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農業規模經營戶遇到了種地新問題,表面上看是因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其深層次原因在于,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與傳統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產生了脫節。
種地大戶產生的速度比較快,但服務于種植大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跟進速度比較慢。現在不少農業規模經營戶遇到了種地新問題,表面上看是因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其深層次原因在于,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與傳統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產生了脫節。在傳統的體系中出現的種地大戶,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學會怎么做種地大戶,社會化服務體系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調整過來。
從“大戶不賺錢”現象談農業社會化服務
長期以來,不少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都存在一個問題,即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環節,包含農化服務(農技、農藝和農資等)和農機服務(耕種、植保、灌溉、運輸、收儲、烘干等),相對來說起步較早,發展稍微好一些,但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而新型農業主體所需要的農經服務(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等),發育極其不足,也未引起足夠重視。
農化服務:土地規模化后的必然選擇
如今種地大戶來了,伴隨著規模農業的興起,種地大戶的賺錢問題,不僅是農民的問題,也是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問題,這其實給農資企業和商業機構提供了機會,誰能提供服務讓他們賺錢,誰就能夠在種田大戶時代獲得領先優勢。
化肥企業也好,經銷商也好,你的農化服務做的越好,你的客戶也就越多,產品將會賣的越好,如果你在做農化服務,建議往這三個方向走:
由“產品宣傳”到“重農化服務”
作為新時期農業的代表,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追求的不僅是高產,還要達到優質、低耗、高效的目標。肥料企業要滿足這些要求,顯然單一的產品是做不到的,必須有專業的農業技術做保障,故而對農化服務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
正是源于規模農業的發展,農資企業間的競爭將由單純的產品競爭上升為服務競爭,企業間比拼的除了產品、技術,還有服務水平。
由“指導型”服務向“跟蹤型”服務
土地分散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下,不僅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也限制了農化服務的全面開展。應該說,目前肥料企業的農化服務工作還主要以科技講座、測土配方、現場技術咨詢為主,沒有更多的人力和財力對農民實施跟蹤服務,最多只能針對示范田和部分種植大戶進行指導。
而隨著土地集中和種植大戶涌現,農化服務的對象大大縮減,企業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加大對終端售前、售中、售后服務的力度,全程跟蹤開展配方施肥、新技術推廣應用、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使農資產品與農化服務在銷售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由“單一技術”服務向“綜合技術”服務
當然,具體的農化服務自身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涵,包括“農業技術推廣、測土施肥技術推廣、種植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自然災害預防和生產自救等”。但是,生產企業在農村開展全面綜合性的服務,受到了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土地過于分散、作物種類多樣等諸多限制,因而只能開展應急、單一的農化服務。
土地集約化程度提高以后,以上問題將迎刃而解。因為規模化種植后,作物種植和管理處于同一水平,企業開展農化服務的效率會明顯提升,同時還可以對合作社技術骨干、家庭農場主開展定期、不定期的農技培訓,提升他們的農技水平,使得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更好地融入到企業農化服務體系中來。
再者,種地大戶們,往往由于管理經驗缺失、資金的短缺,會一定程度影響服務的質量,尤其是容易形成欠款,針對這點,有實力的農化企業或者經銷商,牽頭組織大戶對接第三方加工回收企業,提供銷售服務,更能俘獲大戶的“芳心”。
農機服務:提升農業機械化的有力支撐
而在社會化服務中的農機服務這一塊,最主要的矛盾是面臨著“小農不想用、大戶不夠用”、“用不起使用率低不好使”的問題。散戶或者中小型大戶種地分散、規模小,對社會化服務需求不多;而對不少專業大戶而言,現有社會化服務發展又尚處起步階段,服務組織少、水平低、項目單一,有時“花錢也難買服務”。
一家一戶種地或小規模(沒有具體數據,暫定五百畝以下)購買社會化服務不劃算,這是影響散戶需求的重要原因。不少農民還是習慣自給自足的傳統耕作方式,以機耕、機收、機防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可有效節省勞力,降低成本,提高種地效益,但社會化服務成本相對較高,對農民“節支增收”作用有限。
對于面積更大的種地戶,這種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具體表現在服務不專業、形不成規模、成本也高,使不少種糧大戶不得不在生產各環節“自操自辦”,費心費力同時效率也不高。要提高種糧效率,必須靠機械化,農業生產就是搶天時,不少農機具主要是在農忙時的兩三個月使用,其他時候都是閑置的,風吹日曬,折舊得厲害,用不了三四年就要換新的,但在目前情況下沒有別的辦法。
目前大田糧食作物機械化程度算是最高的,統一機耕、機收,機械化服務還能說的過去之外,統一施肥、植保其次,灌溉和晾曬烘干就成了老大難,這方面的服務需求更迫切。為了找到合適的農業機械,小編也常常參加各種農機會展,農機觀摩,對于價格高昂的大型農機,無人機植保、、高地隙自走式打藥機、水肥一體化、噴灌設備、烘干塔,也是望而卻步,同時也擔心其實用性上。這種過高的固定投入,相當一部分種地大戶或者社會化服務提供方都是負擔不起的,使用效率也太低,購買不了,對于這種尋求一些新的合作方式,比如租賃或者分期付款也是可以考慮。
在社會化服務組織方推廣服務的具體形式上,也可以通過合作、參股等方式,與規模農戶之間形成利益聯結關系,通過利益捆綁,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達到共贏目的。
農經服務:創新體制的深度探索
中國農民與西方國家的農民不同,中國農民受幾千年封建產物的影響,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擺脫舊的農業生產體制、無法擺脫舊的農業生產工具、仍以封建的老農民的思維方式來經營農業。
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形成,經過這幾年規模農業洗禮打磨,已經開始摸索出來如何種好地了,但不能簡單地滿足這點,我們還缺少經營農場的整體思路。這一點與我們起步晚,同時這方面人才匱乏缺失關系很大,自然這一塊的社會化服務也不多成熟。在我們模式這幾年,也有點收獲,不過做的還不好,還需要大家一起用實際行動探索。
第一,轉變經營方式。農民如果還按照以往的經營模式,“勤勞”未必能致富,不如不種。現在農民要想賺錢就需要轉變經營方式,盡量抱團,直接對應廠家以及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
第二,多結構發展。將單一靠種植生產銷售農產品,向深加工、無公害綠色有機上發展靠攏,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也要依靠新的傳播工具,如互聯網,將自己的產品賣到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這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調增種植結構,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也不建議種植太多品類,三四個就夠了。
第三,要有優勢資源。與一些靠譜的機構合作,能夠運作一兩個有品種優勢的產品,并且相對控制種苗,這對于企業發展來說,常備無患。后期開拓出市場后,還能賺取一部分種苗上的利潤,形成種苗和品牌兩頭控制。農業很是講究區域,不用貪大,做好一個地域,擁有足夠吸引人的優勢,剩下的做好細節了。
第四,更要懂得經營。通過種地一定能脫貧致富,但是必須要發展新型農業產業,一是改進生產工具,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二是規劃運營種植,生產市場需要的農產品,將土地集中起來,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規模化種地,完善種植全程各個環節體系;三是“資源整合,資源共享”是農業致富的有效手段。
種地大戶不賺錢,正在倒逼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形成和升級。最后,對于種植大戶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種這大片土地和怎樣把地種好,要想牢牢地抓住種地大戶,就必須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種地能種地能掙到錢,如何幫助他們增產增收,如何提供作物全程解決方案,如何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和技術方面的指導。
而在大戶如何掙到錢,似乎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者也很難搞明白的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種地大戶需要堅持和積累,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投入去做“種地”這件事,不斷摸索、嘗試和積累,效果也并一定會立刻顯現,甚至要走一些彎路。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完善服務到位之日,正是種地大戶掙錢的時候,也是我國農業騰飛之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資與市場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