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王興國:以三個導向為指引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 作者:王興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30 錄入:王惠敏 ]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指出,作為一個人口大國,13億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以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山東省濰坊市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位于山東省中部,轄4區、6市、2縣,總面積1.61萬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為1173萬多畝,常住人口922.5萬,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個國家級戰略的疊加區域,是國內重要的糧食、蔬菜、畜禽等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連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地區。多年來,該市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帶來了許多發展現代農業的新鮮經驗。

  自2014年以來,濰坊市委、市政府以習近平“三個導向”戰略思想為指導,以品牌農業為統領,再造農業發展新優勢,對當前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近期,由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興國帶隊、會同濰坊市委黨校組成聯合調研組,在進行深入調研后認為,濰坊市發展現代農業的做法契合、遵循了“三個導向”重要思想,是山東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體現。

  “三個導向”戰略思想的提出,全面準確概括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為我們走具有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濰坊市委市政府自2014年以來,以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全國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市”為契機,以品牌農業為統領,走低碳、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路徑,積極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打造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再造農業發展新優勢,使現代農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初步摸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傳統“家家包地、戶戶務農”的分散經營方式,已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為此,濰坊市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第一,大力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探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政策規定,在穩定現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保家庭經營在農業中基礎性地位的前提下,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大力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先后探索培育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造了“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產業化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具備一定規模的種養大戶發展到7.8萬家,家庭農場3127家,農民合作社14452家,農業龍頭企業301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2家、省級75家、上市公司6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達到217家(其中3家突破百億元)。

  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全市已有93.6%的村頒證到戶,頒證面積占應確權面積的92.9%;扎實搞好農村集體資產改制,已有87.8%的村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81.8%的村完成改制,54.7%的改制村經工商部門登記為經濟專業合作社或公司。成立全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機構——齊魯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立起覆蓋市、縣、鄉三級的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同時在全省、全國其他地區積極推進分支機構建設,為廣大農戶和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股權、農業知識產權流轉等交易,以及農村產權資產資源評估、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簽證、農產品信息發布等提供全方位服務。

  第二,著力強化現代農業技能培訓,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國內其他地區先進經驗,發揮當地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密集優勢,大力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建立符合地方實際、實用高效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全面開展新型農民培育工作。

  昌樂縣創設了職業農民講習所,配備了4000平方米的集中培訓場所,建立21處實訓基地,引進全國供銷總社、科研院所知名專家組建了師資庫,與骨干合作社、社區培訓場所,以及遠程教育網、本地電視臺緊密對接,累計培訓農民1.2萬人次。諸城市整合教育、農業、勞動、建設、科技等部門培訓資源,依托濰坊工商職業學院成立全國首家農村社區學院,在各鎮街組建13處社區分院,依托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成立208個社區教學站,構建起覆蓋全市的市、鎮街、社區三級農民教育培訓網絡,著力培育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

  第三,有力整合涉農社會資源,構筑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方向,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配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

  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為現代農業經營提供資金扶持。鼓勵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到縣城、鎮街設立分支機構,有序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貸款公司。市、縣兩級農村信用社全部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達52家,融資性擔保公司達54家。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金融支付體系全覆蓋,全市鄉鎮及以下標準化農村金融機構網點達到624個,設立3456個簡易便民服務網點和流動服務網點。探索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海域使用權、農村住房、蔬菜大棚抵押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因地制宜推出9大類、83個創新業務產品,累計支持農戶達23萬戶以上,發放貸款達300多億元。

  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162處,各類農產品交易市場發展到1500多處,年交易額過億元的達41處。其中,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推動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及其自建基地等與超市無縫對接,年實現交易額達100多億元。為減少流通環節、促進產銷銜接,提高農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領域,年交易額達400多億元,有效開拓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推動供銷社、郵政局等傳統涉農機構轉型升級,發揮為農服務主渠道作用。全市供銷社共設立為農服務中心35處,通過“保姆式”全托管、“菜單式”環節托管等形式,托管土地105萬畝,為農戶提供耕種、測土施肥、農藥噴施、收獲儲存、農業技術等服務,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由種到收全程機械化作業,種、養、加工各環節統一種苗、飼料、用藥、購銷標準化服務。郵政系統探索農資從廠家到地頭直供連鎖加盟分銷方式,建成1處省級物流配送中心、4處縣級配送中心、47處鄉鎮配送中心、1213處“三農”服務站,形成市、縣、鄉、村四級營銷配送網絡,有效解決了服務三農“最后一公里”問題。

  以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 

  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濰坊市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27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其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瓶頸。為此,該市以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第一,以節地、節水、節肥等為重點,著力推進資源集約化利用。以節地為重點,推廣立體種養和間作套種技術,全市立體種養面積20多萬畝,無土栽培30多萬畝,糧菜間作、糧果間作、林糧間作、樹下經濟等45萬畝,全市土地復種指數為165%。以節水為重點,采取“庫河串聯,水系聯網,優化調度配置水資源”的辦法,構筑區域性水網體系,逐步實現水庫之間以及區域地表水、地下水、區間徑流水相互調劑余缺。扎實搞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以節藥為核心,推廣綠色控害技術410萬畝,統防統治面積275萬畝,節省農藥用量20%以上。以節種為重點,推廣小麥精量勻播和玉米、花生單粒播種技術,全市小麥精播面積340萬畝,玉米、花生單粒精播面積486萬畝,每年節約種子3800萬公斤。同時,推廣“畜—沼—糧(菜、果)”生態循環模式,規劃建設了100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127處,年處理廢棄物30萬噸,生產有機肥20萬噸。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

  第二,提高現代農業技術水平,實施土壤改良、種業創新和園區示范工程。目前,全市農機總值達到97億元,農機總動力1385萬千瓦,拖拉機19.4萬臺,聯合收獲機2.3萬臺,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推廣化肥深施機械,提高化肥利用效率30%;推廣植保無人機,降低50%的農藥使用量。在設施農業比較集中的壽光、青州、昌樂三縣市,開展土壤改良試點,計劃5年內在全市全面組織實施土壤改良工程,提升耕地質量。壽光每年拿出8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土壤改良,對增施有機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農戶進行補貼,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施用有機肥料,大幅度降低化學肥料的投用量。同時,集中力量同國內外高端科研機構共同開展種業技術攻關,加大研發投入,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全市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55個,市級標準化種苗生產基地達到28處,良種繁育基地面積10.8萬畝,年種子生產經營能力達1.2億斤、種苗15億株,有效緩解了種業長期受制于國外市場壟斷的狀況。為推廣現代高端農業科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市共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816處,現已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處,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2處,國家級蔬菜、水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20處,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3處,市級優質農產品示范園區150處。

  第三,大力發展特色品牌農業,傾力打造“中國食品谷”。發展品牌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濰坊市發揮各地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形成糧食、瓜菜、畜禽三大優勢主導產業。現已規劃建成以壽光為中心的150萬畝設施蔬菜生產區,以安丘為中心的100萬畝出口蔬菜生產區,以昌樂為中心的40多萬畝優質西瓜生產區,以臨朐為中心的100萬畝優質果品生產區,以諸城、昌邑為中心的3億只肉雞生產區,以昌樂、寒亭為中心的3億只肉鴨生產區,以諸城、安丘為中心的1000萬頭生豬生產區等大規模特色品牌產業生產基地,以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為中心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加大品牌培育和質量認證力度,全市“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在全國地市級最多,其中“三品”品牌達到165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28個,“三品一標”產地認定面積占食用農產品產地總面積的46.1%,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占全國的1/17;全市農業企業擁有13個中國馳名商標、67個山東著名商標、19個山東名牌產品,品牌數量在地級市中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全市80%的園區蔬菜以品牌形式進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及歐美日韓等高端國際市場。

  為進一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現代農業快速健康發展,建立以寒亭為核心功能區,壽光蔬菜種子谷、諸城肉食加工谷、安丘出口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峽山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等為外圍功能區,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研發、交易等環節,覆蓋濰坊全域的“中國食品谷”,打造面向全省、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食品硅谷”,使其成為引領未來濰坊現代農業發展的引擎,成為濰坊食品業品牌和質量安全的名片。

  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 

  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正本清源,前提是抓好農產品質量。濰坊市把發展生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廣安丘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模式,實行“兩個市場、一個標準”,筑牢源頭控制、過程監管、市場準出準入防線,努力把濰坊建成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地區。

  第一,嚴格規范農業投入品經營使用,建立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標準化生產規程。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對糧食、蔬菜、瓜果、禽肉等農產品,從選種、栽培、施肥、用藥、田間管理、加工、儲運、銷售各個環節,制定了426項農業標準技術規程,實現農業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全覆蓋,建立起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整套無縫隙、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規程,嚴格規范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使用范圍和量度。對所有進入濰坊市經營的農獸藥生產企業和產品,嚴格落實告知備案和市場準入制度,對全市農獸藥批發企業和連鎖直營店全部實行封閉式管理,落實實名購買制度,確保農獸藥來源可確認、去向可查詢、質量可追溯。對高毒農藥由供銷社系統統一儲備,并由其組織專業隊伍實施作業,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擅自銷售、使用,所有示范園區周圍一律不準設置高毒劇毒農藥經營點。

  第二,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著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基層力量薄弱的實際,在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內部,設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農業執法機構,在所有涉農鎮街道設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在每個村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初步建成了市、縣、鎮、村四級聯動、職責清晰、覆蓋全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嚴格落實監管責任,組織鎮、村兩級與轄區內每家食用農產品種植戶,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與每個農藥經營店簽訂農藥經營承諾書,促使生產經營者嚴格自律、依法生產、守法經營。建立常態化抽檢機制,組織開展糧食、蔬菜、瓜果、肉,及肉制品、食用油等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始終對違法生產經營行為保持高壓態勢。蔬菜、瓜果、畜禽等食用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達97%以上。

  第三,推行“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查詢追溯系統。探索實行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以縣為單位制定統一的農產品產地證明。農產品生產者對收獲上市的農產品,自行或委托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后,持有關證明上市銷售。積極推進農產品快檢廣覆蓋,現已建成市級檢測中心4處、縣級11處、鎮級檢測站110處,企業、市場、基地檢測室2400多處,在全市大型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及大型超市,推行入市農產品“批批檢”。同時,加大農產品質量抽檢密度和頻次,發揮好檢測結果的倒逼作用。對上市蔬菜、瓜果等食用農產品開展農藥殘留速測,對經速測不合格的農產品再進行實驗室檢驗,否則不準入市銷售。建立農產品追溯查詢系統,逐步推進農產品產、購、儲、運、銷全鏈條可追溯。

  以“三個導向”為指引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解決13億人“飯碗”和“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濰坊市以“三個導向”為指引,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做法和經驗,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啟示。

  第一,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國的國情決定了發展現代農業既不能照搬美國、加拿大等國大規模經營、大機械化作業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韓等國依靠高額補貼來維持高價格和高收入的做法,必須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濰坊市發展現代農業的做法,不僅契合與遵循了“三個導向”戰略思想,而且以事實來表明,只有緊緊抓住事關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個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才能真正抓住發展現代農業的“牛鼻子”,從而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二,必須更好地發揮政府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職能作用。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遵循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經濟規律,但市場先天具有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決定了它又不是萬能的。同時,鑒于當前我國農業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科技含量不高、規模效益偏低、人才資源短缺、抵御市場和自然災害沖擊能力差、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讓政府做市場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如:政府要在創新農業經營主體方面發揮組織作用,在科技體制創新方面發揮導向作用,在農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等。決不能因為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忽視甚至弱化政府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職能。濰坊的實踐證明,在發展現代農業進程中,要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真正做到政府不越位、不缺位。

  第三,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雖然提高到50%以上,但發達國家普遍在70%以上;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也達到50%以上,但發達國家早已實現全程機械化。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實際使用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勞動力總量不斷下降,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亟待提高,農業增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離開現代高科技的強力支撐,發展現代農業就無從談起。濰坊市的實踐充分表明,加大農業研發投入,加快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大力提升農民科技素養,給農業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第四,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和重要法寶,大力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也必須向改革要動力。

  多年來,濰坊市堅持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創新,探索出諸如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等鮮活經驗,引領了山東農業現代化進程。當前,他們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統一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創新,促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依法推動承包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從而在事關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和環節取得了突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造現代農業發展新局面。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本課題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系列研究成果

  課題組負責人:王興國  課題組成員:丁志偉、張清津、裴紅、韓冰、李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三级AV永久在线观看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天堂日本美女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5g | 视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电影免费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