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目前農業發展存在諸多矛盾和難題,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主要是低水平供給與高水平需求不匹配。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低端產品多,中高端產品少;大路貨多,精品名牌少;單一功能產品多,多種功能產品少等等。農業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當前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而且直接影響農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那么,應該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我認為應從五方面著手。
一、減少普通農產品供給量,擴大優質農產品供給量
以陜西為例,蘋果年產量達1000萬噸,占全國1/4、世界1/7,但普通蘋果、劣質蘋果占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關中地區生產的蘋果質量不高,優質蘋果、品牌蘋果太少。2015年,國內水果賣難的同時,進口水果卻是去年同期3-4倍。國內中高收入群體對優質水果有較大需求,但國內優質水果十分缺乏。所以,應鼓勵非優生區的果農盡早淘汰蘋果園,勸阻或制止非優生區擴大蘋果栽植面積;擴大優質蘋果生產規模,滿足國內外高端客戶的需要。
另外,普通蔬菜、核桃、葡萄等也不宜再擴大,盡可能減少供給。應該擴大優質蔬菜、大米、小麥、雞蛋、肉類的供給量。
二、減少高殘留農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安全性
化肥、農藥的使用極大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同時也降低了農產品質量,尤其是農產品安全性。2015年,普通獼猴桃一斤賣3元左右,沒有使用膨大劑、化肥的獼猴桃賣到10-20元(許多消費者經常買不到這種優質獼猴桃),這說明無公害或有機農產品過少。所以,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量,減少高殘留農產品的生產量。
三、增加高產區,減少低產區
2015年玉米價格受到重創,原因之一是我國進口了大量玉米(尤其燕麥)等飼料糧。國外玉米質量好、價格低,深受國內飼料加工企業歡迎。我國玉米成本過高的原因之一是單產水平低,而單產低的主要原因是農田條件差,所以,應減少劣質農田面積,增加優質高產農田面積,提高農業競爭力。
四、增加特色農產品供給量
比如,許多糖尿病人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那么農業生產者完全可以生產無糖或低糖食物。再比如,中國有大量外國人長期居住,許多外國人喜歡吃酸蘋果,所以,果農可以考慮種植酸蘋果。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會越來越多,農業生產者要高度關注和積極滿足。
五、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配套措施
(1)積極推廣農業科技
如何才能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一是需要優良品種,例如老品種核桃與新品種薄皮核桃比較,產量差異很大,品質差異也很大。二是需要科學的栽培技術,比如獼猴桃,在品種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沒有太大差異,主要差異是栽培技術,如施化肥、農藥過多,任意使用膨大劑等。三是要有適生區域。
政府應通過多種手段,讓農民了解和掌握農業科技,并通過農業科技推廣普及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
(2)擴大農業經營規模
只有擴大規模,農民才對農業科技有興趣。只有規模擴大了,生產成本才能降低。為什么美國的玉米比我們便宜?就是因為他們經營規模大。所以,我們仍要積極促進土地流轉,鼓勵規模化經營。
(3)建立快速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許多農民想生產優質農產品,卻擔心消費者不認可,所以不愿意高成本生產。與此同時,消費者想買優質農產品,卻對市場上所謂的優質農產品持懷疑態度。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快速檢測體系,農產品優質優價的問題或許能迎刃而解。
(4)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激勵機制
政府應鼓勵農民生產優質農產品。對從事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農戶,政府應在項目資金、銀行貸款、基礎設施保障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農圈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