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嚴小燕等:特色農業發展的內涵、演變與評價研究綜述

[ 作者:嚴小燕?陳志峰?曾玉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13 錄入:王惠敏 ]

摘要:特色農業是全球消費需求多元化與農業市場高度細分背景下,建立在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優勢農業、高效農業和品牌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是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本文概述了特色農業的研究歷程、概念、內涵和理論基礎,并且從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機制與戰略、產業化與競爭力、評價與預警、選擇與區域布局以及信息化6個方面梳理了特色農業相關研究成果。

隨著全球農業生產專業化、特色化與規模化浪潮的到來,特色農業區域化發展已然上升到國家新一輪農業革命的戰略性地位和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特色農業是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下孕育而成的。根據區域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是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農業“接二連三”全產業鏈模式,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有效方法。特色農業以其生產效率高、產業融合強、區域特色優、經濟效益好等優勢成為各地農業經濟發展的熱點。

1、特色農業概念、內涵與理論基礎

1.1 特色農業的研究歷程、概念及內涵

1.1.1 特色農業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特色農業的研究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發達國家[1],“特色農業”的提法國外更多使用的是帶有產業屬性特色的“有機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可持續農業”、“多功能農業”、“都市農業”等,而以“特色農業”為對象的整體研究不多。國內對特色農業的探索和實踐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從微觀尺度來看,特色農業研究主要以區域性農業的特色研究為主,如王楊澤等對汕頭特區農業特色的研究[2],郭春良對閩南三角洲地區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業生產研究[3],陳清壽對具有福建特色的農牧業生產布局和結構的研究[4]。從宏觀尺度來看,特色農業站在國家層面的高度,多圍繞“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進行研究[5-6]。

對特色農業的系統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特色農業的概念與內涵逐漸形成,在諸多區域都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也取得了許多實際成果,如:方志權提出上海發展“高優高”農業要朝著有地方特色、高效益、優質、精深加工、高科技含量、外地難以代替的方向發展,在質量、時間、科技、加工等方面取勝,占領市場,形成集團,形成獨特的優勢[7]。韓樹總結了河北蔚縣形成的以6條“龍形”產業鏈為特色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8]。劉學東等探索了遼東山區微型小流域特產資源的經營與開發[9]。此階段研究主要停留在特色農業案例及其現狀、路徑、模式等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研究和技術支撐方面的探索。

21世紀以來特色農業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特色農業理論內涵、研究視角、研究區域、研究方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色農業的發展研究與諸多社會經濟問題有機融合,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并且開始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早在2003年福建省就提出了發展3個特色農業產業帶、4個主導農業產業、9個重點特色農產品的“三、四、九”現代農業發展戰略[10]。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指出鼓勵各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設農產品產業帶,第一次從國家戰略意義上提出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此后,國家農業部相繼制定并頒布《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科研項目的推動下,特色農業研究朝著多元化、縱深化發展。

1.1.2 特色農業的概念與內涵

“特色農業”的概念,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界定。典型的界定主要有:2002年農業部印發的《關于加快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意見》指出,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征、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11]。謝莉研究認為,特色農業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區域比較優勢突出的特定區域,采用特有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形式,生產、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質、功能或性能,且具有特殊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的產業。特色農業最突出的特點是其生產區域性、產品名貴性、品牌的獨特性和市場價格的優勢性[12]。鄒冬生將特色農業歸屬于一種可持續發展農業,其生產基礎是充分發掘當地特色資源,尊重并且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對資源做到合理開發,有序利用,從而轉變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走集約化農業發展道路[13]。李金良等將特色農業視為一種主導某一地域農村經濟發展的高效農業,這種農業是在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和條件下產生的。與常規農業相比,特色農業具備一定規模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和品牌優勢[14]。程炯認為特色農業是一種達到一定生產規模和產業化程度的農業生產體系,其農產品生產具有特定區域資源優勢,且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因而形成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顯著的經濟效益[15]。姚慶林把農民的主觀意愿納入到特色農業概念中,認為特色農業,就是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發展具有獨特優勢和產品優勢,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顯著,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的市場農業[16]。

綜合諸多學者的定義,“特色農業”主要圍繞“區域適宜性”、“生產高效性”、“產品特色性”、“產量規模性”、“市場廣闊性”、“發展持續性”等關鍵點進行闡述,特色農業的內涵可總結為:

(1)特色:所謂“你無我有”、“你有我優”,是特色農業區別于常規農業的顯著標志。“你無我有”主要是指產品品種、品質、上市的時間、營銷服務等方面的優越性和特色性。“你有我優”就是指在競爭對手也有條件生產和提供同種特色產品的條件下,自身的特色農產品質量更好、服務更完善[17]。

(2)高效:特色農業是以質量和效益為標準的高效農業。不僅體現在生產的高效,而且體現在與市場和需求緊密相連,具有高投資回報率和高經濟效益。

(3)規模:即特色農業是一個系統的農業產業工程,體現在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以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為特征的市場型農業。

(4)區域:即在綜合評估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優勢,通過合理開發和專業化生產使其區域優勢有效地轉化為產品優勢與產業優勢。

1.2 特色農業理論基礎

特色農業的提出與發展建立在西方一系列成熟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理論包括:比較優勢理論、鉆石模型理論、產品差異化理論、農業區位論等[18-19]。

比較優勢理論最初由亞當·斯密提出,繼而由大衛·李嘉圖、赫克歇爾和俄林等充實和完善,已經由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絕對比較優勢”和“相對比較優勢”發展到了現代經濟學范疇的“資源配置”理論等。比較優勢理論是特色農業最核心的理論,依據該理論,不同國家或地區因為自然資源稟賦或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各異,所以發展特色農業都可能存在先天或后天的比較優勢。即便無自然稟賦優勢的國家或地區,也可以通過經濟再生產創造和發揮比較優勢來發展特色農業。邁克爾·波特的鉆石理論認為,需求狀況、要素狀況、相關和支撐產業及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四大因素相互作用決定國家競爭優勢,政府與機會則是影響競爭優勢的兩大變數。由此,“鉆石”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通過政策、技術等手段打破自然資源局限來創造特色,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來提高產業競爭力。產品差異化理論認為差別化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可以在保持銷售量的前提下獲得價格優勢,從而實現總收入增加。一般而言,差別化就是特色化,發展特色農業就是實施差別化策略,從而滿足多樣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杜能的農業區位論的核心思想是依據運費大小及收益等情況來確定某種農業類型布局的適宜范圍,其核心思想為特色農業的優化布局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2、特色農業發展研究概述

2.1 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國外在農業發展中高度重視特色農業發展,以特色鑄造品牌,形成了大量成功的模式,可概括為三大類型:(1)致力于以提高土地生產效率、種植高附加值農產品為主要特色的耕地資源短缺型,以日本的“一村一品”,荷蘭花卉園藝、以色列高效節水農業為代表;(2)以大范圍使用農業機械替代勞動力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產品總產量為主要特色的勞動力短缺型,以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大農業模式”為代表。該模式將全國劃為不同的“農業生產區”,通過大農場經營,每個區域主要生產一兩種專業化農產品;(3)以中小農場經營為主,注重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為主要特色的土地、勞動力適中型,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作為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法國實行“理性農業”發展模式,也即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全面兼顧和通盤考慮生產者經濟利益、環境保護和消費者需求,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德國的“綜合型農業發展模式”是歐洲國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典型代表。

國內經歷了十幾年的積極探索,各地特色農業實踐遍地開花,也涌現出了一些具有借鑒意義的模式:以內蒙古乳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為代表的專業批發市場帶動模式,以漳州臺灣農民創業園為代表的農民創業園帶動模式,以云南花卉產業為代表的政府誘導模式和以陜西蘋果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產業帶動模式等等[20]。孫曉一從生產要素和產業化兩方面探討了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提出了區位農業模式與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工程農業模式與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的發展思路[21]。金蓮等分別從按生產要素、區域化和產業化三個方面對目前特色農業發展模式進行歸類,共提出了3類共15種特色農業發展模式[22]。鄧如友對珙縣特色農業分析研究,提出了龍頭企業帶動型和專業合作組織帶動型兩種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23]。

2.2 特色農業機制與戰略

研究特色農業機制按系統論的觀點解釋就是分析特色農業系統發展中主要影響因素、各因素對特色農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方偉通過對陜西“一線兩帶”地區的研究發現,農戶在農業資源低效和收入低微的現狀下,不愿發展特色農業的原因在于市場激勵的失效和缺乏外部的非市場激勵機制。并且從分工和風險兩方面分析了該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激勵因素及這些因素與特色農業的相關性,建立了一套促進特色農業持續發展的激勵機制[24]。任修霞對特色農業發展機制的歸納認為: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和市場改革三者是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特色農業發展匯合在這三個歷史過程中,相互嵌入、耦合。當制度無法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時我們應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當制度創新的邊際效果不明顯時需注意技術創新,而當前兩者的效應都明顯時,就應該進行市場改革,有時也需三者同時進行[25]。胡平波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發現自然資源稟賦、當地社會歷史與文化、集群網絡結構與關系、政府支持下的經營環境以及農產品質量與市場開發5大主成分構成了對江西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動力[26]。張貝貝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了環境污染對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影響的關鍵因素[27]。李麗敏等基于“鉆石模型”理論,以生產要素、各類型企業、基地建設、國內外需求為基本要素,產區政府作用和銷區機會為輔助要素,建構了特色農業產業成長動力模型[28]。黃紅群以浙江省四明山鎮為例分析了政府角色在特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29]。

機制的研究最終是服務于發展策略,在對特色農業發展獻計獻策中,柳一橋提出發展特色農業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健全服務體系,打造特色品牌以及發揮科技的帶動作用[30]。陳光政等通過對福建特色現代農業的調查,認為需采取妥善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政策扶持等措施來加快發展[31]。黃可人等對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扶持特色農業中龍頭企業的發展、整合特色農業產業鏈、促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建議[32]。伍小玲認為酒泉特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應該從加大科技投入,著力提高農民技能、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業資金投入和全面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五方面發力[33]。袁久和等認為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是鏈接西部特色農業產業鏈條的重要紐帶,西部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逐步提高農民合作的“縱向一體化”水平[34]。

2.3 特色農業產業化與競爭力

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是區域特色農業發展最終目標,而產業集群和產業鏈耦合是提升特色農業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特色資源開發、技術開發、農業結構的調整、規模化開發和基地化經營、農產品的深度市場開發和資本運作等方面都離不開產業化經營,產業化與特色農業相結合是現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35]。因此,特色農業競爭力與特色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關系密切,相關研究也緊密結合。

劉娟以中藥材產業為例,從產業鏈發展角度構建種植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區域政府作用的貴州特色農業產業現代化影響因素模型,并分別提出了從特色農業資源種植、農產品加工與流通環節以及政府扶持三個方面著手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現代化建設[36]。費瓴運用群層次分析法提煉出特色農業產業鏈中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其下游銷售商之間的縱向一體化、參股戰略、市場購買、長期合同,四種聯結方式的戰略選擇方法[37]。魏霖靜等認為物聯網技術能夠從品牌影響力、食品安全和智慧農業三方面提升蘭州特色農業產業鏈競爭力[38]。

俞燕以新疆吐魯番葡萄集群為例,運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對特色農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機理模型進行驗證。驗證表明,地理資源稟賦與政府支持是影響特色農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的基礎因素,供應鏈品牌協作與區域文化是核心驅動力[39]。石紅梅以福建安溪特色茶產業為例,提出了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發展特色農業,要用生產的標準化加強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以經營的企業化培育特色產業組織,產品的品牌化提升特色產品質量,并注重環境經濟協調互惠,實現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40]。

黃海平運用GEM模型,對新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了定量分析,認為新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具有一定的潛在競爭優勢,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競爭力還不夠強,進行pearson分析表明,新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區域競爭力[41]。樊宏霞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基于市場占有率分析、DEA/GRA模型分別對內蒙古在國內省域中肉羊產業競爭力狀況、內蒙古區域內肉羊產業競爭力狀況和內蒙古區域內羊肉加工企業競爭力狀況進行了評價研究,最后用組合評價法將以上四種評價結果進行有機綜合,得出研究結論[42]。米婧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了評估多因素影響的特色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綜合模型[43]。

多數學者偏好于以比較優勢指數為基礎進行特色農業競爭力研究,具體運用農產品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成本收益、進出口貿易額、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等指標反映特色農業競爭力。如David Leishman采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對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英國和烏拉圭等六個主要羊毛出口國的牧羊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評價[44]。Frank C.Lee和Jianmin Tang使用比較成本價格反映對美國和加拿大的農業產業競爭力[45]。龔大鑫分別采用資源稟賦系數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綜合比較優勢系數法,依次從甘肅省特色農業資源的豐度,收益量和區域比較優勢三方面分析甘肅特色農業競爭優勢[46]。李麗[47]、滕明蘭[48]等用國內比較優勢指標和顯示性指標做了區域特色農業競爭力評價。李雙元從解釋性指標和顯示性指標兩個方面構建了青藏高原特色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體系[49]。李毅等運用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下的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對四川特色農業競爭力進行評價[50]。

2.4 特色農業評價與預警

特色農業評價的目的在于把握特色農業發展現狀、明確特色農業發展趨勢,診斷特色農業發展問題,從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預警與長效機制。特色農業評價研究較為豐富,諸如發展態勢評價、潛力評價、可持續發展評價、綜合效益評價、生產效率評價、現代化水平評價等。王朝良運用模糊評價法構建了要素管理和競爭管理2大類,各有3個合成指標,9項單項指標的評價體系對寧夏特色農業發展態勢做了評價[51]。郭麗英等從區域宏觀層面對西北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潛力做了客觀評價,認為西北地區發展特色農業具有階段性的市場潛力,已初步呈現出規模化和區域化發展態勢,有利于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和資本積累[52]。孫紅濱運用AHP-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南疆地區核桃、紅棗、杏樹和扁桃四種果樹的19種間作模式以及小麥-玉米、棉花兩種單作模式做出綜合效益評價[53]。皮竟使用層次分析法、多指標綜合測定法建立重慶市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54]。魏浩好運用DEA模型對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效率進行評價[55]。崔雨晴構建了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3個評價層次,資源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四個準則層和24個評價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楊梅特色農業發展可持續性做出了評價[17]。

建立特色農業診斷與預警機制是特色農業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在已有的研究中對農業問題的診斷與預警提出了多種方案,比如基于多屬性數據融合決策的智能化農業預警系統[56]基于IANN的縣域農業可持續性預警模型[57]、農業遠程視頻診斷系統[58]、農業病蟲災害預警診斷平臺[59-60]等。相對而言,針對特色農業的診斷預警研究尚且不足,朱鶴健[61]提出建設閩東南特色農業開發帶的建議并進行了診斷與設計,提議應建立生態果園,良性循環的農業生產系統和特色農業決策系統。陳耀庭[62]綜合運用景氣循環法、綜合模擬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漳州臺灣農民創業園特色農業做了持續發展與診斷預警研究。張華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區域特色農業持續發展診斷預警指標權重,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和灰色預測法構建區域特色農業持續發展診斷預警模型,做了陜西銅川特色蘋果產業持續發展診斷預警案例研究[63]。熊鷹等[64]基于WebGIS技術進行了特色林果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中的數據處理研究。

2.5 特色農業選擇與區域布局

發達國家對特色農業的布局早期出現在農業專業化地帶的研究中。德國地理學家H·Engelbreoht以氣候為影響因子將世界農業生產劃分為熱帶旱作地帶、熱帶米作地帶、亞熱帶棉花地帶、亞熱帶甘鹿地帶等9個地帶[25]。法國地理學家Jaseph Ktatzmann以自然條件、經濟效益以及其他人文影響因素,將法國劃分為8個大農業區、24個亞區和若干個小區[65]。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農業多功能劃分成為農業區劃的工作重點,其中,農產品供給功能區劃方面主要集中在優勢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區域布局上[66]。2007年和2014年我國農業部分別頒布了《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確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等10類144種特色農產品的優勢產區。

特色本質上是相對比較而言的,比較形成差異和特色[67],從這個意義上講,特色農業,就是農業比較優勢。因此,多數研究從農業比較優勢分析入手度量全國范圍內同一農產品在不同區域之間或者相同區域內不同農產品之間比較優勢,依此確定特色農產品的布局和種類。賈文雄[68]、陳彧[69]、邱本花[70]、李毅[50]、馬福婷[71]、趙春雷[72]等,運用要素比率分析法測度了不同區域特色農業的比較優勢。丁建國等采用灰色線性規劃方法,對新疆南疆干旱區農業產業結構及生產布局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研究[73]。朱春江等以山東棗莊市為例,建立基于線性規劃的農業種植業結構優化數學模型。提出應加大農業科技含量的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業機械總動力資源約束條件[74]。章牧運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聚類方法將閩東南各個縣市的特色農業劃分為4類:城郊型設施農業、水果種植業、茶果菌混合型農業及水產養殖業,并對漳州市特色農業進行了宏觀布局研究[75]。鄧如飛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琪縣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確定和區位布局[23]。

農業生產是一種生物性生產,需要建立在生態適宜性的基礎之上[61],各區域在自然、經濟等要素復雜的組合下形成了農業的多類適宜性。可以說生態適宜性是農業經營之“本”,無本,就無基礎,也就更無特色。因此,在特色農業空間布局研究中多數學者還會進行農產品生態適宜性分析。尹海紅等根據怒江峽谷區域自然氣候條件,結合具有特色農產品與優勢農產品的特征與適生條件,選擇核桃、漆樹、草果、秦艽、油桐、花椒為主要特色農產品進行了空間布局調控[76]。蘇開敏運用GIS技術對福建省茶樹用地開展適宜性分析并進行了區劃,研究結果表明福建省大葉茶適宜種植用地均分布于沿海地區,中小葉茶適宜種植用地主要分布于閩北和閩東地區[77]。

2.6 特色農業信息化

信息農業是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系統產業,是將遙感、全球定位、空間信息、計算機、通訊、自動控制、網絡與農學、地理學、生態學、土壤學、經濟學等基礎學科有機融合的農業服務與生產管理系統[78]。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與荷蘭開創農業信息技術運用以來,國外的農業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歐美發達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其研究與應用幾乎涉及農業的所有方面,如農業數據和圖像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計算機網絡、農業信息管理系統和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等,并且催生了一批直接為農業系統提供服務的信息服務體系和軟硬件產業[79-80]。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自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國家科委、農業部的支持下,進行了一些農業專家系統及其開發工具、作物管理知識模型、作物生長模擬模型、信息服務網絡、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等的開發研究。我國農業信息化研究主要解決農業專家系統、農業計算機網絡、農業系統模擬、農業信息實時處理、農業決策支持、農業數據和圖像處理等問題。在農業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諸如基于ORM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81]、基于Hadoop的農業信息資源管理[82]、基于Web農信管理系統的建設[83]、基于P2P網絡農信管理系統[84]、基于RFID的育種材料田間布局統計系統[85]等。而針對特色農業的信息化的研究目前還較少,現有研究集中于綜合運用3S技術、DSS技術、ASP.NET技術和SQLserve數據庫技術等的特色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如馬彥圖等運用ASP.NET技術和SQLserve2005數據庫技術,采用B/S架構,設計了甘肅省特色農業產業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并實現了平臺核心功能模塊及專家咨詢模塊[86]。李永以庫爾勒香梨為例,將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SQLserve)等相結合,設計了基于WebGIS的新疆特色農產品信息系統[87]。章牧設計了基于ComGIS的漳州市農業決策支持系統[75]。黃傳尉等運用數據庫技術、3S技術、DSS技術進行了廣東特色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構建[88]。

3、結論與展望

總體而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對特色農業的研究經歷了從局部地區農業的特色模式探討到概念化了的特色農業理論與實踐研究,再到構造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特色農業優化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探索歷程。這個探索歷程既是一個從萌芽到快速發展的縱向歷史遞進,又是一個從局部到系統的橫向網絡化的延伸。綜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首先,特色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孕育而成的,是在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及生態適宜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現代農業。其內涵囊括了“特色性”、“高效性”、“規模性”和“區域性”4個要義。其次,特色農業定性研究以區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機制、策略及戰略等為主,定量研究以特色農業產業化與競爭力、特色農業評價與預警、特色農業選擇與區域布局以及特色農業信息化等居多。定量研究普遍運用的數學方法有GEM模型、資源稟賦系數法、比較優勢系數法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法等。最后,在未來的特色農業研究中還存在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是特色農業研究手段比較單一。現有的特色農業研究以定性居多,定量較少。而在定量研究上,雖然從農業資源、市場區位、生態適宜性、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等方面評價區域特色農業的方法日漸成熟,但多數評價還主要局限于運用比較優勢的測定方法,采用的比較因素相對單一,有的只從經濟、規模、資源、區位等某個方面進行研究,有的研究雖然考慮因素比較全面,但囿于現有條件的限制,在操作層面上受阻,因而對區域內外資源稟賦、生產效率和市場狀況等難以達到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全面性。

二是特色農業研究區域過于宏觀。目前多數研究以國家或者省域為研究尺度,而具體到縣域的特色農產品生產發展模式的研究較少,尤其是依據比較優勢原則對于縣域特色農業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調整的定量分析更為鮮見。即使存在一定比例的地域空間差異化研究,但在思路、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較大程度上的雷同,而國家、省域、市域、縣域、鎮域等因區域范圍和客觀環境不同,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客觀上是不能完全套用的。

三是特色農業研究視角存在局限。除了分析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優劣勢、發展借鑒、發展模式、發展評價等通常研究思路外,特色農業的探索還期待出現更多與時代問題緊密結合的新視角。比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發展特色農業發展能提供哪些思路?面對市場失靈,各地特色農業結構同質化的路徑依賴該如何破解?進入物聯網和“農業+”時代,特色農業發展如何創新思維與現代高新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區域智慧農業中的新特色?在農村勞動力城市化轉移不斷推進的大趨勢下,特色農業發展在培育新型農民、化解農村空巢化與城鄉二元化、保障糧食生產等方面如何起作用?空間研究文化轉向中,區域文化對區域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有何作用機理與效應?

總之,在以互聯網和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3.0”時代下,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成為了必然趨勢,同時也意味著特色農業的研究思路和涉及領域將不斷拓寬,制約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因素、市場因素將更為復雜。因此,未來特色農業的研究仍然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強大吸引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農業學報 2017年0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亚洲a√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视频高清在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