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措施,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開辟就業新渠道、培育“三農”發展新動能,促進鄉村振興。
會議確定,在落實好近年來國務院已出臺政策基礎上,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融資服務和場地扶持,加強培訓服務,實施引才回鄉工程,建立創業風險防范機制,從政策、資金、產業、人才、服務等方面,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保駕護航。
這是國務院在鄉村振興元年送出的第一份政策“大禮包”,各項措施既是對過去有關政策的延伸和發展,又緊跟時代節奏,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解決實際中出現的突出問題,系統性、操作性、針對性更強。
各類人員創新創業蓬勃開展,既是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新的歷史機遇。
當前,應緊緊抓住人才這個“核心資源”,為各類人才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鼓勵他們成為帶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的骨干,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現階段,我國農村創新創業仍處于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和成長期,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時,更要注意通過市場來決定成敗、選擇贏家。對于想為振興鄉村出錢出力的人,要積極搭建平臺,使其在農村有為、有位。對于暫時看不清楚的發展方向,一定要充分包容,給予充分的發展空間和時間。對符合發展規劃和規律的產業,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保持歷史定力,扎扎實實向前推進。
應高度重視返鄉回鄉下鄉等人才的引入。值得一提的是,返鄉主要指農民工,回鄉主要指鄉賢和大學生、退伍軍人,下鄉主要指城里人及工商企業。應將現代先進要素引入農業、融入農村,其核心路徑就是實施“引才回鄉”工程,通過激勵和吸引專家學者、技能人才等回鄉服務,將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廣到農村,把農民的好產品賣出去、把農村的好景點推出去。同時,鼓勵工商資本參與扶持返鄉下鄉創業,將現代管理理念、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運用到鄉村,體現管理的資本價值、資源配置方式和效率的資產屬性,幫助農民開拓眼界、開發產品、拓展市場,推進精細化管理。
應優先支持在鄉人員創業創新。農業是農民的立身之本,農村是農民的美麗家園。既要支持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回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更要支持廣大“在鄉”人員的創業積極性,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農村雙創的內生動力,拓寬農民雙創渠道,完善雙創保障機制。要圍繞新時代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求,注重加強“在鄉”人員實用技能培訓,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新、觀念新、技能新的“三新”農民隊伍。要建立“在鄉”人員優先支持政策體系,讓廣大小農戶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
應進一步消除城鄉居民流動“藩籬”。加快完善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框架,推動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構建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淡化城鄉居民身份差異,加快建立全國統一、以身份證管理為主的新型戶籍制度,暢通農民“進城”、市民“下鄉”渠道,吸引更多企業家、科技人員、退休干部、留學歸國人員到農村投資興業。進一步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重視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縮小城鄉生存環境差距。要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作者高強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