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是當前最重要的社會熱點之一,康養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覆蓋面廣、產業鏈長,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將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健康與養老產業對擴內需、促就業、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健康老齡化巨大剛性需求的長久之計。
一、體系建設卓有成效
近幾年我市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形成了多元化發展的工作格局,被民政部授予“全國養老服務示范活動示范單位”。
(一)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市人民政府成立全市養老服務領導小組,落實了工作責任,形成了上下通力合作的工作機制。二是強化政策措施。市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的實施意見》、《宜都市社會養老服務經費補助實施細則(試行)》和《關于建立高齡老人生活補貼制度的通知》等相關文件。為全市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強化責任落實。市人民政府連續多年把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政府實事工程,形成了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
(二)機構建設速度加快。一是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得到提升。近幾年,對公辦養老機構共計投入3600余萬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了規模,優化硬件設施,消除隱患,完善了服務功能,面貌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二是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得到發展。我市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實行了建設補助和運營補貼,共計發放建設補助16.85萬元,運營補貼21.06萬元。三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步伐較快。市人民政府先后投入建設補助223萬元,運營補貼58.1萬元,建立了“兩個中心”120家,城鎮覆蓋率為76.7%,農村覆蓋率為78.9%,基本解決了身邊無人照料的問題。
截止目前,全市有公辦養老機構12家,民辦養老服務機構9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3家,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97家。共擁有養老床位2818張,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已達到31.7張,并高于全國水平。
(三)關愛工作扎實推進。目前,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數88811人占總人口22.3%,高于全國老年人口比。已提前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為了使老年人得到關心、關愛。一是認真落實老年人各項待遇。全市13051名老年人享受到高齡補貼,到目前為止共發放補貼資金2850.13萬元,同時,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為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低保老人和重點優撫對象16000余人代繳醫療統籌。對單獨居住老年人安裝天然氣初裝費優惠30%,對70歲以上老年人就醫免收普通門診掛號費等優惠政策。二是開展各項敬老愛老活動。在城鎮、社區搭建了24小時全天候為老年人提供“菜單”式服務平臺,近幾年共為老人提供訂餐送飯、家庭保潔、物品代購、費用代繳、住院陪護等無償和低償服務3900余人次。在農村,動員黨員干部、志愿者與留守老人結成“一對一”或“多對一”的關愛對子,為其提供生活幫助、生產幫扶、精神慰藉、法律援助、文化娛樂等服務63000余人次。三是大力發展助老志愿者服務隊伍。全市培育有“居家養老陽光服務隊”、“黨員義工服務隊”、“孝老嫂”等430人的居家養老志愿者服務隊伍,與老年人結對幫扶,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解決老年人實際困難,形成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氛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支持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業力度還有差距。在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標準上,省民政廳規定,對新建機構每張床位給予不低于1500元、改造和租賃房每張床位給予不低于1000元一次性補助,接受住失能對象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其他對象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給予補貼,而我市補貼標準低于上級要求,這既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不利于推動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
(二)公辦養老機構的人員配備不足。市社會福利院,服務人員與在院服務對象比例為1:10,超出民政廳規定的最高1:6的比例。農村福利院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的比例為1:10.4,超出省民政廳規定的最高1:7的比例。
(三)人員經費不足。市社會福利院屬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財政只預算撥付在編人員基本工資,不足部分靠代養社會老人收取服務費彌補,但代養收入有限,經費缺口較大。農村福利院除枝城、姚家店鎮納入了財政預算,其他鄉鎮均未納入財政預算,經費來源靠供養對象每月70的財政補貼和經營創收維持。
(四)養老服務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養老護理人才匱乏。由于工資福利待遇偏低,工作強度大等原因,農村公辦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年齡偏大,平均年齡超過50歲,文化程度偏低,大專文化僅一名,二是養老服務管理還需加強,監督檢查培訓力度不夠。
三、對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幾點建議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市的基本市情。老有所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人民群眾的現實期待。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晚年幸福生活,是全市小康的重要內容,也是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科學編制宜都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將發展養老服務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要與城市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土地利用等規劃相銜接。既要重視商品住宅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套,也要發展農村休閑養老業,并與住宅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二)健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引導和支持建立以企業、機構為主體,社區為紐帶,滿足老年人各種服務需求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積極培育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定制服務。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為居家老年人提供規范化、個性化服務。支持社區建立健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引入社會組織、家政、物業等企業,興辦或運營老年供餐、社區日間照料、老年活動中心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項目。發展居家網絡信息服務,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咨詢、物品代購、服務繳費等適合老年人的服務項目。
(三)加強養老機構建設。辦好公辦保障性養老機構,充分發揮托底作用,重點為“三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和扶養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在資本金、場地、人員等方面,進一步降低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門檻”,簡化手續、規范程序、公開信息,為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提供便捷服務。
(四)加快養老服務產業的提升。結合我市康養產業總體規劃,將養老服務業列為服務業重點發展領域,以老年人現實有效需求為方向,分批分階段制定適合我市的養老產品、養老服務優先發展目錄。按照市場化、品牌化、項目化、集聚化方式,積極引入實力雄厚的知名養老機構進駐我市,推進老年用品研發制造基地、養老服務產業園區、養老產品集散中心、老年用品專業商貿市場和專業街區等項目的規劃、招商、建設,全力推動養老服務業規模壯大、水平提升。
(五)注重養老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加強老年護理人員專業培訓,對符合條件的參加養老護理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的從業人員按規定給予相關補貼。對在養老機構就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執行與醫療機構、福利機構相同的執業資格、注冊考核政策。在養老機構和社區開發公益性崗位,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從事養老服務。同時,養老機構應當積極改善養老護理員工作條件,加強勞動保護和職業防護,依法繳納養老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提高職工工資福利待遇。
(六)加大要素扶持力度。在投融資政策、土地供應政策、稅費優惠政策、政府購買服務支持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引導各類投資主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養老服務機構。在用地保障方面,把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用地計劃指標要保障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并向養老服務相對滯后地區傾斜。在財政金融支持方面,加大政府資金對養老服務業的投入,整合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關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直接融資補貼、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等辦法,讓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養老服務業。加大金融對養老服務項目的支持力度,增加養老服務企業項目信貸投入,并提供優惠利率。在稅費政策優惠方面,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免征營業稅,對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建設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養老機構建設減半征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作者單位:宜都市老科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