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即要通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把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手段,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基于怎樣的背景?對農村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又該如何實施?日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葉裕民,請他就此進行解讀。
農村現代化反映了鄉村在新時代發展中價值的提升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基于怎樣的背景?有何重要意義?
葉裕民:長期以來,我國把農業現代化作為鄉村發展的目標,本質上反映了傳統發展模式下以城市為核心、以增長為導向的發展理念。農村發展的核心任務是通過農業現代化,為城市發展提供糧食、農副產品和工業用原材料,農村發展服務于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村的生產性價值占有重要地位,而對鄉村發展的生態、文化、社會價值缺乏認同。
鄉村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以來片面強調鄉村對城市依附性的經濟功能,導致鄉村發展積累了系統性問題:人才流失;經濟缺乏活力;社會不穩定;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這些成為國家現代化發展的薄弱環節。
鄉村振興戰略則牢牢把握中國現代化的薄弱環節,重構我國鄉村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戰略手段,開啟了我國農村現代化的新時代,為我國到2035年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保障。
其中,我國鄉村發展目標由“農業現代化”轉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央對新時代鄉村發展在國家現代化中地位的表述的重要創新,大幅度肯定和提升了鄉村在國家現代化發展中的整體價值。
事實上,國家現代化在空間上表現為城市現代化與鄉村現代化的統一。城市化是城鄉發展的主導力量,由城市現代化帶動鄉村現代化,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別是伴隨著中國進入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凸顯了鄉村現代化和鄉村系統發展的重要性,凸顯了重構鄉村整體性復合功能的戰略意義。
重構鄉村四大功能促進鄉村振興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重構鄉村整體性復合功能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葉裕民:在國家高質量推進現代化發展的框架下,鄉村整體性復合功能需要包含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生態保護功能。鄉村是指非城市空間區域,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本底區域,是國家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保護依托的區域,鄉村地區的生態保護是國家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根本。國家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鄉村地區的生態保護功能遠遠大于價值創造功能。生態保護也是新時代建設美麗鄉村,增加鄉村魅力的有效舉措。
第二,文化傳承功能。鄉村文明是完整傳承中國文明體系的載體,是豐富多彩地方傳統文化保存的空間依托,也是承載現代化中后期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城鄉交融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間載體,鄉村文化功能建設可以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城鄉人民群眾走進大自然,體驗傳統文化,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社會進步功能。到2035年,中國在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同時,進入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屆時我國總人口約14.45億,城市化水平70%,鄉村人口大致為4.3億,是2015年美國人口的1.3倍,德法英意合計人口的1.59倍。這意味著在我國完成城市化以后,仍然有巨大規模的人口生活在鄉村,鄉村社會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不能僅限于維護“社會穩定”,要深入研究如何貫徹十九大精神,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4億多鄉村人口建構積極進步的、以中等收入為主體的、繁榮民主文明和諧開放美麗的鄉村社會,是時代性重大課題。
第四,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功能。鄉村產業發展仍然是鄉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關系到鄉村居民的就業和提高收入。為此,十九大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經濟振興指明了道路。
農村現代化核心路徑是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您覺得,農村現代化之路該如何走?
葉裕民: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把鄉村現代化納入城鄉融合發展、建構城鄉良性互動機制的框架下持續推進,符合發展中國家解決二元結構難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律,是新時代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性方法。
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建構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內容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為鄉村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效的多元化路徑。
首先,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城鄉融通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和各類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動,以全國空間規劃體系合理安排我國城市群和各級各類城市的空間格局,以城市品質建設吸引企業家以足投票,以產業發展引導就業的空間分布,建立全國城鄉之間就業和人口有序流動新秩序。
第四,我國城市群、特大城市以及發達地區要承擔城市責任,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扭轉我國巨大規模人口長期兩棲生活狀況,促進城市的人力資本積累,增強城市創新創業能力。同時,以全國統一的城鄉空間規劃為依托,探索建立城鄉之間人口自由遷移制度,在鄉村人口城市化的同時,吸引有志于鄉村建設和發展的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和就業,徹底扭轉鄉村“386199”的人口結構,建立富有創新能力的鄉村發展主體,為鄉村現代化提供人力資本支撐。(記者 胡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