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如何振興傳統村落對全國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考察了一個叫何斯路的傳統村莊,它依靠自己的力量從衰敗走向了富裕。何斯路村位于義烏鬧市商海西15公里的山區,由于耕地少,交通閉塞,鄉村精英和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到2007年,這個擁有戶籍人口900多人的村莊,常住人口只有300人左右,而且以留守老人為主,人均收入4570元,昔日的良田被“拋荒”,往日青山綠水變成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世代居住的村莊淪落為“空心村”,日漸凋敝;成為義烏最貧困的山村之一。而今的何斯路村不僅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而且早已舊貌換新顏,成為一個如詩如畫般的幸福美麗鄉村,百畝薰衣草莊園內常年繁花繽紛,多樣化民居建筑錯落有致。阡陌交通、青山綠水、雞犬相聞、鳥語花香、和諧恬靜的村落環境,儼然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何斯路村先后獲得國家級“最美鄉村示范村”、“最美田園村”等多項榮譽桂冠,真正實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考察何斯路村發展歷程,為人們提供了傳統村落復興的鮮活案例。
一、傳統村落與產業興旺
何斯路村的蛻變是從認識鄉村資源開始的。以往對鄉村的認識就是資源匱乏,沒有產業支撐,解決不了就業和增收問題,于是人走村空。2008年何斯路回來一個叫何允輝的人任村主任,他懂得鄉村的資源不僅在于土地和礦山,而應該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整理資源的基礎上,發現資源要素的價值,并找到實現其價值的路徑。單一的傳統農業無法使村民安居樂業,片面發展工業也常常加速鄉村的衰亡。何斯路村立足鄉村特色資源、以鄉村文化傳承為核心、走出了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的脫貧致富之路。
村里的傳統種植主要是糯米、水稻、油菜、蔬菜等,在保留傳統種植滿足村民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把100畝荒地充分利用起來,選擇了薰衣草作為現代農業發展主題,將薰衣草種植、加工及旅游融合發展。何斯路村園區門票收入200多萬元,薰衣草提煉精油及其副產品的深加工,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走出了一條保護原生態自然環境,有效地利用耕地資源,美化了村居環境,發展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傳統手工藝是村落的重要產業資源。何斯路素有家家戶戶釀制黃酒的民俗傳統,采用山泉水和自產糯米做材料,純手工釀造,曾經是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村中曾經的特色傳統產業,但隨村落衰落而萎縮了。村干部們認識到家釀黃酒傳統工藝的經濟意義和文化價值,動員有經驗的村民恢復傳統工藝黃酒釀制,并舉辦何氏家釀黃酒節,邀請專業人士對村民自釀黃酒進行評比并給予相應獎勵。每年黃酒節,300多戶村民踴躍參加,游客絡繹不絕,對村民自釀黃酒贊不絕口,黃酒供不應求。通過游客口碑和媒體宣傳報道,如今何斯路的黃酒節和黃酒已成為何斯路村的一張名片,為村民增加收入數百萬元。更重要的是古老的黃酒釀造工藝得到傳承。
民宿是許多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以至于成為鄉村發展規劃的標配,置環境條件于不顧,盲目發展民宿,自然是成功少失敗多。何斯路村具備發展民宿的所有要素:特色民居與村落景觀引人入勝,豐富的民俗與村落文化耐人尋味,山水成趣與農業景觀使人流連忘返。但在過去沒有把這些要素當財富。如今村里擁有了100多間客房,6個會議室,可容納300多人同時就餐的度假賓館,入股村民每戶年分紅在8000元以上,可增加村民年工資性收入200多萬元。民宿、茶館、咖啡館、小商店也發展起來了。這里人們不僅看得到山,望得見水,還可零距離地體驗民俗文化和鄉愁,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何斯路村實現了真正意義的產業融合,首先體現在資源整合,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村中的水域、園林、土地、古民居等鄉村生態資源的價值,其次是不同產業彼此融合滲透,農業、手工藝、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實現了村落的全域景觀營造。產業鏈由此得到延伸,如從糯米種植到黃酒的釀造,再到黃酒節的舉辦和酒文化的弘揚;產業功能也由此擴展,鄉村的生產、生活、文化、社會以及教育功能得以綜合體現。其三,何斯路找到了實現產業融合的平臺,即以村民為主體的股份合作社。這是村社一體的合作社。邀請專家對村內生態資源進行專項評估測價,將其折算成股份,實行“一草一木皆股份”的“生態股”,每個村民可享受“不花一分錢、免費享有2000股”的權益,以原始股方式入股合作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體現鄉村整體價值的創造。
從認為鄉村沒有資源,到充分挖掘鄉村資源而形成系列產業,是何斯路從貧困到富裕轉變的認識基礎,可貴之處在于他們認識到了鄉村的價值,沒有使鄉村受到建設性破壞,為鄉村進一步發展保留了最為珍貴的資源。
二、傳統村落與文化復興
內生于鄉村社會的鄉村文化,既以生態智慧建設著美好家園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維系著心靈家園的“精神秩序”,更用約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規范促使人們形成“自覺秩序”。然而在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下,村民已經無法在鄉村社會找到家園感、歸屬感和依賴感,是傳統村落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傳統村落文化復興既是重建鄉村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何斯路村在鄉村發展實踐中認識到,鄉村文化是鄉村靈魂,有了文化,鄉村才有靈性,才會萬古長青的永續發展。他們通過鄉賢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墻體文化、“公德銀行”以及“百萬育才計劃”等載體,形成濃郁的鄉村文化氛圍,并不斷擴散至何斯路村的各個角落、逐漸內化為村民自覺。
何斯路村的文化建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禮堂和功德銀行。文化禮堂是村民開展日常文化活動、舉辦成人禮、新生兒入譜儀式、新生啟蒙禮、重陽節尊老敬老儀式以及傳統結婚儀式的公共空間。2013年,何斯路村敏銳抓住浙江省開展鄉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機會,將何氏宗祠與文化禮堂建設相結合,有機融合文化傳承空間。文化禮堂的中廳正中間安放供桌并懸掛何氏始祖畫像,保留了祠堂原有的尊祖孝道的道德教化功能。文化禮堂中廳兩側墻上懸掛著道德模范照片及其事跡介紹,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富有道德感染力。文化禮堂兩側各放置一臺觸摸屏一體機,以現代手段直觀呈現何斯路的歷史、鄉村文化、生態景觀等。文化禮堂后廳為農耕文化展示區,通過大量傳統農具和傳統生活用品展示,將農耕文化所蘊含的思想理念、優秀文化品格和先民的生存智慧呈現給村民。依托文化禮堂開設的“斯路大講堂”,給村里的中小學生講授何斯路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介紹村里的名人和模范,培養熱愛家鄉的感情;不定期開設國學課程,培養尚德、明理、懂孝行為,領悟鄉村傳統文化,增強村落共同體意識;組織學生參觀農具陳列室,水龍、水車、舂米槽、石磨、耕犁等老式農具,讓孩子們了解以及農耕文化,體會古人的生存智慧;通過開展諸如挖土、播種、施肥、鋤草、收獲等農事體驗活動以及參與何氏黃酒的釀造,培養孩子們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感情。
所謂“功德銀行”是記錄村民“功德”的一種制度,村民像在銀行存款一樣把自己的“善行”存入功德簿,借用了“銀行”概念,具體做法是由村委會設立“功德銀行”專用賬本,以戶為單位設立功德賬號,記錄村里的各種好人好事。諸如見義勇為、捐款濟困、鄰里互助、為盲人引路、義務清掃垃圾、志愿服務等,不論功德大小,一一記錄在冊。倡導村民相親相愛,鄰里互助,重塑熟人社會的道德規范。自“功德銀行”創辦以來,已設立了219戶功德賬號,記錄了村民們所做好事數千件。如今,全村超過95%的人榜上有名,助人為樂蔚然成風。就連以往在外經商對村內事情不甚關心的人,也主動回村幫助一些弱勢村民,積累功德。“功德銀行”潛移默化地重塑起鄉村道德體系,增強了村落共同體的認同感。“守望相助”、“積德行善”民風逐漸形成。功德銀行是針對“守望相助”的村落共同體日漸式微,鄉村傳統道德的承載基礎在無形中逐漸消解,鄉村道德滑坡,鄉情鄉味日漸淡薄等狀態。本著“治窮先立志”的原則,把提升村民道德素養、改善村風民風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任務。通過承繼積德行善的“敦風厲俗”,創辦了“功德銀行”,旨在引導村民恢復和睦鄰里和淳樸敦厚的鄉風民俗、增強互幫互助的共同體意識,形成文明、互助、禮讓、共享的新風尚。
何斯路村還充分利用墻體文化,將山水生態文化、人居文化、特色酒文化、農耕文化以及何斯路千年“和”文化等村落文化,以漫畫、書法、水墨畫等形式在村舍的白色墻體上形象地展現出來,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打造出何斯路村別具特色的“墻體文化長廊”。他們還努力保存了從明清至今的各個時代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木結構三層古樓建于1932年,由10種名貴木料建成,是當地一流的古屋建筑,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欣賞價值。既保持鄉村古韻,又能滿足居民對現代生活條件的需求,成為何斯路村建筑的亮點。
傳統村落保護與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充分利用村落文化的教化價值重塑鄉風文明。傳統村落文化具有天然的教育與教化功能,在長期從事傳統農耕生產和聚族而居的鄉村生活中,積淀而成的“耕讀傳家”之風、淳樸敦厚之俗。何斯路村還特別注意通過老年人教化年輕人。老年人不僅掌握著豐富的鄉土知識,具有深厚的鄉村感情,也是習俗、道德、倫理、禮儀、人情世故等承上啟下的傳承者。
三、傳統村落振興的主體
誰是傳統村落保護與振興的主體?這個主體只能是當地的居民。離開或排斥村民的任何“振興”、“發展”都是本末倒置,既不能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也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何斯路村發展經驗告訴我們村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首先,何斯路村發展之路是從恢復鄉村的主體性和確立村民發展主體地位開始的。除了培育公共文化、發展鄉村公益事業,創新合作經濟形式、壯大集體經濟等一系列恢復鄉村主體性措施之外,利用新鄉賢的力量復興鄉村是其重要經驗。鄉紳制度植根于鄉土社會,鄉紳作為體現儒家道德規范,實施知識教化的有威望群體,通過維護倫理、勸課農桑、糾紛調解、扶貧濟困、協調村落公共事務等,保障鄉村有秩序運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鄉賢是指有資財、有知識、有道德、有情懷,能影響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并愿意為之做出貢獻的賢能人士。在目前鄉村價值規范體系坍塌的情況下,新鄉賢的核心作用在于凝聚鄉鄰,以道義整合利益,發展出在新時代下適應鄉村發展的共享價值規范體系。
與外來者不同,鄉賢是鄉村有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濃厚的家鄉情懷,也有改變家鄉面目的參與能力。從鄉賢入手提高村民在傳統村落復興中的主體性不失為有效途徑。在何斯路村,2008年,新村委會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大會是鄉賢大會,把從村里走出的商人、企業家、政府官員、知識分子請回來,共議村莊的發展藍圖。大家紛紛出謀劃策,不僅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也凝聚了力量,凸顯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以后每年一次聚會,新鄉賢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村里的退休教師辦起了老年大學,成立了村老年協會,有的擔任宣傳員、輔導員;有的當上了解說員。鄉賢們在組織農民、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轉變觀念、培養農民良好習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道德示范作用。鄉賢群體最突出的特點是不但不與民爭利,還主動為鄉村活動出錢出力,幫助有困難的村民,恢復鄉村的互助傳統。鄉賢也成為鄉村建設的投資主力,在村里形成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新氣象。
其次,為了培養村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激發村民的主體意識,何斯路村著力于重塑鄉賢文化。他們為村里走出去的科學家、藝術家、醫學家、工程師等名人立塑像,整理村名人故居,每個塑像旁有其崇高品德和事業成就的文字介紹,村里出的名人是村民的驕傲。對健在的軍事指揮員、政府官員、教育家、企業家等名人,宣傳他們的事業貢獻和品德,讓鄉賢及其親屬得到照顧和尊重,這些工作不僅使鄉賢們多一分對家鄉的牽掛,也對村民們樹立了榜樣。除此之外,何斯路村號召鄉賢返鄉,為人們留下了一條返鄉的路。傳統鄉村崇尚學而優則仕,年壯在朝為仕,卸任后告老還鄉,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人生軌跡。這些人回鄉后,以自己的成功人生為鄉里樹立起人生榜樣,成為鄉村道德模范。今天,從鄉村走出去的各類精英,在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之后,在城市無所事事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把他們吸引回家鄉,讓退休的官員、專家、學者、商人回鄉安度晚年,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等反哺桑梓,對延續傳統鄉村文化的文脈,激發鄉村活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記得住鄉愁”的具體體現。
其三,在村莊環境整治過程中,何斯路村認識到村中老年人德高望重、言傳身教的價值,建設村老年協會和老年大學兩個平臺,將何斯路的發展理念、規劃和措施向老人們宣傳,在老人之間形成共識,進而影響他們的家人和周邊的人。何斯路村邀請村內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負責宣傳和督導工作,組織了一支由6名村老年人組成的文明衛生義務勸導隊,對村內6個區塊的環境保潔進行監督,對村民房前屋后的衛生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并及時反饋,有效解決了村民亂堆亂放雜物的難題。起初,懾于老年人的權威,人們不好意思亂扔垃圾和隨地倒臟水,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習慣和自覺。村婦聯也發動全村婦女開展家庭美化、垃圾分類評比等活動,通過民間輿論力量約束和引導村民行為。如今,人們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偌大的村子僅需兩名保潔員即可保持干凈整潔。不僅如此,村民們還因地制宜地在自家門前屋后或砌筑花壇、或懸掛花籃,形成了“花開滿院”、“綠植上墻”、“一戶一景”的村落景觀。何斯路的老年電大和老年協會把老年人凝聚在一起,組織全村老年人開展書法、國畫、詩詞、養生、保健、文化娛樂、時事政策以等一系列活動,并向老年人宣傳村莊建設方案和相關政策,發動其積極參與到村莊各項建設活動中來。通過老人們的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為其子孫們樹立了榜樣,成為道德教化的重要力量。
其四,組建合作社,實現共同富裕。何斯路的股份合作社是村社一體的具有村落共同體性質的現代經濟組織,特別是他們創造了生態股的概念,認為鄉村的山水田林路、農業景觀、村落建筑、新老民居、民俗、手工技藝、甚至新鮮的空氣,都是全體村民的共有資源,村落的發展就是憑借這些不可分割的資源實現的。因此,有了收益應該全體村民利益均沾。他們請專家對村莊山水林田等資源的生態價值進行評估,折合成股份,村民討論協商由村集體占股25%,每個村民可免費享受2000股的權益,讓村民以原始股方式入股合作社。剩下75%的股份由村民和外來資本認購,其基本構成為:村民占88.18%,外來社會資金占11.82%。生態資源股份化、全體村民做股東,是何斯路共同富裕道路的創新經驗。是鄉村價值的實際體現。村民年終可按實際收益分紅,還可享受集體福利,例如6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享受每年800元的大病保險,60歲以下的村民則可享有200元的小病保險,每年的重陽節和春節為老人舉辦敬老活動等。股份制經濟的實施,體現了鄉村價值,盤活了集體資產,使全體村民體驗到村莊一草一木的價值,感受到自己家庭以及個人與鄉村整體的關系,村民們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深切感受到村落的存在。
其五,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的組織化程度被認為是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村落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內容。社會組織在參與農村治理中體現出的專業精神和實踐經驗、機動靈活并善于創新等行動特點,較之于其他干預力量更有利于推動社區能力建設。何斯路村社會組織雛形已經形成,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村里考察,人們常遇到老年人志愿者拿著話筒給前來參觀的團隊講解村落的歷史和村里的故事。志愿者隊伍是何斯路村的一大亮點,從耄耋老人到大學生、從返鄉鄉賢到一般村民,他們各盡所能,在鄉村衛生家督、垃圾分類、文化活動、節日慶典、導游服務、解說、授課、輔導員等公益崗位上從事志愿服務。走進何斯路引人矚目的漫畫、水墨畫、書法等“墻體文化”,就是退休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根據農耕生產、生活習俗、自然生態、民俗、傳說等創作完成的。在文化禮堂,新成立的鑼鼓班文藝隊在有條不紊地練習,準備在村民文化活動中大顯身手。村里設立有調節委員會,可以及時發現村里問題,把各類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適應村民建房的需要,村里還成立了建房協調小組,由宗族族長、村委會成員、主持公道的德高望重的村民等人組成,執行村莊規劃,協調建房工程,化解建房過程的鄰里矛盾,使民居建設有序進行。
何斯路村的蛻變很好展示了鄉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存在的意義,是傳統村落發展做出了富有啟發的詮釋。傳統村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共同體解體、人心離散、精英流失,何斯路村別開生面之處在于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重構現代村落共同體,保存了傳統鄉村社會溫情脈脈倫理體系,村落富裕沒有導致原有和諧人際關系以及村落文化碎片化,反而增強了村落認同感和榮譽感。這是一個村落共同富裕的典型,每個村民都是村落發展的受益者。走共同富裕道路與資本下鄉圈地占房排斥農民主體的思路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DT縉云書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