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寧遠縣冷水鎮山腳村“1+N”產業扶貧典型探索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冷水鎮山腳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是典型的邊遠、貧困村,共有貧困戶117戶、493人,分別占全村16.4%、16.2%。去年以來,山腳村按照“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精準受益”的思路,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力拔落后窮根,走出一條“黨建引領、能人帶動、錯位發展、立體開發”的“1(村黨組織)+N”(多種模式反哺)產業扶貧新路子,覆蓋所有貧困戶,全村人均增收1700元,61戶、264人實現脫貧。
一、以“黨建+”主推產業突圍,鋪就脫貧致富小康路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該村村兩委班子把引領致富放在核心位置,以特色扶貧農業為主攻方向,做實“黨建+”這篇文章,實現黨旗飄在田園中,黨員聚在產業上。
1.支部引導產業發展。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山腳村堅持村班子成員、致富能手、一般群眾層級發動,形成最廣泛共識。村黨支部承諾“始終責任在肩、干事在前,做扶貧產業的領頭羊”。建立村支部主導、能人帶動、貧困戶主體“三位一體”發展機制,遵循市場規律,提出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畜則畜“三宜”產業發展思路,推行“黨建+扶貧產業”模式,圍繞生態油茶、高產桐油、特色養殖、有機果蔬四大特色農業進行調整,確保既種得好、又賣得好,帶動全體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共同富裕。
2.黨員帶頭闖出路子。山腳村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要求黨員干部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示范引帶推進脫貧攻堅。一方面強素質提能力,通過選送優秀黨員干部參加創業就業培訓、“一村一大”學習,不斷提高“帶”的能力,培養了5名黨員致富能手。一方面建立“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貧困戶參與機制,通過建立產業基地、興辦合作社等形式,帶動貧困農戶實現分紅、務工“雙重”收入。目前,該村建立了蔬菜瓜果、油茶、藏香豬等4個合作社,創辦了“云東海”、“同創”2家公司,形成“一村多品”產業發展格局。
3.群眾主體民主議事。建立村“兩委”會、民情理事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等“三會”聯動制度,在產業規劃、產業項目建設、基地收益、扶貧小額信貸管理、貧困戶分紅等工作上,由村黨支部牽頭,采取民主議事會等形式進行“座談式”協商,構建起了“協商網”,做到“小事互通、大事同商、難事共解”。同時,推行“一圖、一牌、一欄、一檔”模式,定期通報黨務、村務、財務情況,形成了“支部引領、群眾主體、全程監督、全面公開”的濃厚民主氛圍。
二、以“能人+”調優扶貧產業,打造立體開發新模式
能人帶動是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該村黨支部通過會鄉賢、引能人、建家鄉,把一批致富能人、產業帶頭人聚集到扶貧產業發展上來,讓貧困戶跟著干,手拉手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1.探索“龍頭帶動”模式,提升抗風險能力。按照龍頭帶、農戶跟、利益緊的“共生共進”扶貧思路,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貧困戶”模式,構建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相融互推、同頻共振的發展業態。如本村能人黃忠勇與廣東溫氏食品集團合作成立誠成專業養殖合作社,年內預計出欄生豬4000頭,安排20多名貧困戶就業。經濟能人黃建勝自籌200多萬元回村成立同創科技有限公司,把貧困戶組織起來,并建立利益連結機制,為貧困戶提供可持續增收保障。
2.探索“流轉返聘”模式,增加工資性收入。按照規模化發展、區域化種植的思路,推行“土地流轉+返聘務工+貧困戶”模式,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把一家一戶分散土地集中流轉到村級土地流轉平臺管理、打捆出讓。土地流轉后釋放的貧困戶勞動力返聘到基地務工,從事農機、施肥、修剪、打藥等勞務服務,增加務工收入。如經濟能人黃旺旭籌資600萬元成立云東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土地413畝種植蔬菜、玉米等經濟作物,開發下游養殖產業,實現鏈式產業發展,返聘30余戶貧困戶就地務工,戶均增收2萬元。
3.探索“集體反哺”模式,促長遠持續增收。借助山嶺資源豐富的特點,推行“集體經濟+共建共管+貧困戶”模式,引導工商資本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既壯大村集體經濟,又實現村民持續增收。如村支部書記黃元輝,主動放棄高薪工作回鄉任職創業,投入600萬元成立山腳油茶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流轉林地3000畝,承包期滿后所有油茶經濟林歸村集體所有,開創“個人籌資建設,產權村級所有,帶動脫貧致富”的扶貧新方式。
4.探索“抱團經營”模式,多要素融合扶貧。按照“量化到戶、股份合作、保底分紅、滾動發展”方式,推行“捆綁抱團+合作經營+貧困戶”模式,由村兩委成立村級專業合作社,引導貧困農戶自愿以土地、資金、技術、勞動等要素入股,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貧困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既解決貧困戶無錢創業,又解決了生產分散、產品銷售無門的問題。
三、以“扶貧+”放大資源效應,實現普惠共贏強村夢
山腳村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支撐點,撬動村集體經濟、基礎設施和群眾增收“三位一體”發展,構建共同發力、協同推進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1.多元化發展集體經濟。突出盤活土地資源、村集體資產運營、合作社經營管理、企業帶動等主要途徑,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發展,改過去“輸血”為自身“造血”。去年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實現了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由“空白村”向“實體村”的華麗轉變。
2.多途徑完善基礎設施。積極對接“六到農家”,通過集體經濟出大頭、上級財政出部分、幫扶單位補不足等渠道,大力實施村級基礎設施提質工程。啟動建設村級綜合服務平臺,新建、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600多平方米,新修水泥路5公里,安裝路燈230盞,修建水利設施19處。目前全村飲水安全比例、通電達標、村主干道通暢率均達到100%。
3.多方式增進群眾福祉。形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訂單、就業、土地流轉和土地入股“四個利益聯結機制”,預計年底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3300元以上。所有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困難生活補助,免費提供學習生活用品;基本醫療、就業、安全住房等惠民政策全部落實到每位貧困戶,人人受益、人人共享正在變為現實。
(作者系寧遠縣委副書記、縣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