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何蘭生:如何看待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

[ 作者:何蘭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6-28 錄入:王惠敏 ]

這些年來,每逢重大節日,各種社交媒體乃至一些傳統媒體,總是集中出現一批以親歷親聞口氣、渲染傳統村落式鄉村衰敗的文章,網絡上稱之為“返鄉體”。舉其要者,不是博士回鄉,感嘆故園凋敝、童年美好時光不再;就是城里媳婦初見公婆,觸目皆是破敗,悲憫悲憤之情一齊爆發。這之中,尤以2016年春節一則后來證實是假新聞的自媒體報道最為攪動人心。那則假新聞說,一位上海女孩第一次到男朋友江西農村老家過年,到達第一頓飯,因為嫌棄農家碗碟粗陋、菜色暗黑,憤然與男朋友分手,連夜“逃回”上海。此則所謂“有圖有真相”的微博報道,雖然在新聞發酵后被證實系偽造,但其深刻的象征意義始終縈繞不散,不僅映射了城鄉差距的巨大懸殊,也凸顯了城鄉隔閡的根深蒂固。

農村到底怎么了?傳統村落式鄉村是不是衰敗了?農村的發展水平究竟怎樣?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對于我們要不要堅持既有發展方式和路徑,選擇什么樣的鄉村發展道路,都是一道必答的思考題。

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是正常的歷史現象

如果認為傳統村落式鄉村會一直延續下去,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靜止的思維。這種情況只存在于浪漫的文學和封閉的農耕社會。在今天城市商業文明無孔不入、無遠弗屆的大趨勢下,信息和資本的互聯互通,使得任何桃花源都難以存在。

社會演進的規律表明,傳統村落式鄉村衰敗是一種必然趨勢。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分工的細密,農耕文明必然要被工商業文明所代替,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的演進規律。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說過,法國農民走向終結,由千千萬萬戶小農組成的傳統農業文明被現代化大規模工商業文明所取代。應該說,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終被城市工商業文明取代也是歷史難以阻遏的潮流,除非像曾經的二元社會那樣將城鄉強行割裂開來,將農民的雙腳固化在土地之上。否則,農村全方位向城市看齊就不可阻擋,農村的人員、資金向城市大規模流動也難以遏止,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和公共服務是農村的人心所向,尤其是農村年輕人更為焦灼的渴望。試想,一個傳統村落,最有活力的年輕人、最有知識的讀書人、最有本領的手藝人、最有錢的生意人,甚至連最有姿色的女孩子,都義無反顧地涌向城市和城鎮,只剩下老弱病殘幼留守,白天尚有偶爾的雞鳴犬吠,夜晚就只能聽老鼠打架。那這個村落還有什么人氣、還有什么財氣?活力何再?不衰敗才怪!所以說,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是城市化大潮下的大趨勢,只不過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階段,其速度與城市化進程呈正相關,城市化快,村莊凋敝得也快;城市化慢,村莊衰敗得也慢。總之,衰敗是必然的。

但也應該認識到,傳統村落式鄉村衰敗是整體鄉村演變進程過渡階段的暫時現象。現在的鄉村就像在一個老地基上蓋房子的工地,舊的還沒拆完,新的尚未建成,自然是一片狼藉,觸目皆是破敗,但等一段時日,舊的清除干凈,新的建起了,再裝修裝修,馬上就煥然一新,一片生機勃勃。為什么這樣說呢,不是盲目樂觀。試想,那些離開傳統村落的人去哪兒了?有些去城市了,有些去本地城鎮和小集鎮了。去城市的,一些人可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但在城市混不下去的或者有衣錦還鄉想法的,遲早還是要回來的。但這些回來的人絕不會再回到傳統村落了,他們最有可能的是回到縣城和集鎮。這些年來,進城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在集鎮買房或建房是潮流,這種潮流也帶動著其他農民紛紛向集鎮集聚,加上各地開展的農村社區化建設,鼓勵和引導農民上樓、在集鎮或中心社區集中居住,于是, 一種有別于傳統村落的新型農民社區出現了。在這種社區里,原有村落人員相對集中居住,也有進行文化、體育和人際交流活動的小廣場,以及一些簡單的生活設施。這種社區化正在逐步取代傳統村落成為一種新型村落。這些農民社區或者叫新型村落,如果在整體布局設計上,能夠體現親山樂水重人情的鄉村文化理念,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協調共生的生存智慧,以及更重要的是,還能讓生活在鄉村的人不僅有更好的環境、空氣和水,一樣還有類似城市完備的現代生活設施和無縫對接的公共服務,那這大概就是理想鄉村的樣子了,也是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傳統村落式鄉村衰敗并不意味著大農村的整體凋敝。相反,正是由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和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加速了傳統村落的走向沒落。也就是說,農村的基礎單元和核心地帶已經從傳統村落轉移到集鎮和社區。因為農村大部分在地人口都在一股腦兒地向集鎮靠攏,鄉村財富之基、創意創業之源、活力之本,都在向集鎮綿綿不斷地漂移。傳統村落只是一些老人不愿離棄的故園和經濟困窘農民的棲息地,以及離鄉經年知識分子用來憑吊和懷舊的場所,主流的農村已經在集鎮找到了現時代的存在方式。要看今日農村的整體發展得怎樣、是否繁榮,不能看傳統村落,得去當地中心社區、去小集鎮、去縣城看,這是市場規律的自然選擇。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它就在那里;不管你樂不樂見,他們都要離開村莊。

農村社區化是探索鄉村復興的重要路徑

孟德拉斯說過,20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農民融入城市是個大趨勢、大課題,但不可能農民都融入城市,因為只要有農業,就還得有農民。特別是我們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沒有“以我為主”的農業,即使將來城市化進程完成了,也還會有四五億人生活在鄉村。所以,我們與其嘆息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不如思考如何復興鄉村或者說建設新型鄉村,這才是體現我們時代的歷史擔當。

農村社區化是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融合互動的選擇。這些年來各地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著一個如何讓站在工商業文明入口的農民分享現代化成果的課題。說得簡單點,就是如何找到更好更快更小成本的辦法,讓農民過上城里人生活、讓農業插上現代化的翅膀、讓農村延伸來和覆蓋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讓農民上樓、建設農村社區就是一個這樣的探索,它既較快推進了新農村與小城鎮融合發展,又通過市場手段叫醒了農民沉睡的土地財產權利。實踐過程中,各地依托既有條件,通過縣城吸附一批、集鎮聚攏一批、中心村集中一批,形成若干農民社區。這些農民社區,是鄉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結合體。它既是一種新型農村,也是一種新型城鎮。準確地說,是農民在地的城鎮化,是有城鎮內容的新農村,是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發展融合互動、相生相長的選擇和成果。

農村社區化是資源集約化、服務便捷化的客觀需要。讓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題中之義。但是農村居住分散,特別是丘陵山區,水電路氣網要想進村入戶,成本很高,而且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員遷徙流動快,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這里剛剛將基礎設施延伸到,那里人家就搬走了、進城了,你的設施投入都打了水漂。這方面的教訓在韓國新村運動中屢見不鮮。如何集約資源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難題。同樣,公共服務便捷化對于分散居住的傳統村落也很難,城里人習慣的打個電話服務就上門的便利,對住在山里的農民來說還很奢侈,對提供服務的供應商來說,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難以做到持續。但如果這些分散的客戶和需求集中到一個地方,那就不一樣了。所以,社區化建設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不僅是資源集約、服務便捷的需要,也是創造商機的契機。

農村社區化是農民分享現代化成果的強烈愿望。其實,反對農民上樓的不是農民,農民還是盼望上樓的。倒是那些自以為替農民著想、反對農民上樓的人,并不真正了解農民、并不知道農民真實的愿望是什么。這些人不僅應該與農民換位思考,最好還要與農民換房居住。讓他們體驗一下農民的生活,讓他們體驗一下沒有上下水、沒有抽水馬桶的滋味,特別是南方農村,冬天室內比室外更冷,夏天茅坑里蒼蠅蚊子嗡嗡叫,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趕上雨季屋里還要穿膠鞋,出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樣的生活條件,憑什么要農民忍耐?農民又為什么要忍受?還不是沒有錢、沒有條件!如今有機會上樓,哪個不歡呼雀躍、由衷歡迎?設身處地為農民想想,拿自己的宅基地、加點錢換樓房,政府還有補助,為什么不呢?事實也說明,農民上樓后,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明顯的。也許有人會說,用宅基地換樓房可能吃虧了,農民自此失去了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故園,但在換來生活立即得到改善的樓房面前,農民是顧不了那么多了。當然,一要上樓,二要維權,農民還是希望權利能夠得到更多的保障,也堅決反對嚴重侵害他們權益的行為。這也是政府和社會工作著力的重點。

建設新型鄉村尤以保護農民權利為要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權利問題。歷史已經證明,什么時候我們尊重農民的權利、保障農民的權益,我們的農業農村工作乃至全局工作就穩步發展;什么時候我們剝奪了農民的權利、漠視了農民的權益,不僅農業農村工作陷入停頓,全局工作也難有起色。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歷史時期,在建設新農村、打造美麗鄉村以及推進農村社區化過程中,必須牢牢守住“農民權利”這個不容突破的底線。

要尊重農民的選擇權利。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城鄉二元壁壘被打破,城鄉之間自由遷徙流動的體制障礙基本消除。農民進不進城、上不上樓,是他的自由,也是他的權利,農民的自由選擇權利必須切實得到尊重和維護,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容置疑。不要不放心,農民是很聰明、很實際的,你把選擇權交給他,他絕不會胡亂選擇,一定會作出符合他最大利益的選擇。在這方面,我們有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需要銘記和汲取。當然,我們強調尊重,不是消極無為,不是不要引領。對待農民,我們可以引導,可以鼓勵,但不能強迫,不能欺騙。總之是不能損害,不能傷害;要有益,要有利。

要保障農民的平等共享權利。就是要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惠及本地城市居民的權利要同等惠及農村居民。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的延伸覆蓋,逐步弭平城鄉居民福利待遇方面的差距,創造條件不斷改善農村居民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衛生、文化等方面的弱勢和不足,著力消除各種或顯或隱的福利差距。要重視農民融入城市問題,維護他們在城市的就業、社保、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著力消除農民工參與城市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障礙,不能讓他們繼續在城市納稅,去農村投票,不能讓城鄉差距和分割在城市在地化、復雜化,更不能讓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城市的“第三元”、“蝙蝠人”。

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是法律賦予農民的經濟、政治權利,也是農民的基本權利和核心權利,是農民生存發展的“命根子”, 其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權利,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任何人都不能侵害,任何人都不能打任何的“小算盤”!尤其要防止以社區化建設等理由強迫農民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如果要農民的地,惟一的辦法就是交換!當然,交換不僅要農民主觀愿意,要符合市場規律,而且,農民權益要得到保障,其就業、居住、社保等要有穩妥安排。當前,各地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正在走向全覆蓋,相信這既是對農民法賦土地權利的再確認,對農民土地權利的明晰化和財產化,也是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數目化和檔案化,有利于更好保護農民土地權利。

要堅決防止農民“被上樓”。讓農民平等分享現代化成果,是中央的政策,也是農民的期待。農民改善居住條件,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好事。但是好事要辦好,不能辦壞。不能不顧本地和農民實際,不顧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漠視農民意愿,強迫、欺騙農民上樓;不能讓農民上樓后經濟上吃虧了,生活水平下降了,就業工作受影響了,生產生活不便了;也不能在農民上樓后不聞不問了,承諾不兌現了,公共服務不跟上了。總之,推進農村社區化建設、引導農民上樓,要堅持穩妥的原則,不可操之過急、操之太切。畢竟,多一些審慎,就多一些妥善;多一分憂患,就多一分周全。不妨把困難考慮得再多一些,把準備做得再足一些,把道理講得再直白一些,真正做到既有戰略視野又能切合實際,既有統籌謀劃又能辨證施策,既有推進機制又能及時完善。

在中國的行政版圖上,現在幾乎每天都有約70個村落消失,每一年都有上萬的村落失去蹤影。這些千百年綿延的村落的解體,表明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已是不爭的現實,這在令人傷感的同時,也表明中國鄉村正在進行艱難而堅定的轉型。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的信念,在強大的工商業文明的觀照下,我們就一定能夠以符合現代要求和鄉村特點的新形式,實現21世紀的中國鄉村復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見度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三区 |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网站在线 | 久久福利网站免费视频 | 午夜福利短视频在线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橙子 中文AV高清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