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4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經濟、農業界委員聯組會時表示,發展現代農業決不能“掠奪”農民,而要真正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根據中國國情,推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這實際上也是激發農業中的“新經濟”。(3月4日新華網)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截止目前,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十三年聚焦三農,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表明了農業“重中之重”的地位沒有變。李克強總理此次兩會首次發聲,便提及現代農業發展等問題,可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
也正是在中央高度關注農業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如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人均糧食超過450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左右。再如農民收入連續六年增幅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斷縮小等等。
但也要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如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品質低下、效益不高等問題突出,“辛辛苦苦種一畝田,不如外出打兩天工”,成為一些地區種糧農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如粗放式農業生產帶來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屢屢牽動社會神經,也直接導致大量國人在國外搶購奶粉,以及水果、大米等農產品。再如我國農業面臨著農業資源環境制約日益突出等諸多問題。有資料顯示,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2/3,農業生產年缺水300億立方米等等。
筆者以為,表面上看,這些問題農民沒有摸準市場脈搏導致產品過剩,實質上卻是供給端出現了問題:如農民提供的農產品都是中低端產品,這類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萎縮,同時,在全球農業一體化的今天同質化惡性競爭明顯必然導致類似情況發生。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準確理解中央一系列精神部署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一則,要扎實開展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制度,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做好這項工作,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避免土地掠奪式經營。各地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抓緊抓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此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探索承包土地折股量化、按股分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二則,要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近年來,我國水、土等資源約束趨緊,農業生態環境不容樂觀。由于過度開發、農藥和化肥施用過多,造成地下水超采嚴重、土壤肥力下降、水污染問題突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是要從以前過度利用農業資源,轉向更加注重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兼顧當代和長遠利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是要從過去粗放式經營,轉向集約、高效、環保的生產方式。
三則,要努力順應“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新態勢。當前市場形勢下,如何利用“互聯網+農業”進行農業資源整合是一個新課題。筆者以為,在全球農業一體化的背景下,農業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各地要研究建立農業綜合電子商務平臺,用互聯網的方式與手段將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充分融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管控生產流程,確保產品品質,形成完備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產業體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