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一個文化空間,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原點。留住鄉愁、振興鄉村,就是要留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發展中保留我們民族本身的特質,使傳統與現代交融互補。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重要指示,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做出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指出“山東要充分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就鄉村文化振興,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文化傳承、鄉村振興意義深遠。這些年,總書記在曲阜對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做出總動員,在革命老區臨沂詢問農村柳編工藝,在菏澤關注牡丹產業,對山東走在前列、率先發展做出戰略指導和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開展鄉村田野調查中深切感受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黨的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政策增強了鄉村老百姓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民族復興的歷史高度和戰略意義上重視文化發展,在城鄉、在基層、在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動力和凝聚力,文化成為發展經濟、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產生了現實、深遠、持久的影響。
山東是孔孟故里,齊魯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考工記》《齊民要術》等農耕文明經典,也有建設現代農村道德高地的文化根基,人民群眾有認同、有傳承。鄉村振興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脫貧致富、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改良與提升,更有內在凝聚力、創造力的壯大和提升,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淀的文化創造基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我們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再認識再發展,有利于實現鄉村文明再生產、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以鄉村文化為核心,從鄉村民居建筑等有形物質景觀到無形的鄉風文明,從產業發展、文化服務到推動鄉村全面治理,這是我國鄉村建設發展的新時代機遇和重大戰略舉措。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具體展開: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建設鄉村思想道德高地,充實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開展 “一村一規劃”,修復鄉土文化景觀,提高鄉村文化建設質量;實施“民俗文化+”計劃,發展優秀鄉風民俗,增強鄉村文化驅動力;實施“手藝農村”計劃,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生態——人文”一體化發展;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充實鄉村內生動力。這些具體措施,可以整體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以落實和推進。
我們要扎扎實實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振興鄉村、振興文化作為總抓手,在具體工作中做到因地治宜、有序推進。要以實際行動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扎實做好鄉村文化調研,服務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進文化惠民,帶動文化致富,以文化振興服務鄉村振興;要積極傳播和發展鄉村文明,服務重建鄉村的知識階層,傳播培育鄉賢文化,推動人才回鄉、信息回傳,使優秀資源回到鄉村、惠及鄉村;要深入鄉村,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文化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鄉村思想道德高地;要加強鄉村宜居建設,保持鄉土文化景觀,服務打造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匹配的美麗鄉村,提振鄉村自信和吸引力;要響應總書記倡導的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的“廁所革命”號召,從鄉村現實出發、從村民需求出發,服務鄉村宜居建設。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人才振興是保證鄉村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源泉。一段時期以來,由于讀書人離開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鄉村精英資源流失,導致鄉村出現人才“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加強鄉村人力資源建設,聚人氣、能傳承、有后勁,是當前鄉村文化建設乃至整體振興的一個關鍵。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有助于鄉村人力資源開發和建設,重建鄉村知識階層,培育精英資源,充實精英力量。比如山東郯城紅花鄉發展中國結編織產業,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相對單一,退伍軍人王亭省和學習電子商務的青年創業者王冰回鄉后,就家鄉的中國結產業探索網絡銷售,并將中國結引入景區作為紀念品銷售、作為傳統節日的吉祥符號開拓市場,帶動中國結產業由個體加工發展到小商品批發和電商營銷,百姓生活也從脫貧到致富、從腰包鼓了到過上幸福生活。再有山東聊城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支部書記耿遵珠,盡職盡責帶領村民致富,在農田里做出好文章,發展棚菜生產,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帶動周邊12個村成為蔬菜生產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3000元增長到現在的2萬多元。這就是鄉村振興的精英力量。在鄉村文化調研中我們還看到,一些年長的鄉村教師、能工巧匠,熟悉地方文化,熱愛一方鄉土,也受村民尊重,有一種文化的凝聚作用。弘揚這種“好為德于鄉”的鄉賢精神,進一步從農業生產能手、經營能人、能工巧匠、鄉村教師、鄉村醫療衛生人員、鄉村科技服務人員、鄉村文化工作人員等優秀人物中發現和樹立現代鄉賢典型,將對鄉村文化振興發揮強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我們要按照總書記指出的“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要求,培育和保護好促進鄉村文明傳承發展的人才隊伍。
鄉村是一個文化空間,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原點。留住鄉愁、振興鄉村,就是要留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發展中保留我們民族本身的特質,使傳統與現代交融互補。鄉村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要使文化成為鄉村的凝聚力、生產力、驅動力,需要從生活的層面出發,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質、拓展發展空間、引領文明進步,進而造福鄉民。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懷生產生活、關注文明文化、關切民族命運意義上的發展戰略,必將在鄉村衰退這一全球共同的挑戰中守護中華民族的鄉村文明之根,在持續、平衡、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書記心系山東父老鄉親,對鄉村振興的部署振奮人心。我們要深入學習,做好貫徹和落實,把握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進程中的鄉村發展規律,振興鄉村、振興文化,建設美麗家鄉。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