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農村人口按照現行貧困標準全部脫貧,所有貧困縣全部摘帽,是中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任務十分艱巨,因此中央下了大的決心,22個省份也立下軍令狀,若不能限期完成任務,省委書記和省長將被問責(《南方周末》2016年2月25日刊出《脫貧攻堅戰》專題)。這個壓力層層傳遞到鄉鎮,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動員政府和社會的組織及資金資源攻堅貧困難題的局面。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中國現有體制下,強化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可以提高扶貧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可以有效地動員各種資源投入扶貧。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貧困的發生和緩解也有自身的規律,消除貧困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過度的運動式容易產生形式主義,反倒會消解政府主導帶來的積極作用。各地精準扶貧的實踐一方面反映了各地響應中央戰略的積極性,出現了很多的創新,但是也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高度注意。
第一警惕設置不切合實際的脫貧目標
中央設置的2020年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是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提出這樣的要求一方面考慮到了達到這個目標的現實性,同時也認識到達到這個目標的艱巨性,因此作出系列舉措強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扶貧工作的戰略意義和脫貧的艱巨性的認識,強化各種投入確保實現目標。應該說按照目前的收入標準在2020年基本解決收入性貧困問題是現實的,但是要達到“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保障基本醫療,保障住房/編者注)的目標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應該說,按照2011年2300元的標準提前解決收入性貧困問題是可能的,但是也要認識到這個標準相當于1.6美元的國際標準,仍然低于國際上中等收入國家2美元的貧困標準。基于對收入性貧困標準的考慮和估算,一些地區提出了提前脫貧的要求,并作為指標層層下達。這在客觀上雖然也是希望通過超前目標強化責任,但是即使按照收入的標準,很多貧困地區真正提前脫貧也有難度,要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則挑戰更大。因此,將中央基于脫貧的艱巨性而提出的強力要求輕率作出提前脫貧一方面不現實,另一方面也引發基層形成“扶貧大躍進”,一旦無法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會影響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嚴肅性,影響黨和政府的聲譽。
第二警惕扶貧“最后一公里”短板
為了強化扶貧政策的落實,中央和各地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行政資源,通過掛鉤幫扶和派駐第一書記的做法落實各種扶貧措施。這些舉措極大地補充了鄉村行政資源。許多幫扶單位和第一書記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全國也出現了很多的創新。這也是中國扶貧的特色。
但是,幫扶單位不同,效果不一樣。貧困村希望幫扶單位帶來資金,有資金影響力的單位可能會擠出一些資金,但是很多單位則沒有資金。一方面,有錢的單位動用資金扶貧本質上并無問題,但是卻存在資金管理問題,影響國家財政資金管理的嚴肅性(企業除外)。另一方面,不同的村得到不同的支持也引發公平問題。即使資金到位,如何能把資金用好在很多地方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雖然大多數幫扶單位的幫扶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很多單位以完成政治任務為導向,從投入的資金看,對扶貧效果并無很好的規劃。第一書記的到位提供了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制度資源,很多地方第一書記的扶貧創新說明了這個問題。
然而,扶貧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專業性的工作,特別是深入農村從事扶貧開發需要長期的專業化的組織和人員。實踐證明,單靠政府的行政資源很難解決“最后一公里”短板問題。通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民間組織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些組織長期工作在貧困地區,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精準扶貧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警惕盲目建設造成公共資源浪費
總體上看,當前的農村貧困主要表現在集中的深度性貧困和廣泛存在的轉型性貧困兩個方面。對于集中的深度性貧困而言,需要將基礎設施、產業、社會保障和基層組織等統籌為一個整體,在這些地區投資非競爭性公共基礎設施的減貧回報很高。但是對于轉型性貧困而言,由于勞動力大量流出,除非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出現大的衰落,否則這些流動人口當中的大部分都會在城市化的推動下逐漸轉移。
90年代和前十年在許多西部地區建設的很多扶貧設施,如養殖設施、沼氣、種植大棚等大都已經棄廢。目前許多地區在扶貧目標的約束下,又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在很多以留守人口、老人為主的“空心”貧困村,除非發展那些能比在外面工作帶來更高收入,市場需求好,而且可以吸收大規模勞動力的產業,否則,村里都是留守老人、兒童和病殘家庭,由于沒有承載開發的主體,針對貧困戶的小規模扶貧設施能發揮作用,但是減貧影響有限。對于這些貧困群體的扶貧,相關部門應盡快讓他們通過社會救助、低保、教育和醫療等扶貧手段,實現他們“兩不愁”“三保障”。
第四警惕無視特色和市場需求結構
開發式扶貧的核心是產業的發展。但是,農村的產業還主要是農業,現在農產品的供給已經和上世紀80-90年代不同,大規模的生產往往造成過剩,賣不出去。因此,產業扶貧的關鍵是發展特色產業和同類產業不同結構的產品。這幾年旅游產業扶貧的成功案例也說明了這點。公司(合作社)加農戶的確為農民解決了與市場的聯系問題,但是實踐上,很多以普通農產品為內容的公司(合作社)加農戶模式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補貼,沒有解決產品賣不出去的難題。所以產業扶貧首要的是發展“一村一品”這樣的產業,能補充市場不足,創造新的市場需求,特別是有科技含量的產業。很多貧困地區大都是山清水秀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發展天然和有機產品,通過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做特色經營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這樣的產業不是不能做大規模,而是要有科技的支持,而精準扶貧措施中科技創新性扶貧的措施嚴重不足,影響了發展特色產業。
第五警惕精確而不準確的數據
精準扶貧以來,各種有關貧困的數據統計越來越多。基層扶貧部門和鄉鎮政府每天都在統計各種數據,但是,由于數據收集是一件非常專業化和成本高的工作,鄉鎮人力有限,不可能做系統科學的數據調查工作,上級要的數據也只能到村里問村干部,或者發放表格讓村干部統計,每次統計的數據都不一樣,基于這樣的數據做出的脫貧規劃往往脫離實際,流于形式。而且很多數據對于扶貧并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基層幾乎完全被這些數據所困擾,工作負擔很大,只能像有些干部說的那樣,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老老實實地作假”。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周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