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全市范圍內掀起的專項治理“微腐敗”高潮,將大眾目光聚焦到基層和基層干部,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基層”、“權力”、“腐敗”、“治理”等主題上時,《廉政瞭望》雜志刊登了《超編的鄉鎮為何還缺人》、《鄉鎮里的“香餑餑”》、《鄉鎮干部在忙什麼》系列文章,在就腐敗談腐敗之外,深入探究了基層政府的人員結構性問題,使我們以洞悉、全面的視角和思維將“微腐敗”和體制結構中的深層次問題聯系起來,從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問題根源和治理對策。
鄉鎮缺人?——到底是忙不完的工作還是填不滿的焦慮。近年來在建設服務性政府的總體要求下,工作在一線的基層干部越來越多的承擔了繁重的工作、復雜的業務和嚴苛的要求,同時還要直面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和輿論壓力,在這樣的多重“困境”下,他們卻持續遭遇著“非議”——“你們有什么好忙的?就是辦幾個證嘛”、“鄉鎮很輕松啊,天天擺殼子”、“上面政策是好,但一到你們這兒就是腐敗!”……伴隨著焦慮、尷尬和無奈,鄉鎮干部們積勞成疾的現象時有發生,但與此同時鄉鎮普遍每年都在招人,有些甚至超編。那問題到底在哪里?
其實鄉鎮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缺人,而是結構性缺人。就拿某鄉鎮為例,在編在崗人員約100人,其中年齡在40歲以上占總人數的一半,30-40歲占31%,20-30歲占19%。干部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干部占比嚴重偏低。再看學歷,本科及以上學歷不足三成,因為過去公務員準入條件較低,部分年級較大的基層干部至今未完全退休,這部分人占比不小,雖然這部分人員可能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群眾基礎,但其工作方法、技能和思路已不能滿足現代化辦公及工作強度的需求。
其次,鄉鎮目前人手不夠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是,體制外“補血”少了。以往,鄉鎮面對階段性工作可以通過臨聘人員來充實隊伍,還可以從村社抽調大量大學生村官。但最近幾年,各級政府開始從上到下清退臨聘人員,大學生村官規模也逐年減少。如果繼續深究,其實鄉鎮缺的是會寫材料和踏實肯干的人!現在的鄉鎮工作對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基層政府的行政功能和服務功能比例失衡,有相當一部分年輕干部要長期呆在辦公室,接收各種文件、準備各種資料、上報各種信息,這也導致能下到基層,深入群眾,具體辦事的人員缺乏,這樣的窘迫困境也使基層干群矛盾日益突出,不作為、慢作為、懶政等“微腐敗”悄然滋生。
另外,由于鄉鎮混編、混崗現象嚴重,公務員和事業人員難免都會出現不公平和持續觀望的心理,這也導致鄉鎮在人員管理和分工上困難重重。盡管目前當局已經意識到問題,改革之輪也重新起航,但我們也應該清楚,這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不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能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鄉鎮不僅人員編制配備合理、規范,機構運轉良好、有活力,鄉鎮干部都能享受公平的薪資待遇和晉升的機會,能以健全的制度和合理的結構確保人員各司其職,讓“微腐敗”無處藏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新聞網 2017-07-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