界經濟危機趨勢或帝國主義侵略的大勢中加以解讀,誠為勢之必然,理之必當。然而,一方面中國的鄉村危機并不僅僅是世界經濟危機的“中國表現”,另一方面,這種世界性經濟危機之所以更持久更廣泛地在鄉村集中體現出來(并沒有所謂城市危機),固然可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列舉要素以為舉證,但這種解釋路徑卻忽略了對于鄉村危機內在特性和時代特征的揭示。
因此,透過對各種復雜面相和因素的辨析,可以發現鄉村危機之所以發生于30年代,有其歷史累積的深層致因:即近代以來的城鄉背離化歷史進程。因為,鄉村危機與工業化、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存在著歷史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社會并不乏社會危機與社會動蕩,以及由此導致或弓發的政治危機但卻不曾以區位特征集中于鄉村社會?!皬那艾F代城鄉協調交換的觀點看,中國就是一種穩定的樣板。城鄉之間被一條鴻溝截然劃開的問題并未變得十分明顯。”因而“中國城市沒有變成既吸引窮人又吸引富人的磁石……城市只在很少幾方面有別于農村。”但是,“到20年代初,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就開足了馬力,出現了新一代從事工業生產和采用工資雇傭制的企業家”。伴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沿海城市現代企業的增長,只是企業更加普遍發展的一個方面無疑這是最顯著的一個方面。從1912年至1920年中國現代工業的增長率達到13.8%。”近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也大幅變動,“由1920年4.9%提高到1936年的10.8%”。正是在“中國民族工商業的‘黃金時代’方才到來”之時,“隨著經濟繁榮而來的是加速的都市化。城市人口的年增長率,大大超過了人口的總增長率?!边@體現著一種時代性的發展在19世紀期間,中國城市人口總數以極緩慢的速度增長,其增長率和中國總人口的增長率大體相當,而在1900年至1938年間,城市人口的增長顯然加快,其增長率幾乎是總人口增長率的2倍。尤其“在中國個最大的6城市—上海、北京、天津、廣州、南京、漢口”,“在30年代,每年以2%——7%的人口增長率在發展。30年代后期,人口100萬至200萬的城市增長33%,人口10萬至50萬的城市增長61%,人口5萬至10萬的城市增長35%??梢哉f“1900年后城市工廠和歐洲意義上的無產階級的興起,才產生了這樣一種運動”,即“農村貧困家庭向核心區移動”。持續了年之久的這種逆向移動過程事實上也是鄉村危機爆發能量的聚積過程。
然而這一現代性的發展進程卻導致傳統時代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逆轉,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趨向中,中國“城鄉背離化”趨勢隱然發生。“這種情況的發展加深了城市紳商和一直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名流之間的裂痕同時,也擴大了城鄉之間的鴻溝,迫使農村為城市的各種事業提供資金。以濟南為例維持一支負責衛生、公共交通、法律與秩序以及消防的警察力量所需費用,其來自全省收人的款數,與來自都市稅收的數額,恰好是相等的?!钡?928年末“現代經濟部門又經歷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亦即到1930年代之際,隨著近代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城鄉背離化”趨勢的負效應累積,已經十分突出。
“城鄉背離化”發展所造成的深刻矛盾并不僅僅表現在大都市與鄉村之間,甚至在縣域中城鄉矛盾也極為尖銳,如年代山西文水縣“城派士紳”與“鄉派士紳”產生分割、沖突和變動。曾耀榮的研究也表明年閩西發生的永定暴動,“實質上則是近代城鄉關系的發展變化所造成的城鄉對立的集中體現”,“它的發生預示鄉村和農民對近代城市的激烈反抗”。因此這種城鄉矛盾與沖突可謂無所不在,日形尖銳。
這是從根本上決定農村、農業和農民地位的急劇下滑的時代性致因。“我國古時重士農輕工商所以農民的地位非常高尚農民的生活也非常的滿意。不過到了近來,工商業一天一天的發達,工商的地位也逐漸提高。從前的工匠,現在變成了工程師和制造家,從前的市儈現在變成了商業家和資本家。但是農民呢他們的生活一天一天的變壞他們的地位一天一天的降低,被旁的階級的同胞壓迫和訕笑了?!睙o疑直接引起鄉村社會動蕩和農業困境的地方攤派,也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而不斷加劇,所謂“近數年來舉辦新政甚多需款甚殷”,“地方攤款不須呈報到省不受法令之限制……而漫無限制”;從而,“地方不肖官吏,橫加攤派以自肥”。其各項“新政”“經費多在人民身上”。以“新政”為名的各種稅費層層疊加為農民的負擔并從根本上危及農民的生存。
再則晚清以來直到民國時期,近代民族—國家權威始終處于重新建構的過程之中,國家權威對于鄉村社會的利益調整和控制基本處于失位狀態。這加重了鄉村社會秩序重建的成本,也延緩了消弭鄉村危機的過程。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國家統一但“三十年來軍務費與債務費平均占歲出總額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各省的軍費尚未計入”的事實,表明它并未真正建立起國家權威的社會認同。所以,“現在橫在中國社會面前的整個生存問題,比之三十年以前(1901年——引者)更是迫切緊張”。甚至對于農民生存影響至深的附加稅問題,國民政府的作為仍“力不從心”。“民國元年,設有附加稅不得超過百分之三十的限制,民國十七年十月,國民政府雖曾頒布過八條限制征收田賦附捐的輸人法……可是遺憾的很這個命令不過仍然成為一紙空文而己。甚且變本加厲,幾乎每年都要加征一二新科?!笨梢哉f現代性政府機構的建設與運作實際上加大了從鄉村束聚資源的力度與強度,尤其是南京政府“由于放棄了對創造國民總產值65%的農業部門的任何財政權力,這樣也就放棄了對不公平的土地稅制進行徹底改革的任何努力”。農民負擔的加重、農村社會的失序與此在在相關。其結果顯然加劇了城鄉的兩極化進程“這不是一個矛盾嗎?一方面農村是極度的疲敝,另一方面都市卻反有它突飛猛進的發展?!闭怯捎谶@一歷史累積的矛盾加之世界經濟危機的觸發以及前述各種因素的推助,遂演成此“農村經濟之崩潰有如洪水決堤幾達不可收拾之境”的鄉村危機,以至于“農村組織,因之破壞,國家基礎逐漸動搖”。近代中國鄉村危機的形成及其演進,誠然是多種因素聚合的歷史結果。然而各種要素或觸因的輻湊顯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是近代城鄉背離化發展進程演進態勢的必然所趨。
作者簡介:王先明,南開大學高端人才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史、文化史專業教學、研究及其學科理論研究,近來年主要從事中國近代鄉村史研究。
原文發表于《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王先明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