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筆者走訪過的貧困村,凡扶貧產業發展好的,一般來說,或有城里資本下鄉,或有當地能人帶動,亦或有“城歸”創業引領。實踐說明,后者已逐漸形成脫貧攻堅的新動力,緩解農村人荒、地荒、業荒的好途徑,甚至已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其作用不可小覷。3年多來,連片特困地區的巴中市3萬多“城歸”,創辦各類企業及經濟實體2.60萬個,投資總額54.30億元,帶動就業8.50萬人,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城歸”這個類似于“海歸”的詞,就是指從城里返回鄉下的創業人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我國外出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1—2016年的6年,增速回落環比分別為2.1、0.4、1.3、0.4、0.6和0.1個百分點。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人社部對10省500個行政村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末,在外務工人數27.90萬人,同比略減了2.10%;但就地就近的就業持續增長,本地非農就業的人數為6萬人,同比增長了7.10%。
一方面,近年來勞動密集型產業梯度轉移趨勢日益凸顯,使外出農民工總量增速回落;“城歸族”在城里打工既更新觀念、開闊了視野,也積累了一定資本、技術、人脈,為自主創業積攢了一定基礎。另方面,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實現土地“三權分置”,土地流轉具備了制度性條件;農村交通、電力、互聯網通訊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逐漸完善,為“城歸族”提供了創業的外在環境。再方面,各級政府也為“城歸族”創業出臺了諸多支持政策,助推了“城歸”創業。據農業部數據統計,目前在農村創業的“城歸”高達500萬人。
“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從筆者調研的地方看,“城歸族”創業的項目,多是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家樂,等等。這些項目正是貧困村脫貧攻堅的主打項目,對吸納貧困居民參與、增加他們收入、增強“造血”功能、促進脫貧致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也使得因勞動力人群流失而造成的留守老人村,農村人口稀少、土地摞荒等社會問題得到一定緩解,給鄉村帶來了新的變化。
“春色雖微已堪惜,輕寒休近柳梢旁。”目前和今后幾年,脫貧攻堅的重點在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的地方。這不僅需要我們各級政府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更需要進一步形成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強大合力。而進一步落實好各級政府已出臺的“城歸族”創業支持政策,充分發揮他們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則是其形成強大合力的一個必然選擇。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四川省扶貧移民局項目中心主任)
作者單位: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項目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