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饑餓的恐懼是當時最難以忘懷的集體記憶。”5月19日上午,湖南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主編陳文勝接受瀟湘晨報記者采訪時說,1978年有2億多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人均糧食產量從1958年的303公斤到1978年的316.6公斤,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不斷下降……
“民以食為天,一些農村基層干部開始懷疑‘一大二公’集體化的合理性。”陳文勝說,因此,與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樣,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開始大膽探索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陳文勝用“告別饑餓”、“告別短缺”來形容那個時期最主要的奮斗目標,“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是調整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核心是解決溫飽和貧窮問題。如果全球人口大國不解決吃飯的問題,所有的改革都無從談起。”
陳文勝介紹,湖南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歷了從聯產計酬到聯產承包的發展過程,在探索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的進程中,推進農業的家戶經營模式最終建立,使制度創新成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促進社會結構的轉型和重構。
“改革讓中國最貧窮的農民、最落后的農村最先發展起來。”陳文勝認為,讓農民獲得如此大的改革紅利,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記者 羅雅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瀟湘晨報 2018年5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