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卞鷹等:新形勢下增加我省農民收入的對策研究

[ 作者:卞鷹?唐宇文?李學文?黃瑋?張詩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6-25 錄入:王惠敏 ]

生活富裕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我省農民收入增速持續放緩,如何以新思路、新舉措推動新形勢下農民收入增長,成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最近,根據省領導指示,我中心調研組先后赴浙江、江西等省及長株潭、懷化、湘西等市州農村就農民增收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及思考匯報如下。

一、當前我省農民收入增長呈現新特征

2017年,我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6元,居全國第13位、中部第3位,但收入增速從2014年的11.4%降至8.4%,與全國的收入差距從2014年的429元上升至496元,有拉大趨勢。從農民收入的構成來看,我省農民收入增長呈現以下新特征。

1、工資性收入占主導地位,但增速和貢獻率“雙降”

2010年以來,工資性收入成為我省農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2014-2016年,我省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比重分別為40.5%、41.1%和41.5%,呈逐年上升趨勢,但2017年小幅下降至41.1%。工資性收入增速逐年下滑,2017年降至8%,低于當年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4個百分點,較2014年回落3.3個百分點。從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看,2014-2016年分別為40.4%、45.8%和46%,2017年大幅下降至39.3%,盡管仍對農民增收起主導作用,但表明務工對農民持續增收的拉動作用正在減弱。

1.jpg

2、經營性收入“短板”明顯,但有較大挖掘潛力

我省農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差距體現在經營性收入上,2017年,我省農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少496元,其中經營性收入差距達659元。而且近年來經營性收入增速和貢獻率持續下降,2014-2017年,我省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速從11.8%降至5.6%,回落幅度比全部收入高3.2個百分點;占總收入的比重由36.2%下滑至33.8%,盡管仍是農民第二大收入來源,但重要性不斷降低;尤其是經營性收入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從37.2%大幅下降至22.9%,貢獻率不僅低于工資性收入,也低于轉移性收入。另一方面,作為傳統農業大省,我省水稻產量全國第一,生豬出欄量全國第三,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面積和產量居全國前列,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方面大有潛力可挖。

2.jpg

3、轉移性收入貢獻率顯著提升,但可持續性存疑

隨著惠農政策和扶貧工作力度加大,我省農民轉移凈收入增長顯著加快,2017年全省農民人均轉移凈收入3078元,是2013年的1.56倍,年均增長11.8%;轉移凈收入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2017年達23.8%,較2014年提高2.2個百分點;轉移凈收入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大幅提高,2017年為37.4%,較2014年提高18.3個百分點,僅次于工資性收入成為拉動農民收入增長的第二大力量。但從國內外經驗看,轉移性收入到達一個較高比例后將基本保持穩定,再加上財政收入增速不斷放緩,未來轉移性收入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的可持續性減弱。

3.jpg

4、財產性收入貢獻非常有限,但存在較大增長空間

我省農民財產性收入總量很小,2017年為148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增速波動較大,2014年增速高達26.7%,2016年卻下降17.8%,2017年僅增長3.6%。財產性收入占比不高且呈下降趨勢,2017年財產凈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1.1%,較2014下降0.5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對全省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微乎其微,2014-2017年貢獻率分別為3.4%、0.9%、-3.3%和0.5%。事實上,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潛力巨大,以省內株洲、湘潭市為例,2017年農民財產性收入分別達到666元和517元,遠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隨著農村宅基地、集體用地和土地流轉等方面改革的深入推進,未來全省農民財產性收入存在巨大增長空間。

4.jpg

二、新形勢下促進農民收入增長要有新思路

通過省內外多地調研發現,促進新形勢下農民收入增長,必須搶抓新機遇,突出增收重點,充分調動經營主體積極性。

1、必須搶抓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兩大發展機遇

一是必須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機遇。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增收是全方位、多層次、長期性的,產業興旺是鄉村實體經濟的核心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生態宜居的鄉村通過發展生態經濟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效益,鄉風文明通過讓人“記得住鄉愁”增強對旅游、資金等方面的吸引力,治理有效能夠保障廣大農民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切身利益,生活富裕更是以收入增長為前提。全省各地都要以實施意見為指導,做細做實并加快出臺鄉村振興規劃,將振興戰略落實在農業示范園、農產品基地等具體的項目建設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在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方面早日取得成效。

二是必須抓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利機遇。脫貧攻堅對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成效顯著,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托底保障等都能從不同的方面提升貧困農戶收入水平,進而拉長全省農民增收中的收入群體短板,如邵陽綏寧縣黔邵花豬產業扶貧項目為農民增收726萬元,懷化市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000余人,長沙望城區喬口鎮金融扶貧貸款實現半年每戶分紅1200元。精準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三大攻堅戰之一,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都需持續發力,推動貧困農戶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2、必須深入挖掘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增長潛力

一是突出抓好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作為農業大省和勞務輸出大省,在農民工工資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尤為重要也大有可為。首先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調優產業結構,由“擅長種什么”向“市場需要什么”轉變,在做大十大特色產業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產與效益,如進入總理座談會的瀏陽孔蒲中農場“稻田+”生態養殖、湘潭華綠清泉大米都因為緊跟市場需求,做到了產銷兩旺。其次要在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上實現突破,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單一品種適度規模農業模式與小規模精致型農業模式相結合,農業示范基地示范園區與大面積種養推廣相結合,傳統生產銷售模式與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興生產銷售模式相結合,如婁底漣源市橋頭河蔬菜基地形成的“適度規模經營+多元化經營主體+全程社會化服務+緊密利益聯結”的農業經營方式,帶動周邊上萬農戶增收;常德桃源縣2017年實現農副產品網上銷售超過2.2億元。

二是突出抓好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當前農民的不動產主要是承包地、宅基地和本村集體的經營性建設用地,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通過轉包、出租、互換、入股、轉讓、抵押、擔保等多種市場交易形式,農民財政性收入有望進入高速增長軌道。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推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以及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如湘潭市通過規模土地流轉增加農民租金收入4.5億元。其次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結合發展鄉村旅游、新產業新業態、下鄉返鄉創新創業等,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如瀏陽市2017年底累計發放農房抵押貸款33.38億元,惠及1.68萬戶農戶。最后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集體的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實現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3、必須充分發揮工商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各自的優勢特長

一是充分發揮工商資本、龍頭企業的市場引領作用。利用其在項目開發、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優勢,發揮主導帶動作用,更多地組織合作社和農戶進行生產而不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讓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更多地分享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利益,如江西綠能模式造就了100多個收入過百萬的農民,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長沙開天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種苗并保底回收,帶動農戶每戶獲經營凈收入1萬元左右。

二是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等主體的生產運作優勢,使其成為連接工商資本與小農戶的紐帶和載體,既能有效推進適度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又能有效規避土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減少對農村環境、文化和普通農戶利益的損害,如湘潭春靜水稻種植合作社帶動4000多農戶種植水稻超過3.5萬畝。

三是要充分發揮小農戶的日常管理和精耕細作優勢,小農生產是全國和我省農業生產的重要特征,短時間難以改變,必須把小農生產、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積極調動農戶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農戶的收益水平。

三、新形勢下農民增收需要新舉措

遵循農民增收的共性規律,針對我省農民收入構成的實際情況,需要內外結合出臺具體舉措,以保障農民持續增收。

1、推進結構調整,增強特色產“金”能力

一是調優生產結構,在品種上求“特”。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水稻方面積極發展優質稻、功能稻、無公害水稻、有機稻、再生稻和粳稻,做優做強湘米;在經濟作物方面重點發展蔬菜、水果、茶葉、棉麻絲、油茶等高效經濟作物;在生豬、牛羊和特種水產品方面推廣口感更好、更受市場歡迎的優質品種,通過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入。二是調優綠色生產方式,在品質上求“特”。深入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采用“稻田+”等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注重生產過程的有機化、綠色化、生態化,提升產品品質和附加值。三是調優銷售模式,在渠道上求“特”。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定制農業;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互聯網平臺,努力打造全省性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通過減少銷售環節增加農民收益。四是調優品牌結構,在品牌上求“特”。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加強品牌宣傳,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價值,發揮對農民增收的乘數效用。

2、推動接二連三,增強產業出“金”能力

一是加快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開展農產品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粗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重點提升禽畜、水產、糧食、蔬菜精深加工水平,通過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優化農戶在產業鏈上的增值分享機制,讓更多普通農戶參與到產業高附加值環節。二是立足農業多功能性,加快發展鄉村旅游觀光、農家休閑度假、農耕文化體驗等農村服務業,增加農民第三產業收入;大力開發農業旅游觀光、文化傳承功能,構建集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農業,促進多環節增值,增加農民收入。

3、鼓勵洗腳離田,增強土外刨“金”能力

一是通過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新渠道。要提升農村務工人員技能水平,順應產業結構升級需要,設電工、焊工、育嬰師等多種技能培訓班,加快推進農民工群體向產業工人轉型,擴大農民工就業領域,提高就業收入水平;要鼓勵農村能人率先創業,引導和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小型微型企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進而增加工資收入;要積極引導農民進入新形勢下產生的務工新領域,如基層社會治理轉型帶來的公益性就業崗位,及電商經濟、休閑產業等蓬勃發展帶來的新崗位,增加本地吸納農民就業的能力;要積極拓展就業空間,一方面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向廣東、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轉移的力度,另一方面通過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投資等帶動農民工境外就業。二是鼓勵支持農民通過依法投資、入股、互助信用合作等參與經營活動,促進農民閑置資金轉變為資本、股金,增加農民紅利、利息等金融性、投資性收入。

4、不斷深化改革,增強產權生“金”能力

一是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加快建立省市縣三級產權交易中心和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平臺,保障農民土地流轉收益增加。二是推進“物業富民”。繼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發展房屋租賃產業,對城中村、城郊村、鎮中村,靠近工業園區農民利用寬余房屋及其它資產出租,或通過政府統一規劃、農民自愿出資、集中建造統一出租的形式,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種類多樣、風險較小、回報較高、前景看好的物業載體,從而增加農民租金收入。三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產權登記和管理,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分配方式,使農民分享集體資產股份分紅收益。

5、持續加強保障,增強制度護“金”能力

一是公共財政進一步向“三農”傾斜。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對溝、渠、道路和電力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各類政策性補貼力度,落實惠農補貼政策、擴大補貼種類、提高補貼額度,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另一方面要創新支持方式,如在支持對象上加大對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法人的支持力度;在工業反哺農業方面,可由財政出資在工業園區建立標準廠房并由園區代管,但廠房出租收益歸村集體所有,為村集體經濟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二是加大金融支農精準度。推廣“政府+銀行+擔保公司”的農信擔保模式,設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有效解決農業農村經營主體現金流緊張、貸款難的問題。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引導和鼓勵涉農保險公司開發新的涉農保險產品,擴大保險覆蓋面;落實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通過“普惠保險+商業保險”模式,提高農業經營的抗風險能力。三是加快健全農村救助體系和扶貧幫困機制,分類施策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通過公益性崗位優先錄用、扶持特殊群體就業勞動組織、長效動態幫扶、逐步提高補貼標準等方式,讓貧困地區及低收入農戶自己有“造血”功能,實現穩定的收入增長和脫貧收入保障。

作者簡介: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

調研組組長:卞鷹(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

副組長:唐宇文(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調研組成員:李學文、黃瑋、張詩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對策研究報告》2018年第1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动漫 | 午夜福利院视频免观看在线 | 亚洲男人中文字幕一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首页 | 亚洲人成午夜网站在线看 | 亚洲日本欧美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