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年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了明確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非常全面且較為系統,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實現產業興旺,除要加快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外,更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一、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新時代的重要特征
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需要有新的動能來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極大地開拓了傳統農業的發展空間,正在消除城鄉之間、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隔閡和界線,徹底改變著農村資源要素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給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是鄉村旅游休閑蓬勃興起。近年來,鄉村旅游成為農村發展中的一個新興產業,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示范縣已經達到328個,美麗休閑鄉村達到410個,全國開展鄉村旅游的村莊占近5%,目前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約占國內旅游人口的一半,年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從業人員達800多萬人,已經有600多萬戶農民從中受益。
二是農村電商發展進入快車道。2016年,全國超過1/4的村已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總額達到2200億元,在助力脫貧攻堅、引導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2016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業總產值的比值為1∶2.2左右,與2012年的1∶1.8相比有了明顯提高。加工業的發展是今后提高農業價值、帶動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應該把加工業作為做強農業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延長價值鏈、不斷增值,提高農民收入。
四是各類產業、業態、模式加速融合成為新趨勢。既有以生態農業為底色的傳統型融合,充分利用動植物生長生活互補的相關特性,形成農業內部緊密協作、循環發展的生產經營模式;也有以現代元素為載體的創新型融合,應用電子商務、物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催生了私人定制、會展農業、農業眾籌、共享農莊等全新的產業領域和產業型態;還有以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田園綜合體”等為平臺的復合型融合,打造集農業生產、休閑觀光、文化傳承、健康養生于一體、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的鄉村振興載體。
農村這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們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其快速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進入新時代的重要特征。
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越快,越需要正確引導
當前各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積極性很高、勢頭很猛,越是這樣,越應該尊重規律、正確引導。總結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在培育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過程中:
一是始終高掛“農”字招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要立足農業、農村和農民,政策取向除了引入新的要素推動農村發展之外,要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的利益,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如鄉村旅游對農民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但是鄉村旅游應該保留鄉村的原始風貌,而不是完全按照景區的要求標準化,因此應該有相應的政策來引導產業。
二是高度重視引入現代生產要素。要善于將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廣到鄉村,樹立互聯網思維、用好信息化手段,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加強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要善于將現代管理理念、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運用到鄉村,樹立管理也是資本、資源配置方式和效率也是資產的思維。
三是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以農業為基本依托,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相連、協同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整合和多主體共贏。要樹立大農業融合發展理念,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現代產業元素深度融合。
四是注重對小農戶的帶動。在政策導向上,應繼續加大對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全面增強其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打造小農戶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具體措施上,應重點支持在小農戶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直接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和引導小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
五是大力推進城鄉互動互促。要把城鄉作為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隔的“共同體”來謀劃發展措施,形成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使城鄉之間相伴相生、互補互惠、共生共榮。既要站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去創設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也要以差異化的發展路徑來突出鄉村比較優勢。
三、加大支持力度,努力為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現階段,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仍處于萌芽期和成長期,應主要通過市場來決定成敗、選擇贏家。同時,也離不開各級政府在政策、產業、人才、服務等方面大力支持。
第一,應注重規劃引導。要有全面細致的頂層設計和長遠發展規劃,明確勾畫出階段性發展目標和推進路線圖,真正做到“心中有數、行之有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斷集小勝為大勝,避免走上一哄而上、村村都搞“農家樂”、家家都開“小旅館”的粗放式發展的道路。
第二,應緊緊抓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要圍繞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需求,注重加強農民實用技能培訓,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新、觀念新、技能新的農民隊伍。同時,大力支持返鄉、回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建設一批產業孵化基地,在場地、金融、財稅等方面對創業創新人才給予優惠。
第三,應重視打造發展載體和平臺。重點落實建設“三區、三園、一體”的有關部署和安排,積極打造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促進農業物質裝備制造、生產經營示范、科技研發推廣等相互融合,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集群發展。
第四,應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要繼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重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完善教育、醫療等保障體系,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大膽探索多種模式和治理手段,確保農村社會和諧安定。
(本文根據作者在“清華三農論壇2018”主論壇上的演講整理,經本人確認并授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1-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