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習近平總書記在貧困地區調研時強調,“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產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
推進產業扶貧,要堅持問題導向,把“特色”和“精準”貫穿始終,探索發展“農業+”“互聯網+”“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做到產業選得準、有市場、可持續,以特色產業激活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選準產業扶貧方向。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組織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科學設計項目,明確帶動主體,確保貧困人口精準受益。二是突出產業特色。著力打造地域特色突出、品牌效應顯著的扶貧產業,以品牌特色提升產業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貧困地區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三是注重產業效益。不斷提升扶貧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效提高貧困群眾的收入水平。四是厚植產業基礎。培育發展扶貧產業,必須重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產業上下游銜接,持續完善本地化配套能力,推動產業項目真正扎根貧困地區,助力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培育優勢扶貧產業。一是特色農產品產業。因地制宜優化貧困地區農產品供給結構,優化貧困地區畜禽養殖結構和生產布局,加快建設一批高產高效、優質生態的畜禽養殖基地。二是電商流通產業。實施“互聯網+扶貧”工程,積極構建“電商平臺(企業)+合作社+貧困村+網店”的電商扶貧生態鏈,探索建設一批“淘寶村”“微商村”,擴大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和銷售規模,幫助貧困群眾搭上“電商快車”,促進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三是鄉村旅游產業。對有條件發展鄉村旅游的貧困地區,重點依托山水生態、田園風光、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等,發展生態休閑旅游、農業觀光旅游、康養旅游、民俗旅游等。四是光伏產業。利用貧困戶屋頂或院落空閑地,建設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利用貧困村荒山荒坡等未閑置土地、農業大棚或設施農業等,建設村級小型光伏電站或集中式光伏電站。
創新產業扶貧模式。一是黨建引領模式。探索推行“黨組織+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多元化發展模式,走“黨建引領、黨員示范、企業聯動、產業助推”精準脫貧路子。二是政府引導模式。加強產業政策引導,探索實施“政府出單、貧困戶點菜、政府買單”的菜單式幫扶模式,引導貧困戶主動參與市場經營,提高自身發展能力。三是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模式。強化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增強貧困戶脫貧能力和市場風險抵抗力。四是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適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推動“特色種養+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一體化發展,形成多產業疊加、多領域聯動、多環節增效的產業扶貧新格局。
增強產業載體功能。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兼并、重組、租賃、股份合作、私營獨資等多種形式,培育壯大貧困地區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產業扶貧經濟實體的總體規模。二是發展扶貧產業基地。推動建成一批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基地,帶動貧困群眾在基地創業就業。三是建設產業扶貧車間。在符合建設用地要求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發展“扶貧車間”,幫助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實現企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就業雙贏。四是探索新型扶貧產業載體。支持有條件的貧困地區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打造集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小鎮,提升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層次,拓寬本地貧困群眾就業渠道。
完善產業扶貧機制。一是加大產業扶貧投入。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進行捆綁使用,增強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完善合作經營風險分擔機制,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產品開發,逐步把扶貧產業納入商業保險,加強對扶貧產業風險的系統防范。二是拓寬產業融資渠道。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輿論等手段建立健全科學的失信懲戒機制,打造良好的融資環境。三是加強產業扶貧資金監管。用于產業扶貧和農業開發等重點扶持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或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充分發揮財政、審計等部門監督作用,嚴肅財經紀律,確保產業扶持資金安全有效運行。四是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產業扶貧激勵機制。鼓勵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產業扶貧,讓參與社會扶貧的各類主體政治上有榮譽、事業上有發展。
作者系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